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毋庸置疑,每一次危機的到來,都成為推倒多米諾骨牌的外力,變相成為市場叢林法則的試金石。危機不僅暴露出了企業發展中的潛在問題,更檢驗了企業在大環境中的適應能力。但面對同樣的危機,企業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反應快的活了下來,反應慢的就可能被淘汰。盡管很多人認為,跨界、變形是企業非常時刻的“不得已”,但事實上,疫情只是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切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世界本來就在巨變中,每一次重大事件的發生,只是讓變化加速到來。按照慣性的邏輯,打破組織邊界是老板該考慮的事情,很少有人會想到HR應在這其中承擔什么樣的角色。
通用電氣公司前任總裁杰克·韋爾奇創造了“無邊界組織”這個詞,用以描述他理想中的通用電氣公司——一個“家庭雜貨店”。也就是說,盡管公司規模龐大,韋爾奇卻想減少公司內部的縱向界限和橫向界限,并且消除公司與客戶和供應商之間的外部邊界。那么如何消除這些界限呢?答案就在無邊界組織中。
無邊界組織尋求的是取消指揮鏈,擁有無限的管理幅度,取消各種職能部門,取而代之的是獲得充分授權的工作團隊。盡管通用電氣尚未達到這種無邊界狀態,很可能永遠也達不到,但它向著這個目標努力,而且取得了巨大進展。通過取消組織的縱向界限,管理層可以使組織更為扁平化,并且盡可能減少頭銜和級別。通用電氣為打破縱向界限做了很多工作,如跨層級工作團隊、決策參與、360度績效評估等。在無邊界組織中,公司組織層級的一切痕跡都不存在了。每個人都在相同的移動工作站中工作,由項目團隊而不是職能或部門來協調工作。
但是無界的形態是什么?即組織所集成的智慧可以是無界的,組織可以像生物一樣,由中間隔膜界定區域,而這些隔膜有特殊的結構并不妨礙食物、血液、氧氣等化學物質的穿透。 未來整個組織運行中的部門會扮演無邊界的功能,順利交換組織信息、資源和思想?,F代企業已經在有意或無意之中開始打造這種無邊界組織模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矩陣組織
建立無邊界組織,可以在組織建立之初,就在結構上予以設計,使組織本身就是靈活和有彈性的。它在垂直組織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水平線,實現了層級和任務的統一。它的優點是,可以突破垂直組織的功能局限;缺點也很明顯,它對水平線負責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一旦能力到位、效果達成,會很有價值;一旦能力不足,不但形同虛設,還會加大溝通的成本。
●組織結構重組
如果組織缺少靈活、彈性的基因,就需要不斷進行優化和更新了。最近常有關于各大公司組織調整的新聞,為什么大家都要對組織進行調整?因為當組織一旦穩定,會形成固定的模式和結構,組織成員習慣基于該模式來溝通和工作。長久之后,很容易固化思維,阻礙創新和發展。組織結構調整,是調整組織邊界的最直接方法。它可以打破原有模式,使組織效率獲得優化。當然也會有負面作用,比如帶來不穩定感,帶來重新適應組織的成本。所以,為了讓大家能夠盡快適應這些變化,很多互聯網企業會將組織結構調整定期化、機制化。
●企業文化
文化是組織的非正式的溝通。通過文化,會產生軟性鏈接,從而打破部門墻和文化壁壘。所以,HR可以去設置一些活動,比如Facebook的六周新兵訓練營和黑客馬拉松,來形成這種互動。這些文化活動的成本較小,但無形中會產生很多價值。
●實踐社區
實踐社區是指,在組織里,對某個領域、話題感興趣的人,組合成一個社團,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種持續的溝通和交流,會使組織成員習得很多技能;同時,可以打破原有的部門墻,使大家產生鏈接的感覺。
●業務流程重組
這是從業務角度去思考,即通過業務流程的改變和重組,打破原有的部門墻。比如原來只需要A和B進行交流,重組后,A和C也需要進行合作。
●平衡計分卡
這是一種績效考核的操作方法,主要是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和成長幾個角度,把組織的目標連接起來。它可以通過系統化的設計,使大家協同起來,實現跨部門的績效突破。
●OKR
OKR是一種績效發展的模式。它的重要特質是透明化,即要求信息面向全員公開。大家能夠掌握不同的信息了,就可以跳出部門、站在更大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實現對個體的自我驅動。
傳統意義上的組織邊界有以下幾種概念:(1)垂直邊界: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社區;(2)水平邊界:部門間的條塊分割;(3)外部邊界:政府和市場、社會各自存在的邊界;(4)地理學意義和規劃學意義上的地理邊界或者空間邊界。這幾種邊界組成了我們今天所探討的組織邊界。從這個組織邊界來看,我覺得未來的組織應該是一種有界的形態而無界的管理。所謂的有界是指具有劃分組織的標準,這些標準是不可能改變的。
如今,組織的成功要素已經發生了變化,傳統工業時代的規模、角色清晰、專業化和控制已經讓位于今天的速度、靈活性、整合和創新。曾鳴曾指出,未來企業的成功之道,是聚集一群聰明的創意精英,營造合適的氛圍和支持環境,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快速感知客戶的需求,愉快地創造相應的產品和服務。自激勵是創意者的特征,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有一個賦能的組織,也就是一個可以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和潛力的組織環境。
組織能力由個人、文化和組織這個“鐵三角”構成。具體來說,打造無邊界組織,就是動用信息、權力、能力和報酬四大杠桿工具,穿越組織中的四大邊界。
穿越垂直邊界:打造健康等級,將管理者從管控者轉化為績效教練;建立扁平化組織,縮短決策距離;從上到下充分授權,縮短決策周期和降低決策成本;
穿越水平邊界: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流程為核心來定位工作;打破部門間的本位主義,讓信息和知識可以在職能部門間橫向無障礙流動;
穿越外部邊界:不再以單個企業視角,而是以企業所在的整個價值鏈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重新思考和合作伙伴的關系,和合作伙伴一起真正做到共同創造更多更新的價值;
穿越地理邊界:擁抱并適應文化差異;以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思想聘用員工。
有人可能會說,打破垂直邊界、水平邊界這些事是業務領導才需要考慮的事情,和HR關系不大。然而,HR完全可以在打造無邊界組織的工作中,率先在企業內部樹立起一個標桿。
比如,HR組織三支柱的完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種穿越水平邊界的行為:后臺設置共享服務中心和專家中心,打通HR專業知識和服務的流通邊界;前臺設置貼近客戶、服務于客戶的項目經理——人力資源業務伙伴(HRBP);HRBP圍繞如何為客戶提供最大價值來定義自己的工作;后臺共享中心和專家中心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資源優勢,靈活高效地支持前臺的HRBP。
再比如,HR的外部合作伙伴也不少,有獵頭、系統供應商、外部培訓師、咨詢顧問等等。完全可以把這些合作伙伴和HR自身放在同一條價值鏈中,重新去審視和定義各自的角色和地位。雙方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蛋糕做得更大,可以突破現有的普通合作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為各自所在的組織帶來新的價值空間。而目前,相當一部分員工都愿意少做一些事;能做到盡職盡責,已經算很不錯的員工了。
顯然,不同企業面臨著不同的變形方向與路徑。由此可見,企業的變形與彈性不是隨波逐流,而是有收有放、收放自如的,目的是為企業建立一種“安身立命”的靈活機制。既要求“變”,將變革納入企業的戰略安排——求變的公司只有把“ 變化 ”納入戰略體系,才能踏準形勢的節奏;又要守“魂”,堅守初心,朝著永恒的目標不懈前行——各行各業百舸爭流。若是在將風景盡收眼底的同時,被各種多元化的誘惑牽著鼻子走,就很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無邊界組織不會自然形成。它要求深思熟慮的體系和流程變革,要求點燃了變革火花的領導者還要不停地“扇風”,讓變革之火燃燒起來,并控制“火焰”,讓變革富有成效,從而積極地推動變革。高級管理者在實施變革的過程中,必須要克服幾個挑戰:
成為一個善用雙手的管理者。一只手掌控當前的經營方向,另一只手為將來安排籌劃。對組織邊界的改造更像是遺傳工程而非企業工程,過程中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引發連鎖反應,并具有以難以預測的方式演化的潛力。對有些管理者來說,這種不確定性是令人緊張的,有可能導致他們有意或無意地逃避無邊界的變革戰略;而對另一些管理者來說,這種不確定性又是令人興奮的——這正是創新管理的精髓。
試圖定義終極的無邊界組織就像試圖定義永恒一樣,這個過程沒有結束的時候,每一個新的發展都會引發對新的可能性的認識。你要做的,是帶領組織走向尚不明朗的目的地。
不要鐵石心腸,而要幫助每一個員工清醒地認識怎樣在無邊界的世界中獲得成功。
領導者不是要強迫人們接受決定,而是要推動討論并贏得支持;不是要與工會、政府、供應商以及客戶對抗,而是要在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立伙伴關系;不是要控制,而是要賦能、輔導、建議、鼓勵和支持自己的員工,要讓他們自由地發揮各自的才能,來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對于決心改造自己所在組織的管理者來說,前輩們的成功經驗暗示了三個重要的指導原則。
第一個是變革的初心必須是可衡量的經營成果。真正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實現無邊界,而是要打造一個成功的、有效的、有競爭力的組織。
第二個是無邊界轉變并不需要一個宏偉的總體規劃。向寬松邊界的邁進是一個迭代的、經驗累積的過程,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地嘗試。
第三個是以無邊界實現無邊界。對管理者們來說,要打造一個邊界更加容易穿透的企業,最好的方法不是坐在總部里重繪組織結構圖,而是要把來自不同群體的人們團結起來,并讓他們自由地去重新塑造自己的命運。當領導者把身份不同的人們團結起來并鼓勵他們開啟對話過程時,邊界就會變得更加容易穿透。
要想讓有效的、有競爭力的、無邊界的組織成為可能,領導者們必須首先跨越無形的、自我限制的內在障礙,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相信受到激勵的員工能夠達到至高的高度,相信除非自我強加,否則組織將不會受到任何的限制。
無邊界組織又絕不是要完全否定企業組織必要的控制手段。因為只要是一個組織,穩定和秩序是其存在的前提,所以,有必要借助一些控制手段來保證這種穩定和秩序。無邊界組織強調的是在保證這種穩定和秩序的前提下,突破彼此之間的種種界限,以增強企業組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歸根到底,沒有什么能夠替代你自己的創造力和領導力,沒有誰能夠替你設計出你自己的無邊界日程表,而這正是“無邊界組織”的獨特之處。它不是一張藥方,而是一個挑戰;如何利用它,取決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