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錦烽 王旭(山東石油化工學院)
生物安全是指與生物有關的人類生產或自然生物因素對人類社會、經濟、人民健康以及生態環境所產生的現實隱患或潛在風險,其中生物安全防范的內涵之一就是對這些隱性危害或現實風險進行預防和控制的戰略性和綜合性措施。狹義的生物安全是指人類現代化工生產和生物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對人類生活所產生的危害進行防御和控制,即該定義就是監測并防范自然界中的生物活動、生態環境質量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重大風險。廣義的生物安全就更加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其概念包括病毒快速擴散引起的重大突發動植物傳染病、細菌抗藥性、生物遺傳資源流失、生物恐怖襲擊、外來物種入侵、實驗室生物安全、生化武器威脅等。
而生態經濟指的是社會經濟發展同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人類的生存生產條件與生態發展和諧共生,從而創造出最高效的經濟價值。因此,重視生物安全在生態經濟發展中的價值不容小覷。生物入侵是人類經歷過比較嚴重的生物安全挑戰,在多年以前由于人們對生物入侵了解程度甚低,使這種威脅有機可乘,對全球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產生了摧毀性的破壞。最近幾年,生物入侵肆意侵害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威脅了人類生態經濟發展和自身生命。正是在歷史的舞臺上付出了數以萬計的代價才逐漸換取了我們對生物安全意識的覺醒。
首先,公眾生物安全意識薄弱。長期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對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解讀不夠,新聞媒體對我國生物安全面臨的威脅形勢宣傳欠缺,公眾參與生物安全培訓和管理的渠道不暢,這些都是公眾對于“生物安全”這個概念感到陌生的原因。
其次,我國對于實施生物安全所建立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完善,并且普通大眾對于現有的《生物安全法》仍是陌生的。近年來,我國有關專家建立了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生物安全行政管理體系和法律法規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的通過,成為我國在生物安全法制化中的里程碑。除此之外,國務院從人類和其他生物角度出發,出臺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等多部相關的行政法規,保障了中國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盡管建立了眾多防范體系,現實中仍存在著許多不理想之處,主要表現在:一、由于生物的演化和病毒的變異,風險評估無法劃出科學有效的界限、監測隱性風險的難度較大、各地區對風險預測尚不健全。二、新法的頒布需要有一段緩和期,向大眾解說新法和普及其中的內涵仍需要一定的時間;三、生物安全預警與保障能力不足,主要是缺乏有關生物安全科學的研究人才和向大眾普及生物安全知識的專業人才;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對生物安全科研基礎設施上投入不足,導致生物安全檢測能力弱和生物安全監測體系不健全,實驗條件和儀器設備未能及時更新升級等。四、當出現突發性重大生物安全事件時,普通群眾缺乏對危險的自救措施和應對能力。這些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對我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危害。
生物安全意識在社會公眾的心目中尚未建立完善,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生活經驗不豐富,當面臨一系列生物安全問題時,受到的傷害往往會更深重。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點就是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生物安全教育,增加大學生群體的知識儲備,提高防范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群體極其容易接受新知識,動手能力超強,創造力不可估量。并且大學生群體擁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向大學生群體提供生物安全教育,不僅會提高大學生群體自身安全防范意識,而且可以通過大學生群體帶動其他社會群體,最終使整個社會產生共鳴。所以,要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大學生群體的生物安全意識,社會和學校就必須責有攸歸。
針對上述所提及的生物安全意識淡薄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對大學生進行長期性的生物安全教育。其中常態化教育更加偏向時間性,這就要求學校從學生進入學校學習之初,就對學生進行啟蒙式的生物安全教育,讓學生對生物安全有萌芽性的認識。隨著年級的升高,學校可以給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框架的構建。當學生脫離學校時,社會應該接過學校的擔子繼續對大學生進行生物安全宣傳教育。這是一種時間跨度較大,角色參與較多的過程。
這種常態化的教育應該給學生帶來什么樣的知識,這取決于學校和社會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如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搖籃,傳播理論知識是學校的重要責任,高校學生學習生物知識不應受專業限制,應一視同仁為文科專業的學生開設生物、化學等選修課。當學生一旦脫離學校進入社會,社會就承擔起生物安全教育的責任。政府可以利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宣傳教育,比如開展社會公益性知識講座、下鄉下基層普法宣傳、開設社區知識小屋等。只有全社會都行動起來,才能真正讓大學生做到終身教育、終生學習。
所謂生物安全教育空間化,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在各社會空間區域(包括學校、醫院、商場、工廠及社區等)對大學生進行生物安全防御意識的建立;二是指突破專業領域的限制,打破生物安全就應該由該專業的人才去實踐的限制。還應該注意維護生物安全并非僅局限于法律制約,背離道德的界限。
首先,我國在《國家安全法》第七十六條指出:“要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公務員教育培訓體系,以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如果要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就要營造出全方位的立體防御網,首先要做到“人人皆教、處處能教”,達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習已經不受空間上的約束,根據CNNIC第47次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經超過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4%,人均每周上網時長26小時以上,其中大學生在網絡上的時長占比較高。因此,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教育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比如在降低網絡學習的枯燥性前提下,在互聯網平臺中投入生物安全二次元宣傳視頻和有獎知識問答讓大學生群體能夠隨時學。
其次,隨著我國《生物安全法》的問世,生物安全不能僅僅只是法律上的一紙文書,更多的是讓社會大眾都將生物安全當成個人義務。大學生群體是整個國家未來的棟梁,出于生物安全立場,大學生應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志愿活動。如,垃圾分類、植樹造林、長江黃河治理等。學校和社會也應多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為其提供機會。
進行生物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演練是對理論知識學習的應用以及檢驗。該做法模仿了地震、火災、泥石流、洪水、校園暴力等應急演練機制,從而創造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生態危害、人工有害化學物質泄漏的有效應急方法。
若在學校舉行應急預案演練,該做法能讓學生親自檢驗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是否實用、可用、可靠。學生在實踐中無形地明確了自己的職責和應急行動程序,鍛煉了反應隊伍的協同反應水平和實戰能力。總之,該做法最終目的還是將理論化為現實,提高學生應對事故、防御事故以及解決事故的能力,提高對事故的警惕性。
當今中國的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蒸蒸日上,對于我國人民進行生物安全教育是保障生態經濟持續高效發展的當務之急。因此,在進行生物安全教育時,要不斷挖掘大學生的學習資質和影響潛力,引領學生從更高、更廣的維度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身協調發展的辯證關系。在生物安全的學習過程中,要追求高超學習目標、追求知識為實踐服務、追求熱愛自然情懷、追求投身社會、追求攜手合作應對。綜上所述,生物安全教育是正在進行時,大學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