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瑤, 吳忠軍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1],由于各地區旅游資源稟賦不同,交通通達度、區位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等條件有區別,旅游經濟發展會產生差異。認識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的空間差異,有利于優化旅游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空間布局,幫助政府更好地制定旅游發展政策,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2]。
國外學者對旅游收入差異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多運用統計模型分析靜態或動態的面板數據,探究旅游市場的時空結構、演變趨勢及影響因素。國內學者對旅游收入差異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標準差、基尼系數、變異系數、泰爾指數等分析旅游收入差異隨時間的演變過程和空間差異結構組成[3-5];研究對象既有針對全國性旅游收入的,也有針對省級旅游收入的,如安徽、浙江、東北三省等[6-8]。
廣西依托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成為入境旅游和國內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2019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共8.76億人次,同比增長28.2%,實現旅游總消費10 241.44億元,同比增長34.4%,旅游業對廣西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但全區旅游經濟收入不平衡現象明顯,制約了廣西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優化。因此,認識并研究廣西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差異,對促進廣西區域旅游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廣西14個地級市為研究單元,按照地理及行政區劃的方法,將廣西的14個地級市分為桂北地區(桂林、柳州、來賓)、桂東地區(梧州、賀州、玉林、貴港)、桂南地區(南寧、崇左、北海、欽州、防城港)、桂西地區(百色、河池)共4個地帶。
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可知,國內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外匯收入更能確切地反映一個地區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本研究采用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外匯收入和區域人口數作為分析計算的基礎數據[3-8]。所需研究數據均來源于2010—2019年的《廣西年鑒》和《廣西統計年鑒》。
筆者運用標準差、變異系數、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和泰爾指數對廣西旅游經濟的時空差異特征和演變趨勢進行分析[9],并對影響因子進行探究。由于標準差和變異系數運用范圍廣,計算公式被大眾所熟知,在此不做贅述。
(1)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由區域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與區域國內、入境旅游收入平均值的比值來反映,表示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水平,計算公式為:

(2)泰爾指數。泰爾指數又稱為泰爾熵標準,是衡量區域差異的一個重要指標,泰爾指數越大,表示區域經濟差異越大。筆者運用泰爾指數可加分解性,從廣西旅游經濟的區域內及區域間差異兩個方面,定量測算廣西旅游經濟的區域差異。
地帶內地級市間旅游經濟差異的泰爾指數Tpi為:
(1)
地帶間旅游經濟差異的泰爾指數Tbr為:
(2)
全區地級市間旅游經濟差異(總差異)的泰爾指數Tp為:
(3)
式1~3中,Yij和Nij分別為i地帶中的j地級市國內旅游收入和人口數;Yi和Ni分別為i地帶國內旅游收入和人口數;Y和N分別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內旅游收入和人口數。
全區地級市間旅游經濟差異的泰爾指數Tp可以分解為地帶內(Twr)和地帶間(Tbr)的差異之和,即
(3)地理探測器。地理探測器是由王勁峰[11]團隊編制的一種探測空間分異性并揭示其背后驅動因子的新型統計學方法,具有無需假設的特點。地理探測器分為因子探測器、風險探測器、交互探測器和生態探測器。筆者主要運用因子探測器和交互探測器對影響旅游經濟空間分異的因子進行探測,并探討因子交互對旅游經濟空間分異的影響。地理探測器模型如下:
(4)
式中,q是影響因子對旅游空間分異的解釋力,取值范圍是[0,1],q的大小表示影響因子對旅游空間分異的解釋力大小;n為樣本容量,n=14;σ2是整個區域旅游空間分異的離散差。
2009年,廣西提出打造千億元產業的發展規劃,旅游業作為廣西經濟發展的重點,也是規劃內容之一。千億元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促進了廣西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使廣西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外匯收入持續增長,旅游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不斷增加,因此,本文選取2009—2018年為研究時段。
2009—2018年,廣西全區旅游收入呈現出標準差持續增大、變異系數逐漸縮小的趨勢(見60頁圖1),但總體來說,區域旅游經濟差異仍很大,入境旅游外匯收入差異更為明顯。從國內旅游收入看,2018年的標準差較2009年的增長了約8倍,地區間的旅游經濟發展差異日趨明顯;變異系數一直保持在1以下,且在持續降低,反映了廣西區域間旅游經濟差異在逐漸縮小。從入境旅游外匯收入來看,2018年的標準差是2009年的1.5倍,表明其絕對差異明顯且日趨擴大;變異系數雖然逐漸減小,但都大于1,說明廣西各地級市入境旅游發展不均衡現象嚴重。


圖1 2009—2018年廣西旅游收入的標準差與變異系數
從圖2(a)可知,國內旅游經濟總差異在2009—2014年總體呈上升趨勢,2015年總差異驟減,2016—2018年,總差異基本持平。地帶內差異在逐步遞減,說明桂北、桂南、桂東、桂西各地級市間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逐漸趨于平衡;地帶間的差異波動較大,發展趨勢為先增加后遞減,2015年泰爾指數為負數,表明廣西旅游經濟增長速度落后于人口增長速度。從地帶內和地帶間對總差異的貢獻率來看(見61頁表1),地帶內的貢獻率都高于地帶間的貢獻率,說明地帶內的差異是造成總體差異的主要原因。
從圖2(b)可知,入境旅游經濟十年間總體差異雖在縮小,但泰爾指數波動很大,在2015年和2016年兩年中,經歷了驟跌和急劇上升階段。地帶內差異基本保持平穩,有略微下降趨勢,但2016年出現了波峰,所以地帶間的差異增長趨勢和總體差異保持一致。由于入境旅游極易受旅游政策和國際關系的影響,使得入境旅游經濟相較于國內旅游經濟更為敏感。廣西桂南作為中國廣西與東盟國家地理位置最接近的地區,因旅行交通費用低,交通時長短,成為東盟國家來華旅游的優先選擇。從地帶內和地帶間對總差異的貢獻率來看(見表1),地帶內和地帶間對總差異的貢獻率相差不大,但大多數年份地帶內對總差異的貢獻率要略大一些,值得注意的是這二者的差距正在縮小,可以看出地帶內和地帶間的差異都對總差異產生影響。


圖2 2009—2018年廣西地帶間差異、地帶內差異、總差異演變情況

表1 2009—2018年廣西區域旅游經濟地帶間和地帶內的泰爾指數及貢獻率
2.3.1 地帶內國內旅游經濟差異
2009—2018年地帶內差異從0.11下降到0.05,總體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2009—2011年、2014—2018年這兩個階段下降速度快。2009—2011年的地帶內差異下降速度快主要是由于桂北、桂南和桂西3個地區的內部差異引起的,2014—2018年的差異下降速度快主要是受桂北內部差異的影響。
從62頁圖3(a)地帶內地級市間差異變化來看,桂南的旅游經濟差異最大,桂西的旅游經濟差異最小。桂南的旅游經濟差異在十年內逐漸縮小,縮小速度為廣西4個地帶中最快的,地帶內地級市間旅游經濟差異的泰爾指數從0.15降低到0.06,從側面反映出桂南在這十年間旅游發展逐漸趨于平衡,各市間的差異在不斷縮小。桂北的旅游差異呈波動式下降,2009—2013年桂北的旅游差異水平下降速度較快,2016年桂北旅游差異水平達到最小值,在此之后,有逐漸上漲的趨勢。桂東旅游水平差異在2009—2015年基本保持穩定,隨后下降速度較快,2017年是該地區旅游水平差異最小的1年。
2.3.2 地帶內入境旅游經濟差異
2009—2018年地帶內差異從0.49下降到0.40,總體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2016年為特殊年份,地帶內差異出現了急速增長,這一現象主要是由桂南內部差異引起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掀起了東盟國家人們到廣西旅游的熱潮,南寧市作為廣西的省會,同時也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城市,到南寧的外國游客激增,造成地區內部差異猛增。
從圖3(b)地帶內地級市間差異變化來看,桂北是地帶內地級市間差異最大的地區,每年差異值都在0.5以上,說明該地區的入境旅游市場發展不平衡。桂西是差異最小的地區,差異值接近于0,該地區內入境旅游市場較為均衡。桂南地區的差異在逐漸縮小,2016年為其“極值”,整體趨勢呈現“倒V”型。桂東地區的入境旅游差異基本保持穩定,2013年該地區的旅游差異水平為最小值。


圖3 2009—2018年廣西四大地帶各市間的差異演變
以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值表示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等級,對廣西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差異的時空格局演變進行分析。從國內旅游經濟情況(見表2)來看,國內旅游經濟落后型城市數量減少而欠發達型數量增加,但“雙核心”明顯,南寧和桂林兩市旅游經濟發展屬高度發達型,超出廣西全區旅游經濟發展水平。2009—2018年,廣西全區旅游經濟落后型城市數量占地級市比重從28.57%下降到14.28%,而欠發達型城市數量則從42.85%上漲到57.14%,但旅游經濟發達型城市數量并沒有變化,數量依然是0。從較發達型到高度發達型,中間斷層現象嚴重,說明廣西旅游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仍十分明顯。雖然近幾年旅游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交通網絡日益發達,旅游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廣西全區各地旅游經濟均有所發展,但桂林、南寧在全省旅游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并未受到影響,其他地區與之差距仍然很大,旅游經濟之間也存在巨大差距,存在明顯的“磁場效應”。

表2 2009、2013和2018年廣西國內、入境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值
從入境旅游經濟情況(見表2)來看,入境旅游經濟的發展遠落后于國內旅游經濟的發展。從入境旅游經濟情況看,桂林市的發展水平最好,屬于高度發達型,是廣西全區的入境核心城市。在全區14個地級市中,有64.28%的地級市屬于落后型發展水平,由此可見廣西整個入境旅游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除了桂林、南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余城市入境旅游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并不大,且落后型城市入境旅游發展水平上升趨勢并不明顯。入境旅游市場兩極分化嚴重,桂林作為國際知名旅游勝地,入境旅游發展態勢一直很好;南寧是廣西的省會城市,因政治因素和政策導向,近幾年入境旅游市場逐漸擴大,吸引了國外游客的來訪。這兩個城市入境旅游的發展加大了其與廣西其他地級市入境旅游經濟發展的差異。
為進一步分析影響旅游分異的影響因素,綜合現有研究成果[12-15],并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了以下7個指標來構建旅游經濟空間分異影響因素評價表(見表3)。

表3 旅游經濟空間分異影響因素評價表
運用地理探測器模型分別對2009、2013和2018年的影響因子進行因子探測,選取排名前三的影響因子,探測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旅游經濟空間分異因子探測的前三位影響因子
由表4可以看出,旅行社數量、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和4A及以上旅游景區數量對旅游經濟空間分異影響作用最大。旅行社的數量決定了旅游市場上旅游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并與當地旅游接待能力密切相關,且能夠將交通、酒店、景點等零散的服務匯集到一起,方便旅游者的游覽活動,因此旅行社數量對旅游經濟的空間分異有重要影響。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人數能夠體現旅游目的地的人力資源狀況,能為目的地旅游的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力,為旅游產品和項目的創新提供可能性,是目的地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得以開展的基礎和旅游活動的客體,4A及以上旅游景區代表區域內高質量的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到訪的重要吸引物。
入境旅游經濟空間分異探測結果與國內旅游經濟空間分異結果有些許不同。星級飯店數量在空間分異中的作用更為突出,且q值逐漸變大,對入境旅游空間分異的解釋力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進行入境旅游活動時,出于安全考慮,加上對住宿環境的舒適性和便利性的要求較高,外國游客更傾向于選擇星級飯店作為住宿單位。星級飯店員工多經過專業的崗前培訓,且員工學歷比民宿或其他住宿單位的從業人員高,在服務和溝通上更具優勢,能給入境游客更好的旅游體驗。
將影響因子進行交互探測,形成了21項交互結果。探測結果顯示,影響因子交互后多數q值大于0.9,表明任意兩因子交互對旅游經濟空間分異的解釋力遠大于單一因子的解釋力。交互后產生雙因子增強和非線性增強兩種效應,但不存在影響因子獨立作用和減弱的情況。影響因子交互探測結果表明,旅游經濟空間分異受多種因素的共同制約,“1+1>2”效應對旅游業發展的作用更為突出,而且空間分異結果與地區影響因子密切相關。表5列出了2009、2013和2018年旅游空間經濟分異影響因子交互探測排名前6位的探測結果。

表5 2009、2013和2018年旅游經濟空間分異影響因子交互探測排名前6位的探測結果
2009年國內交互探測值最大值為0.999 1,排名前6位的交互探測值均為雙因子增強;入境交互值最大值為0.999 9,排名前6位的交互結果雙因子增強和非線性增強各占一半。2013年國內交互值最大為1,排名前六位的交互結果5項為雙因子增強;入境交互值最大為1,排名前6位的交互結果4項為非線性增強。2018年國內交互值最大值為0.999 6,排名前6位的交互結果雙因子增強和非線性增強各占一半;入境交互值最大值為0.998 5,排名前6位的交互結果雙因子增強和非線性增強各占一半。
其中,典型因子為公路密度(X3)這一指標,其對旅游經濟空間分異的解釋力很小(歷年q值均小于0.3),但分別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A及以上旅游景區數量等因子交互后,q值有了明顯增大,甚至達到1,表現了極強的解釋力,說明公路密度與其余因子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政府應在發展公路等公共交通的基礎上再對其他因子進行加強,這樣能極大地減少地區間旅游經濟空間分布的不均衡現象,縮小地區間旅游經濟的發展差異。
(1)2009—2018年,廣西旅游經濟呈現標準差持續增大、變異系數逐漸縮小的趨勢。旅游經濟地帶內差異總體呈波動下降態勢,桂北、桂南和桂西內部差異變化是造成國內旅游經濟地帶內差異變化的主要原因;桂南內部差異變化是造成入境旅游經濟地帶內差異變化的主要原因。旅游經濟總差異的變化主要由地帶內差異造成,其地帶內差異對總差異變化的貢獻率高于50%。
(2)國內旅游經濟“雙核心”明顯,各市旅游經濟發展存在巨大差距,表現為明顯的“磁場效應”,但呈現旅游經濟趨于均衡化發展的態勢。入境旅游經濟發展的“極化”效應顯著,發展不均衡現象并沒有很大改善。
(3)運用地理探測器發現,旅行社數量、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4A級(含)以上的旅游景區數量這3個因素對旅游經濟空間分異影響作用最大;因子間的交互作用對空間分異的影響大于單一因子的影響;公路密度影響因子與其他因子交互后能較好地縮小地區間的旅游經濟差異。
第一,加強各城市間的旅游協作,在通力合作中促進旅游經濟持續增長。通過多樣化路徑加強各個城市之間的旅游聯系,彌補自身在旅游業發展中的不足,促進輻射能力強的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的旅游發展,以縮小旅游經濟差異,實現旅游經濟均衡發展。
第二,優化旅游資源開發與應用,提升旅游景區質量。景區數量,尤其是優質景區數量是衡量地區旅游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截至2018年,廣西共有5A級旅游景區6個、4A級214個,共占全區旅游景區數量的43.39%。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加快4A級(含)以上旅游景區的創建,提高景區的旅游吸引力,提升全區的旅游知名度。
第三,加大公路交通覆蓋率,加強各市間的交通銜接。構建以南寧、桂林為中心的輻射性交通網絡,提高其與各市和重要旅游縣相連接的公路覆蓋率。在公路、鐵路、民航三大主要交通系統之間形成無縫對接,促進快速換乘,實現快速高效的立體交通設施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