吳航 鄧菲
【摘要】新加坡《嬰幼兒保育和教育技能框架:早期教育者標準》將早期教育教師必備的技能分為4個維度,分別是促進嬰幼兒全面發展的能力、與家庭和社區合作的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組織建設能力,體現了全面性、層次性、本土性、平等性及發展性原則。這啟示我們應當明確以嬰幼兒為中心的教育培訓理念,明晰早期教育教師的素養構成,注重早期教育教師的生存與發展環境。
【關鍵詞】新加坡;《嬰幼兒保育和教育技能框架:早期教育者標準》;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4604(2021)10-0052-04
新加坡高度重視0-3歲嬰幼兒的發展及早期教育教師素質的提升,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 2016年出臺的《嬰幼兒保育和教育技能框架:早期教育者標準》(Skills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Standards for Infant/Toddler Educarer, Beginning Educarer,以下簡稱《框架》)對早期教育教師的必備技能及專業發展途徑做了詳盡的闡述。本文擬介紹其出臺背景、主要內容和基本原則,以期為早期教育教師的培養提供參考。
一、出臺背景
2013年以來,新加坡的教育支出在政府財政公共支出中占比較大,僅次于國防支出。在實現十至十一年義務教育之余,新加坡教育部投入大量經費發展高等教育及學前教育,這為早期教育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1〕同時,新加坡政府深刻認識到嬰幼兒保育與教育對于個體終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出臺了系列文件:《嬰幼兒培育框架》(Early Years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r Child Care Centres)制定了適宜于0-6歲幼兒的課程框架;《托幼機構辦園指南》(Guide to Setting Up A Child Care Centre)規范了托幼機構的規章制度;〔2〕《社會服務技能框架》(Skills Framework for Social Service)規定了早期教育從業者必備的技能。
早期教育的發展與教師職業技能水平密切相關。為了促進早期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及發展,新加坡政府采取了提供資金支持、加強教師教育、嚴格執行職業準入標準、制定課程培養標準等多項措施。〔3〕2016年,新加坡勞動發展局(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和幼兒培育署(Early Childhood Develpoment Agency)出臺了《框架》。〔4〕該文件從教師發展的立場規范教師的保育和教育行為,旨在使教師、培訓者更加了解早期教育從業者必備的職業技能,從而促進0-3歲嬰幼兒在卓越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二、主要內容
《框架》將早期教育教師的必備技能分為4個維度,分別是促進嬰幼兒全面發展的能力(Developing the Child Nolistically)、與家庭和社區合作的能力(Collaborating with Families and Community)、職業發展能力(Building Professional Capacity)、組織建設能力(Building Organisational Capacity)。4個維度的能力要求符合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即從教師生存的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宏觀系統闡述早期教育教師的必備能力。〔5〕其中,促進嬰幼兒全面發展能力的培養立足于教師與嬰幼兒交往的微觀系統;與家庭和社區合作能力的培養立足于早期教育中心、家庭及社區之間的相互聯系,即教師生存的中間系統;職業發展能力和組織建設能力的培養立足于教師所處的文化與社會背景,即宏觀系統。《框架》對教師技能的要求層次分明,在培養保育教育能力的基礎上追求教師素養的提升。
1.促進嬰幼兒全面發展的能力
為了促進嬰幼兒全面發展,《框架》規定早期教育教師應當具備與嬰幼兒發展、課程和教學、環境創設、有效互動、營養健康及安全等方面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在嬰幼兒發展方面,教師應當掌握嬰幼兒學習與發展理論,包括生態系統理論、認知發展階段論、成熟論等。在課程和教學方面,教師應當規劃并實施與課程框架相適宜的教育保育工作,觀察并記錄嬰幼兒的學習過程。在環境創設方面,教師應當構建靈活開放的環境以支持嬰幼兒的學習和興趣發展。在有效互動方面,教師應當給予嬰幼兒更多的尊重、回應、互動,并通過溫暖、一致性的照護與來自多個民族的嬰幼兒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在營養健康及安全方面,教師應當遵照疾病、事故和緊急情況應對程序和健康、營養、衛生、安全標準,確保嬰幼兒處于安全、健康的環境。
2.與家庭和社區合作的能力
與家庭及社區合作是早期教育中心開展保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有效的雙向合作可以提升嬰幼兒的發展水平。一方面,教師應當與家庭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保持教育的連續性。教師可以與家長分享嬰幼兒的成長過程,鼓勵家長提供必要的支持,逐步建立與嬰幼兒家庭的穩固聯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當重視不同嬰幼兒及家庭之間的差異性,尊重每個家庭的隱私。另一方面,教師應當積極與社區利益相關者形成伙伴關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3.職業發展能力
一方面,教師應當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實踐中反思,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與嬰幼兒家長、同事的交流互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自我管理,在多元文化的工作背景下運用更多的元認知策略,提高自我計劃、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自我指導等能力。另一方面,早期教育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及職業道德觀。教師應當致力于堅守嬰幼兒保育教育部門(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要求的專業精神,展示出自己對道德準則及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識。
4.組織建設能力
良好的組織建設能力有利于早期教育教師業務能力和職業認同感的提升。其中,團隊協作能力和遠景規劃能力是不可缺失的兩種能力。教師應當與同事建立積極的合作關系,在工作場所與同事有效溝通。此外,教師既是嬰幼兒成長的促進者,又是早期教育中心的發展建構者,教師的遠景規劃不可脫離對早期教育中心愿景、使命和價值觀的理解。
三、基本原則
1.全面性原則
《框架》中所包含的4個維度的內容涵蓋早期教育教師保育教育工作的各項環節,體現了新加坡教育體系對早期教育教師在認知、情感、社會性三方面需求的認識。在認知方面,強調教師對理論及規章制度的學習應當涵蓋環境創設、教學活動、保育活動、教研反思等多個環節。在情感方面,強調教師與嬰幼兒、家長、同事之間的有效互動。在社會性方面,強調“教師-早期教育中心-家長-社區”教育合力的重要性。
2.層次性原則
《框架》從知識、實踐、創新、文化、反思5個層次對各維度內容進行了分析解讀。這為教師保育教育技能的形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技能的習得需要與教師的身心發展相匹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相關理論知識的獲取到實踐創新,再到反思學習,存在著不同層次、水平之間的遞進。《框架》在基于大量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層次性、操作性較強,貫通教師專業發展全過程的教師保育教育樣本。
3.本土性原則
《框架》具有較強的本土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框架》的制定根植于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背景。新加坡的移民文化及開放的市場經濟促進了各國文化的交融,從而使新加坡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多元化、本土化特征。〔6〕早期教育教師尊重不同民族、階層、文化背景下嬰幼兒的差異性及其附屬文化的多樣性。第二,《框架》中體現了新加坡“家庭為根”的價值內核。早期教育教師作為家園合作的促進者,深刻認識到嬰幼兒家庭的教育作用,在尊重家庭文化的基礎上爭取了更多的教育支持。
4.平等性原則
平等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早期教育教師平等對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嬰幼兒及其家庭。這一點在家園合作、雙邊互動中有較明顯的體現。第二,構建平等的師幼關系。教師對嬰幼兒的話語、感覺、思維及行為做出敏感的回應,并進行定期的公開交流與反思。尊重、回應及交流是教師與嬰幼兒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平等的師幼關系會滲透到保育教育活動及家園溝通的各個環節,促進嬰幼兒情感及社會性的正向發展。
5.發展性原則
《框架》指出,“持續學習和反思”是早期教育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教師應當學會學習和反思,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持續學習和反思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展開,如研討會、講習班和基于早期教育中心的專業發展活動,職業規劃、在職培訓及學習旅行,意見分享和同行評議,日常工作中對嬰幼兒進行觀察記錄和科學評估,以檔案袋的形式保留工作記錄等。
四、啟示
1.明確以嬰幼兒為中心的教育培訓理念
《框架》將“以嬰幼兒為中心”的精神內核貫穿始終,運用大量篇幅闡述早期教育教師應當具備促進嬰幼兒全面發展的能力。我們可以借鑒《框架》的經驗,在早期教育教師培訓中明確以嬰幼兒為中心的理念,切實落實教師對嬰幼兒保育教育知識及技能的習得。同時,一切保育教育行為應當最終指向嬰幼兒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而非無條件滿足嬰幼兒家長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早期教育教師在和家長產生教育分歧時應當本著以嬰幼兒為中心的理念妥善解決。此外,早期教育中心應當恪守教育事業的福利性原則,為處于不同社會地位的嬰幼兒家庭提供保障性服務。
2.明晰早期教育教師的素養構成
我們可以基于《框架》的經驗,考慮出臺相應標準,明晰早期教育教師的素養構成。為了促進教師素養的完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擴大教師培訓內容的范圍,在職前培訓中注重教師對幼兒學習與發展心理、幼兒觀察與評價、環境創設、課程設計與實施等相關知識的學習;第二,加強技能訓練,在知識培訓的同時為早期教育教師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第三,創設相關教育情境,幫助教師習得溝通策略及組織策略;第四,提倡創新精神,促使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實現知識的更新與能力的提升。
3.注重早期教育教師的生存與發展環境
新加坡注重早期教育教師生存與發展的國際環境與國內環境。已有研究表明,教師生存環境直接影響教師職業倦怠指數及工作滿意度。〔7〕首先,從教師生存與發展的微觀系統出發,我們可以為早期教育教師提供更加舒適的培訓環境,增強早期教育教師培訓行業的師資力量。其次,從宏觀系統出發,我們可以建立早期教育教師職前培訓制度,確保職前培訓的時間和質量。最后,我們可以制定教師技能框架及準入標準,篩選符合職業要求的早期教育教師。
參考文獻:
〔1〕王建梁,盧宇崢.新加坡教育現代化:背景、進程及經驗〔J〕.比較教育學報,2020(4):29-43.
〔2〕Singapore Goverment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gency.Guide to setting up a child care centre〔EB/OL〕.〔2021-01-20〕.https://www.ecda.gov.sg.
〔3〕劉云艷,張晉,趙景輝.新加坡學前教育專科人才培養課程標準及其啟示〔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5,655(5):47-51.
〔4〕Early Childhood Develpoment Agency.Skills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Standards for infant/toddler educarer,beginning educarer〔EB/OL〕.〔2021-01-21〕.https://www.ecda.gov.sg.
〔5〕BRONFENBRENNER 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6〕CAROLYN M.Diversity from withi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variables on emotion expressivity in Singap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 2016(3):50-64.
〔7〕趙秋霞.民辦幼兒園教師激勵機制及策略探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9.
Singapore’s Skills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Infant/Toddler Educarer, Beginning Educarer and Its Enlightenment
Wu Hang, Deng Fei
(College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Singapore’s Skills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Infant/Toddler Educarer, Beginning Educarer divides necessary skills for infant teachers into 4 dimensions: developing the child nolistically, collaborating with families and community, building professional capacity and organisational capacity. It embodies the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ness, hierarchy, localization, equality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clearly take child-centered concept for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larify the quality composition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eacher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urvial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early education teachers.
【Keywords】Singapore; Skills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Infant/Toddler Educarer, Beginning Educarer ;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