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杰(天津交通職業學院)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著名評價學者Stufflebeam及他的團隊共同提出了CIPP評價模型。該評價模型包括四個模塊: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即CIPP模型。背景評價是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從確定方案執行的背景、需求、條件等方面進行的評價。輸入評價以背景評價為基礎,對完成項目所提供的需求、條件等多方面做出的評價,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項目方案執行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過程評價則是對項目在執行過程中的檢查和反饋。結果評價是對項目完成后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評價。其核心思想可以解釋為:“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要持續改進。”
因此可見,CIPP模型是以改進為評價的總目標,以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為評價對象,從而為決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以課程評價為例,采用CIPP評價模型可較為準確地反饋課程中現存問題,并能夠及時糾正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的課程。因此,CIPP評價模型對現代學徒制下國際物流課程評價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是指課程評價過程應以實際情況為基礎,科學、合理地構建指標體系。因此,構建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的課程評價體系必須在科學的基礎上,既要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又要符合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
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是將指標體系作為一個系統,在充分體現各要素的特征的同時還能保持完整性。一方面,構建的指標體系系統性反應為自身的完整性,既能抓住評價對象本質特征的關鍵指標,又能系統、全面的反應評價課程的整體屬性。另一方面,構建指標體系系統性反應為指標體系層次的完整性,各層次結構之間有一定的邏輯性和聯系性。
操作性原則。操作性原則是指所構建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滿足可評價性、可觀察性的要求。即構建指標體系時應充分考慮評價指標的可操作性,具體化總體目標后再一一分解。
以科學性、系統性及操作性作為基本原則,將CIPP評價模型引入現代學徒制下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課程評價體系中,以該模型中的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及結果評價作為該課程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通過查找、閱讀大量的課程評價相關文獻,并結合對校企教師、學生進行訪談,最終將一級指標按照層次細化的方式進一步篩選得到二級和三級指標。其中二級指標按照一級指標的層次細分可將背景評價細分為物流企業及國際物流企業現狀及需求、國際F班現狀,輸入評價細分為校企教學資源投入及校企經費投入,過程評價細分為學生階段性考核評價及學生階段性座談會評價,效果評價細分為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及企業評價。三級指標按照二級指標進一步細分最后初步構建了基于現代學徒制下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課程評價指標體系。

現代學徒制下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課程CIPP模型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物流企業及國際物流企業現狀及需求物流企業的活力課程的適用性課程的培養目標背景評價國際F班現狀校企的教學條件校企的師資隊伍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生的能力背景校企教學資源投入輸入評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考核校企經費投入企業投入保險費用企業投入交通、伙食補助校企雙方教學、科研經費階段性考核 學生對理論內容的掌握情況學生對實踐內容的掌握情況階段性座談會 課程的重視度課程的參與度過程評價學生評價專業知識、職業能力、素質目標團隊溝通協作能力就業競爭力學生對企業、學校的滿意度結果評價教師評價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團隊協作能力就業情況教師對學生的滿意度職業道德、知識能力、實踐能力組織協調、團隊合作能力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企業評價
層次分析法被認為是一種綜合性評價方法,它以數字的形式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的聯系反映出來。在基于現代學徒制下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課程CIPP模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完成以后,本文嘗試運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該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權重,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按照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設計權重問卷;其次,選取校企專家進行評分,根據評分結果,組成兩兩對照的比較矩陣;最后,計算得出每項指標的權向量再經過一致性檢驗,得到最終每項指標的權向量。
第一,確定評價課程。選取國際F班第一學期的崗位實踐理實一體化四門課程作為此次評價課程,即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操作技能綜合訓練、國際物流、物流專業英語。
第二,CIPP課程評價的數據調查方式及收集。按照指標不同,采取問卷的方式對上述29項三級指標進行調查,對三級指標的調查結果分別給出0-5分。
第三,采用逆序法對CIPP課程評價數據整理。首先,將收集的三級指標調查得分與三級指標權重占比相乘即為各項三級指標分數。然后,將二級指標下的各三級指標分數相加得到二級指標得分,并與對應二級權重向量占比相乘即為各項二級指標分數。最后,將一級指標下的各項二級指標分數匯總后即為各項一級指標得分。
經過數據計算,最終各項一級指標得分為背景評價4.296分、輸入評價3.949分,過程評價3.725分,結果評分4.335分,整體處于良好水平,F班學生受到企業及教師的高度認可。同時發現輸入評價與過程評價得分較低,調查分析后發現主要原因有:一、國際F班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對課程目標與達成目標沒有明確規定和說明,對教師及學生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一定影響。二、企業投入交通、伙食補助有待提高。三、校企雙方教學、科研經費不足,致使課程資源建設欠缺,特別是企業教師帶學生,主要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未能形成規范的教學資料。四、學生對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知識能力不足。五、學生對現代學徒制下合作課程的重視度與參與度不足。尤其是學校與企業相距較遠,學生自行或者企業派車接送都需要學生早起、晚歸,使得學生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
針對現代學徒制下國際F班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與改進建議。
第一,科學設置合作課程教學目標。校企教師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針對合作課程共同探討、研究明確教學目標,將素質、知識、能力三維發展目標具體化,同時完善考核標準,使得校企合作課程教學質量標準化。
第二,重視并加大合作經費投入。一方面,可以采用獎學金、工資、獎金等激勵方式調動學生,從而提升學生對合作課程的重視度及參與度。另一方面,校企教師可根據學生及課程的實際情況自編教材、與學生共建網絡課程資源等。
第三,共建評價標準。校企雙方共同研制合作課程評價標準,尤其是重視階段性的評價及反饋,及時調整實施策略,從而不斷提升現代學徒制下的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