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底、做到好。”這是康驊教授最常教導大家的一句話,也是他從醫從教30余年來一直秉承的信條。
康驊1992年博士畢業后到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工作,在普外科老主任孫家邦教授的帶領下從事外科急危重癥和肝膽疾病臨床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開展了腹部外傷和老年膽道疾病的相關科研探索[1]。1999年,在科室專業發展的需求下,康驊投身于甲狀腺、乳腺及腹壁疝外科專業并為之奮斗至今。
日前,在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乳腺學組組織的全國三甲醫院調研中,宣武醫院乳腺癌保乳手術率超過40%,位居前列。而這,正是康驊教授不斷追求“做到底、做到好”的最佳寫照。

如何能讓乳腺癌患者得到盡早的診斷和治療,是康驊從事甲狀腺、乳腺及腹壁疝專業伊始,就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他專門為科室購置了高分辨超聲機,培訓科室醫生的穿刺技術;為門診疑似乳腺癌患者開通了綠色通道,可以當天完成乳腺病變及腋窩淋巴結的穿刺活檢;并可隨時為乳腺癌新輔助治療的患者放置定位標記夾或注射納米炭染色,形成了“門診-活檢-定位”的一條龍診療模式??凋戇€積極開展了針對早期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結活檢、乳腺癌保乳手術以及乳房成形、乳房再造等術式。
保乳手術的安全性是患者最大的擔心,康驊十分理解,也總是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講解,從而打消她們的顧慮。保乳手術需要在術中行冰凍病理檢查,如果遇到冰凍結果不甚清晰時,康驊會第一時間和病理科討論溝通,有時候甚至需要重復活檢反復等待。費時費力不說,有些同事也不能理解如此麻煩是為什么?!氨H槭中g在早期乳腺癌治療中的優點和安全性早已得到世界范圍內的認可,為患者爭取最大的獲益是醫生的責任!”話語擲地有聲,執著的堅持也得到了患者的感謝、同行的贊譽。不少患者因他的堅持得以安全保住乳房,在根治腫瘤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手術創傷,提高了生活質量。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對于“女性之美”有了更高的要求。為提升乳腺癌手術的美容效果,康驊相繼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醫院、英國威爾士大學醫學院乳房中心進修學習,掌握了多項乳房及腹壁整形技術,在科室開展了縮乳手術、吸脂手術、乳頭乳暈成形、乳房周圍臨近脂肪筋膜瓣修復乳房腺體缺損和乳房整形等新技術。歸國后,康驊將微創和腔鏡技術應用于乳腺疾病,在北京市范圍內較早開展了麥默通(Mammotome)微創旋切技術診斷和治療乳腺病變,使原來需用開大刀切除的病變僅在5 mm以內的小切口得以完成,這種手術不僅適用于體檢可觸及的乳腺腫物,也適用于體檢不可觸及但在鉬靶和/或B超能探及的病變[2]??凋憥ьI團隊在乳腺腫瘤整形外科方面陸續開展了美容切口設計[3]、推移/旋轉皮瓣[4]、游離脂肪筋膜瓣、轉移背闊肌皮瓣、轉移腹直肌皮瓣、帶蒂大網膜填塞等[5]技術。乳房皮膚擴張器、乳房假體[6]在乳房切除患者中的廣泛應用,也是他為滿足廣大年輕患者和職業女性的心理與生活需求所作出的努力。
曾有一位在外院進行保乳術后復發的乳腺癌患者,當時腫瘤超過10 cm并且潰爛感染,同時出現了對側腋窩淋巴結的轉移。外埠腫瘤醫院認為手術治療創面難以修復,創傷巨大,對側腋窩轉移屬于遠處轉移(M1),只能保守治療,且斷言生存期不超過半年。無奈之下,患者接受了化療,但不幸的是化療期間又出現了腦梗死、骨折等合并癥,化療無法繼續。懷揣著最后的希望,患者來到北京找到了康驊教授。他迅速安排患者入院,進行了詳盡的檢查,并組織了院內多科室MDT會診。在經過全身PET檢查后證實患者乳腺癌局部復發除對側腋窩淋巴結轉移外,并無其他器官遠處轉移。當時針對這類M1或Ⅳ期乳腺癌,指南與文獻均沒有明確的手術治療策略,康驊憑借二十年來對乳腺癌治療積累的經驗結合患者病情與現狀,大膽提出:如果患者沒有其他遠處轉移,仍可通過手術實現根治性切除,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鑒于患者右側乳房復發病灶切除術后創面巨大,而左側乳腺內并無腫瘤病灶,他又創造性地提出“右側乳房復發腫瘤根治性切除、左側保留乳房皮膚的乳房腺體切除+左腋窩淋巴結清掃,這樣利用左側乳房皮瓣結合右側旋轉背闊肌皮瓣再加上推移上腹部皮瓣覆蓋創面”這一手術方案。最終,手術獲得成功,患者術后恢復順利,至今健在。2020年5月,美國腫瘤外科學會和美國乳腺外科醫師學會的官方期刊中發文提出,乳腺癌對側腋窩淋巴結轉移不應歸入M1或Ⅳ期病變,而應歸為N3期病變。康驊教授的治療方案與該理念不謀而合?;厥桩斈昴且粯O富預見性與成效的決策,不得不說這與康驊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追求密不可分。

“治病不易,治心病更難,要讓患者體會到在抗癌的路上,她們并不孤獨”。在康驊教授的堅持下,乳腺癌病友會已經持續了十多年。每一年的病友會他都會帶領團隊給患者科普、答疑解惑。在多年的努力下,患者中涌現出不少抗癌明星,也讓越來越多的患者遠離恐懼,走進科學、擁抱健康。
近年來,甲狀腺癌呈現出發病率增高的趨勢。針對甲狀腺結節定性問題,康驊教授團隊聯合超聲診斷科、病理科開展了超聲引導下的細針穿刺病理檢查,為明確甲狀腺結節良惡性提供了有力支持。為提高甲狀腺癌手術的安全性,他開展了術中喉返神經監測和納米炭甲狀旁腺負顯影等技術,這為預防和降低喉返神經損傷導致的術后聲音嘶啞以及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出現的低鈣血癥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關于甲狀腺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尚存在爭議,他堅持術中淋巴結活檢,根據活檢結果總結出臨界值用以指導雙側中央區清掃的指征。為消除傳統手術的頸部瘢痕并保護頸闊肌功能,他還開展了胸乳、全乳暈入路甲狀腺癌根治術;在此基礎上針對頸前不適感和男性患者的美容需求,他又大力投入開展了經腋窩免充氣腔鏡甲狀腺切除手術并培養了相關專業隊伍。
學科建設臨床與科研并重。目前,康驊教授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2項、參與北京市科技部乳腺癌專項課題4項。他針對乳腺癌微環境中間質成纖維細胞對乳腺癌生物學特性的影響開展了深入研究,比較了癌間質與正常乳腺組織中成纖維細胞的差異[7],癌成纖維細胞的基因[8]及蛋白組學變化;觀察了成纖維細胞對乳腺癌細胞生長、移位、浸潤的影響[9]以及癌成纖維細胞對乳腺癌化療和內分泌藥物作用效果的影響,豐富了乳腺癌基礎理論[10]。同時對甲狀腺癌的淋巴轉移特點[11]、甲狀腺全切手術喉返神經的監測[12-13]和甲狀旁腺保護[14]進行了臨床觀察研究。
宣武醫院作為首都醫科大學的第一臨床醫學院,教學從來都是重中之重的環節??凋懡淌?004年開始擔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對醫學教育事業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規劃。
在康驊看來,責任和使命感是從事臨床醫學教育的動力。臨床醫師的學習、實踐、經驗等缺一不可,他們的成長也總是伴隨著前輩們手把手的教導,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在臨床工作中加強教學意識、指導下級醫師和學生。作為一名老師,他會在查房時對住院醫師反復引導、解析;為了明確某個基本概念,他會讓學生查閱權威文獻,然后給全科大夫講課;他會傾聽每個人的課題匯報,逐字逐句修改研究生的論文,手把手指導年輕大夫手術;對工作中的疏漏,他絕不姑息,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厭其煩的強調,直到問題解決、錯誤修正為止。

身為教研室主任,康驊牽頭主持協調了首都醫科大學各臨床學院的外科學教學工作。為提高外科學系的整體教學水平,并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發展的要求,康驊組織完善了外科教研室的制度建設,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任課教師要求、集體備課、新教師聽課和試講、教學事故、教學獎懲等事項的規定和制度;實施教學文檔電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師資隊伍的培養計劃;開展學生、教學管理者和同行專家對教學的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反饋到各授課教師,起到了促教作用;同時,開展課程網絡建設,將臨床典型案例、特殊體征、影像、手術等做成圖片或視頻,建立資料庫;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撰寫教學論文等。
為了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康驊與學校教育處一道組織了青年教師授課技巧的培訓、青年教師授課基本功比賽等活動。鼓勵中青年教師外出培訓和交流,同時邀請外校知名教師到醫院進行授課示范。為統一和規范外科總論的帶教,康驊作為負責人連續舉辦近20屆《首都醫科大學外科總論脫產帶教教師培訓班》。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舉辦《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技能教學青年骨干教師(外科)研討班》,更好地和兄弟院校交流教學經驗,促進了教師水平的提高。持之以恒、堅持改革和創新是醫學教育發展的方向。經過康驊和同事們多年的努力,外科學系逐步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教學水平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作為首醫大外科聯合教研室主任,他組織各臨床學院進行了教學大綱的修訂、醫學題庫的修改和擴充、臨床技能的考核以及理論考試方法的探討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等工作[15],并承擔了《醫學生臨床能力考核體系的研究》等校級課題。通過這些年腳踏實地的工作,2007年,宣武醫院外科教研室被評為首都醫科大學教育教學先進集體;2009年,外科教研室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010年,外科學精品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13年,外科學獲得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6]。
康驊教授還承擔了多項專業課程,理論授課包括圍手術期處理、頸部疾病、乳腺疾病等。他教學工作認真,授課教案多次受到表彰,教學效果優良,在臨床教學中言傳身教,注重醫德教育,在中青年教師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凋懡淌趲ьI團隊結合教學工作主編出版了全國普通高等教育臨床醫學專業“5+3”十二五規劃教材《外科學》《外科學師資帶教培訓教程》《外科基本操作及帶教指導》《Basic Surgery》《Surgery》等多部教材。牽頭組織了北京市外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工作,負責編著了北京市外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細則、培訓登記手冊、培訓考核手冊以及《北京地區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指導教師帶教基本功培訓:外科基本操作規范》等。
天道酬勤,2011年,康驊被評為北京市教育工會教育先鋒服務育人標兵,2013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2018年被評為北京市教學名師。面對榮譽,他始終認為,教書育人、授業解惑,是責任是使命,無需贊譽,理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