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芳
(浙江萬馬天屹通信線纜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300)
受新冠疫情情況影響,居民生活、市場消費和企業效益復蘇面臨很多困難,但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也有新的機會,新冠疫情發生和擴散改變了全球的資源分配,也引起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整合,這次疫情發生后,電子商務界對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提供強大的動力。
新冠疫情導致生產生活成本的提高,居民及企業迫切要求改變以往思路,消費者通過網絡消費模式大幅度轉變,給整個中國供應鏈帶來了變革,一方面,供應鏈正在向全球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供應鏈必須向整合、系統化變革。作為企業供應鏈重點環節中的物流管理也面臨整個閉環整合、系統化改變。
物流控制貫穿著公司管理的各個環節,主要分為采購、生產、銷售及外運物流等。
(1)控制物流價值鏈源頭的采購物流,減少物流源頭成本
①擇地原則
遠地購買原則:遠地單價×數量+物流費用+卸貨等費用<就近購買單價×數量+卸貨等費用。
就近購買原則:遠地單價×數量+物流費用+卸貨等費用>就近購買單價×數量+卸貨等費用。

表1 就近購買原則優于遠地購買原則
表1中得知:遠地購買單價30元,其遠地購買總價902500元;就近購買單價28元,其就近購買總價841000元。
遠地購買單價、總價及物流運費均高于就近購買。所以,從兩者對比來看,近地購買方案優于遠地購買方案。

表2 遠地購買原則優于就近購買原則
表2中得知:遠地購買單價30元,其遠地購買總價902500元;就近購買單價33元,其就近購買總價991000元;就近購買總價高出遠地購買9.8%;兩者差價:991000-902500=88500(元)。
雖然遠地購買的物流費用是就近購買費用的4倍,但從遠地購買整體物資可以節約88500元。所以采用遠地購買方案優于近地購買方案。
從以上兩個表中看出,不能單一的以物流運費的高低決定從何處購買物資,必須按綜合總價的高低決定購買的地點,選擇合適采購方式,減少物流運輸費用。
②批量集中采購原則
該方式主要是減少物流運輸次數,當公司有足夠多的倉庫面積時:倉庫管理成本+批量集中采購總價+含物流及卸貨費用<倉庫管理成本+多批次少批量采購總價+含物流及卸貨費用。該方法需要配以物流自動化管理輔助方式。

表3 批量集中采購優于多批次少批量購買原則
從表3中得知:批量集中采購總費用290000元低于多批次少批量采購總費用305000元,總價節約4.9%,節約金額15000元。
當倉庫管理成本相同,由于規模運輸導致報價降低的情況下,每噸運輸單價及每次物流及卸貨費用降低導致了總的采購成本較低。批量集中采購優于多批次少批量采購方式。
③多批次少批量原則
該方式多為倉庫面積較少或采用零庫存方式進行管理時所采用。采用該方式的成本已經低于批量集中采購成本。

表4 多批次少批量優于批量集中采購購買原則
從表4中得知:批量集中采購總費用295000元高于多批次少批量采購總費用287500元,多批次少批量方案采購總價低于批量集中采購總價7500元,這時多批次少批量優于批量集中采購方案。
當倉庫面積減少,倉庫管理成本降低到一定標準,采用零庫存管理方式時,雖然每次采購單價高于批量集中采購價格時,由于規模運輸導致報價降低的情況下,其多批次少批量的采購總成本方案優于批量集中采購方式。
(2)生產中的物流成本控制是價值鏈增值的重要環節
規模化生產。與對方客戶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在不影響客戶要求的物理屬性條件下盡可能進行批量生產,提高物流效率。引進售后服務預測成本概念。
流程化生產。調整物料存放位置、制定領料流程、采用通用或標準物料、提升生產計劃正確性和準確性、制定搬運次數方案來降低生產物流成本。
(3)降低銷售及售后物流成本,是企業產品實現價值的最終環節
做好倉儲管理,選擇倉庫的最佳規模。降低運輸成本,與客戶溝通采用大批量、少批次集中進貨及送貨。
物資從起始點倉庫到最終倉庫的多道轉手后容易產生銜接不到位,物資容易丟失。從物資出庫到轉運點再到專線存放點,從專線存放點到對方地區專線點,再轉客戶手中需要多家物流公司多道承運,其過程中有多家多環節點需要對接,原有的多家分散托運到現在的點對點一家物流公司托運,改變了原物資丟失毀壞的可能,從以前多環節的斷檔到一家物流公司各物流點的對接,從分段分散的信息傳遞到點對點直接連接,提升了物資運輸的準確性和迅速性。
調整后的運輸方式,滿足了客戶及時性、準確性的要求,得到了顧客的信任。
傳統供應鏈物流主要為成品銷售的運輸,在供應鏈物流中是單一的,不完整的孤島。通過對企業的采購物流與銷售物流進行整合。賦予了供應鏈物流生命全周期新的意義。
成品物流運輸已由托運方進行統一招標,對成品運價進行統一控制,但原料采購的物流運輸均由供應商單獨進行,供應商自行選擇物流公司。如果供應商較多,則進行運輸的物流公司也相應較多,他們各自為戰,沒有體現以量換價的優勢。
如果有較多供應商,將會有較多的運輸原料的物流公司車輛進出廠區,對廠區管理提出新難題,但是把采購物料的運輸整合到成品物流運輸統一以后,原本很多物流公司進入廠區,將變成少數的物流公司,將有利于廠區車輛管理體系運作。
以“客戶為中心”及零庫存的管理模式下,物流向“多、快、省”的方向發展。
生產降本,降少庫存,改變了原本大量整車運輸的現象,提出了少量、多頻次、快速運輸的采購方式,物流零擔越來越多。
創新客戶服務項目,加快物流管理發展進程,更多的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質量為基礎,提供以便利、價值、關懷為核心的服務,傾聽客戶的聲音,解決客戶問題,全面提高服務質量,給客戶帶來更多優惠的卓越服務體驗。
提高客戶滿意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為企業創造價值,從客戶的角度看,推出一系列的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讓每一位客戶都能感受到親切的注意通過服務努力讓顧客感受到支持和關懷,提供親切的關懷,確保顧客真正的利益。
基于數字化的精準定位,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展,提升了企業管理模式,督促企業向數據化、電子化、系統化集成。
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分析、進行診斷、確定決策。通過銷售及采購大數據為物流運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效地挖掘自己的沉淀數據。分析每個客戶及供應商的運輸物資的特點。
一是確定體積運輸(長、寬、高),還是重量運輸。二是研究運輸量、運輸單價及總價。三是研究每種物資運輸的線路、客戶及供應商路線可否整合等信息。四是研究相應物資配用車型。五是研究零擔和整車的配比。
依據以上數據信息得出物流運輸的精準定位,診斷運輸中價格是否合理。確定車型、結算方式等。基于物流運輸基礎的大數據,正確定位基準信息,為企業構建供應鏈方案提供關鍵技術支持。
從以往手工記賬到電子記賬,使用信息化手段代替人工記錄方式管理企業的物流資源。
物資從己方倉庫到對方倉庫的距離,是運輸的距離也是信息化的距離。
通過上下游數字化、線上化、智能化改造形成新的信息流程,軟件和數據創造的供應鏈物流達到上下游,數字化促進了物流全過程、全要素、全參與者的升級,形成了新的物流供應鏈生態,使企業甚至整個行業從傳統轉變為數字化升級,將企業運輸升級向數字化結構轉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
基本的SAP管理系統只能管理數據本身的缺陷,為了更好地管理實物和各種經營活動,建立了WMS、MES、TMS、SRM等業務系統。具體來說,SRM通過接口購買入庫,材料條形碼和包裝條將代碼同步到WMS系統,然后員工們利用PDA確認采購及成品入庫任務,然后利用PDA掃描檢查對象材料的條形碼、包裝條形碼和保管位置,輸入數量執行收貨任務。之后WMS通過SRM系統同步數據,順序顯示在SRM和WMS系統中,同時WMS系統將通過該接口接收的數據同步到ERP系統,以便檢查ERP系統收到的材料。
物資掃描進入倉庫,電子出單掃描出庫及云系統實時在途跟蹤系統將全程盡顯物資數字化全過程管理。
數字化供應鏈物流平臺的建立可以彌補供應鏈生產中不確定的信息不足,在快速更換和變化的時代,不確定性成為最常見的詞匯之一,制造生產往往遵循墨菲定律,導致現場所有可能的錯誤都發生了,在目前的供應鏈中,這種差異被認為是統計上的異常現象,要進行簡單的處理,所以我們要遵循流程再造細化及數字化跟蹤原則。
從采購物流中的客戶、銷售部、工藝技術部及PMC采購部等,到生產物流中計劃部、生產部、工藝技術部、倉儲部等,再到銷售物流中參與的倉儲部、物流部、銷售部、信息等部門的協同工作,體現了多部門協同合作的必要性、有效性。
為了建立平臺,相關的業務系統使各系統和部門不再完全獨立,具體實施需要內部和外部各部門協同管理,實現高效統一,物流供應鏈包含兩個層面。包括WMS、SRM等中下游(發貨在途管理等),無線網絡可以理解為提供倉庫、司機、車輛等基本物流服務的具體因素,垂直骨干網可以理解為與許多物流企業相關的運輸、倉庫儲存等服務。
供應鏈協同平臺的價值是以凈益供應鏈管理經驗為基礎,將各個流程連接到基層,與上下游資源合作,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可視化和智能化管理,幫助企業管理基礎物流和綜合物流在統一平臺參與服務,通過信息協作共享,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利益流動的最大價值,有助于戰略決策。
當協同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必須考慮哪些簡單的傳統供應鏈活動形式由人工智能代替,例如機器人可以代替材料進行運輸,信息系統可以代替人工操作,這樣可以節省人工成本和提高工作的準確性和效率,有效運行的關鍵是人工智能,在生產設備上,通過大數據分析、信息處理、3D輸出、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整合,通過自身學習、自我組織、自我適應的智能生產系統和網絡化、形成了合作的生產設施,與數字化的供應鏈有著密切的關系。其次,在生產方式上,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定制、服務制造、創造云制造等新的生產形態和新的生產模式,在生產系統中重新構建信息流動、產品流動和資金流動的運營模式,在生產系統中信息流動、重構產品流動和資金流動的運營模式,改善產業價值鏈、生態系統和競爭機制,改善企業的業務流程。
數據化、電子信息化及平臺化等將最終體現在數據可視化中,將全過程的管理體現在一張張的視頻跟蹤中,進行分析整體決策。
數據可視化是數據化的延伸,是物流決策數字化體現,是整個供應鏈物流管理的最后階段。數字化前四個層次是數據可視化的基礎,主要內容包括大數據平臺的建立、數據采集分析、數據建模的可視化和更好地決策,其具體實現通常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數據分析、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以及基于5G通信技術的物聯網應用平臺。
隨著供應鏈物流競爭在企業競爭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供應鏈物流建設并不是各種新技術的單純重疊,而是形成數字化供應鏈物流的發展將重點放在戰略上,這不僅是專業技術人才的儲備和數字化創新環境的形成,也是供應商管理者改變思維方式,從傳統方式向整體和諧發展方向轉變,最大限度地與各方進行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