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怡 蔣瑤 朱維培
宮頸癌是婦科中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進展病人會逐漸出現接觸性出血、陰道異常排液等癥狀,對病人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宮頸癌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常規手術治療對病人造成的創傷比較大,手術后極易出現各種并發癥而影響治療效果。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術在該疾病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2-4]。宮頸癌好發于老年人群,但近年來該疾病逐漸趨于年輕人群,該手術治療方式在不同年齡段的病人中有著不同的效果。本研究以48例宮頸癌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術治療老年宮頸癌的臨床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48例宮頸癌病人,根據年齡將其分為老年組(16例)和非老年組(32例)。老年組病人年齡60~72歲,平均(65.50±10.91)歲;腫瘤分期:Ⅰ期10例,Ⅱ期6例;病理分型:腺癌2例、鱗癌8例、腺鱗癌6例;病程(2.93±0.25)年。非老年組病人年齡37~56歲,平均(46.50±7.75)歲;腫瘤分期:Ⅰ期17例,Ⅱ期15例;病理分型:腺癌6例、鱗癌14例、腺鱗癌12例;病程(2.89±0.27)年。2組腫瘤分期、病理分型及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宮頸癌診斷標準[5];宮頸癌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分期為Ⅰ~Ⅱb期;病人及家屬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曾有或現有精神疾病病人;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感染性疾病病人;妊娠及哺乳期病人;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病人。
1.2 手術方法 2組病人均實施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盆腔淋巴結切除術。全身麻醉后常規消毒鋪巾;采用常規四孔穿刺法,在臍部穿刺建立CO2氣腹;打開右側盆側腹膜,兩側圓韌帶外用超聲刀切斷,剪開上方腹膜和分離闊韌帶后葉后顯露卵巢動靜脈,采用雙極封閉血管,超聲刀切斷卵巢動靜脈,并將圓韌帶近端提起;沿著子宮旁剪開闊韌帶前葉腹膜,分離后橫行剪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下推膀胱達到宮頸外口的水平;在骨盆漏斗韌帶的位置向同側髂總動脈的方向剪開后腹膜,并在右側漏斗韌帶下緣橫行的位置剪開闊韌帶前葉以及后葉腹膜,最后向下剪開腹膜,下推膀胱同左側;緊貼著右側卵巢采用超聲刀將右側卵巢固有的韌帶切斷,并分離腰大肌上的脂肪締結組織,將生殖股神經顯露出來;采用從上而下的方式清除右側髂總和髂外動脈周圍的淋巴脂肪組織,并繼續游離髂外靜脈前面的淋巴脂肪組織,向外牽拉,顯露出髂內動脈,將其間的淋巴脂肪組織分離;在髂血管的最下端分離腹股溝淋巴結,遠端的位置達到旋髂靜脈交叉處;將膀胱向內側舉起,顯露髂外靜脈,進入閉孔窩,然后將閉孔神經分離開來,需要注意的是,在閉孔神經的上方位置,要從下到上分離閉孔窩淋巴脂肪組織,并采用同樣的方法清除左側盆腔淋巴結;將陰道后壁和直腸前壁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分離開,直到直腸陰道分離;打開闊韌帶前葉和膀胱腹膜折返,并下推膀胱;距宮頸約2~3 cm處電凝切斷雙側子宮圓主韌帶,距宮頸外口下3~4 cm環切陰道壁,自陰道取出子宮及相關組織;最后縫合陰道殘端,沖洗腹腔,在沒有活動性出血后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道恢復時間、總住院天數以及術后尿潴留。(2)比較2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腸梗阻以及淋巴回流障礙發生率。(3)治療3個月后比較2組癌癥治療功能總體評價量表(FACT-G)。該量表共包含4個部分,包括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及功能狀況,總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病人生活功能越強。

2.1 臨床指標 治療后,老年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和非老年組病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組病人手術后腸道恢復時間、總住院天數以及術后尿潴留天數多于非老年組病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后2組臨床指標比較
2.2 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后,老年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非老年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后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
2.3 2組FACT-G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FACT-G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FACT-G評分均顯著增加,且非老年組明顯高于老年組(P<0.05),見表3。

表3 治療后2組FACT-G評分比較分)
宮頸癌是婦科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淋巴轉移是宮頸癌的主要轉移途徑,也是影響宮頸癌病人預后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對宮頸癌病人展開治療的過程中,大多數會將淋巴結清除[6]。針對早期宮頸癌病人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淋巴結的清除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常規手術方式雖然能夠在直視的條件下進行手術以及淋巴結清除,但是對病人造成的創傷比較大,很容易在手術后出現各種程度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手術預后。由于宮頸癌大多發生于老年人群,而老年病人由于身體基礎狀況比較差,手術耐受性較低,以至于大多數病人無法接受常規手術治療,所以針對老年宮頸癌病人需要采取有效手術方式以提高治療安全性。
本研究采用了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術治療,結果可見,治療后,老年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和非老年組病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無論老年或非老年宮頸癌病人,采取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術,手術過程較為快捷,對病人損傷較小。分析原因主要為,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主要是利用腹腔鏡從多個角度清晰觀察病人腹部情況,且利用腹腔鏡能夠充分保障手術視野的寬闊以及清晰等,從而使手術醫生能夠更加詳細了解病變部位,有效確定手術范圍,防止傷到周圍組織,減少損傷以及出血。其次,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術具有準確率高的特點,能夠有效避免手術刀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從而減少手術中出血量。由于淋巴轉移是宮頸癌的主要轉移途徑,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切除淋巴結具有一定必要性,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能夠有效切除淋巴結,并減少盆腔淋巴結囊腫的發生率,更好地減少手術后引流量,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7]。該手術方式的具體療效還需今后與傳統手術方式作比較而最終得出結論。本研究中,2組術后腸道恢復時間、總住院天數以及尿潴留天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組病人明顯久于非老年組病人。老年宮頸癌病人由于身體各項機能均出現顯著衰退,因此術后腸道恢復時間較長,住院時間也相應延長。本研究中老年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非老年組,且非老年組FACT-G評分明顯高于老年組(P<0.05)。表明老年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高,且術后生活質量較差。分析原因主要為老年病人年齡較高,機體術后營養狀況較差,免疫力低下,使手術耐受性較非老年病人更差,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高,需要更長時間恢復,致使術后生活質量較差。
綜上所述,對老年宮頸癌病人實施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術安全可行,但術后恢復時間長于非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