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星瑤



黃大仙是我國東南沿海民間普遍祭祀的道教區域性神明。黃大仙作為神仙受到民間祭祀,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黃大仙信仰遠播東南亞、美洲、歐洲、澳洲等地,成為世界華人中極具影響力的尊神之一。金華市的黃大仙傳說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大仙信仰在嶺南香火旺盛,其中羅浮野人傳說是黃大仙在嶺南地域化的重要基礎,黃大仙信仰也借助野人傳說深入民心,便異于金華黃大仙傳說情節。也有人認為黃大仙是黃石公或黃野人。黃石公與黃野人的傳說,離黃大仙傳說中心結構甚遠,應屬于不同人物的傳說。同一傳說的流傳是有范圍的,我們常常把一個個傳說流行的處所,稱作傳說圈。傳說黃大仙在“金華山洞”修煉得道?!敖鹑A山洞”又名“金華洞元洞天”,系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今稱雙龍洞景區。筆者認為,金華市雙龍洞地區的黃大仙傳說構成一個獨立的傳說圈,雙龍洞的二仙殿、大仙湖、黃大仙祖宮、赤松黃大仙宮都是構筑傳說圈耀眼的文化地標。
文字記載的黃大仙及其傳說
黃大仙傳說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神仙傳》卷二“皇初平”條:
黃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便將至金華山中,四十余年,不復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尋索初平,歷年不得。后見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問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為占之?!钡朗吭唬骸敖鹑A山中有一牧羊兒,姓黃字初平,是卿弟非疑?!背跗鹇勚措S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見。悲喜語畢,問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東耳。”初起往視之,不見,但見白石而還,謂初平曰:“山東無羊也?!背跗皆唬骸把蛟诙?,兄但自不見之。”初平與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變為羊,數萬頭。初起曰:“弟獨得仙道如此,吾可學乎?”初平曰:“唯好道,便可得之耳?!背跗鸨銞壠拮?,留住就初平學。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歲,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無影,而有童子之色。
后乃俱還鄉里,親族死終略盡,乃復還去。初平改字為赤松子,初起改字為魯班。其后服此藥得仙者數十人。
宋人倪守約的《赤松山志》是《神仙傳》后最詳盡記述黃初平仙跡和遺跡的一部文獻,補充了二黃的誕辰、黃初平師承赤松子以及二仙登真的情景?!冻嗨缮街尽烽_始,黃大仙進入當地方志系統,逐漸地方化和歷史化。明代義烏人吳器之《婺書》收錄《皇初平傳》,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中有“晉黃初平”條、清康熙《金華府志》、清光緒《蘭溪縣志》等都有收錄,內容基本延續葛洪的范本,但時間、地點更為確定。黃大仙已經固化為蘭溪黃湓人,完全由仙性人物過渡為民間信仰中的歷史人物。
從傳說學的角度看,傳說人物中心故事的產生、形成必須有一定的時日,只有當它在民間具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后,才會被文人學者所采錄。民間的聲音只是由于其口頭性的局限而被歷史文獻所淹沒。金華當地的學者開始搜集整理民間傳說是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黃大仙旅游”熱展開的。1990年的《中國仙話》有19篇寫黃大仙,1995年石夫主編《赤松黃大仙》收錄傳說13則,2011年金華市雙龍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編《雙龍勝景系列之黃大仙傳說》收集51則,2017年黃大仙文化研究會結合社會力量出版《中華黃大仙文化》,選入傳說17則。收集的傳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黃初平生平事跡的傳說,如《初平出世》《忍痛割愛》等;修煉成仙的傳說,如《叱石成羊》《撞石成仙》等;懲惡助弱的傳說,如《懲貪官》等;景觀風物傳說將黃大仙傳說與雙龍景區的石棋盤、斗雞巖、臥羊崗等景觀聯系起來;還有現代傳說《開光奇雨》,講述黃大仙祖宮開光大典時大仙顯靈的故事。民間傳說豐富了歷史典籍,傳說中的黃大仙不僅僅是叱石成羊固化了的神仙,更是飽含人情味和崇高道德感,能滿足民眾的理想要求的仙人。
當前對黃大仙傳說的研究,多是對文獻的梳理和解讀,在此基礎上分析黃大仙傳說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民間講述群體中的黃大仙及其傳說
金華市金東區赤松鎮鐘頭村,轄15個自然村。村落分布地金華山及其山系之赤松山,是黃大仙牧羊、修道及登真之地。原有“江南道觀之冠”譽稱的赤松宮坐落于此,歷經數次損毀與重建。1958年金華赤松山南側修建山口馮水庫,赤松宮被拆除。1966年水庫建成,赤松宮原址被淹沒于水庫北端。人們為紀念黃大仙,將水庫稱為“大仙湖”。1992年開始,鐘頭村村民自發集資,在山口馮水庫北岸重建了二仙殿,奉祀黃初平、黃初起。殿中留有1917年所鑄大鐵鐘及供臺等遺物,并立“赤松宮遺址”碑。
如今,鐘頭村在各級政府和黃大仙學會的積極組織和大力推動下,傾力投資完善周邊設施,建設旅游風景區。村民在自建房前劃出停車位,開展餐飲、住宿、售賣香紙,以及經營燒烤等服務。村民帶領香客祭拜黃大仙,基本都能復述出黃大仙“叱石成羊”的傳說。
駱先生夫婦來到鐘頭村十年之久,在二仙殿前開香火鋪,也為來訪的香客講述黃大仙的故事。
在講述中,駱先生的妻子補充細節使得故事更合理化,如把羊變成石頭是為了便于專心修煉,黃大仙成仙以后一直為百姓做事,所以黃大仙這么靈驗。駱先生夫婦的講述認真嚴肅,對黃大仙確有其人以及其善良品質深信不疑。
村民胡物理住在離二仙殿最近的宅子中,早些年曾售賣香火和關于黃大仙的書籍,他對黃大仙傳說的了解程度較深。除了“叱石成羊”的故事,胡物理還能復述出“初平出世”的傳說,關于黃大仙之父黃九丐的事跡;黃大仙“忍痛割愛”的傳說,黃大仙舍下心儀的穗兒姑娘繼續修道;以及黃大仙成仙后懲惡助弱“對句戲秀才”的傳說。胡先生的講述與諸多黃大仙傳說文本所記載的內容高度吻合??芍壬鷮S大仙的記憶是口頭傳承與文本閱讀整合的結果,文本的影響更大。
關于二仙的結局,村民倪燕鳳講述了一則異文,說黃初平和黃初起一邊放羊一邊修仙,修成神仙后,他們的尸體順流而下卡在一座橋下面,這就是二仙橋名稱以及二仙橋有黃大仙寢陵的淵源。
在鐘頭村一帶,村民基本能復述出“叱石成羊”的傳說,講述中略有涉及其他關于黃大仙的傳說,相比之下了解較淺。他們普遍認為黃大仙是真實的,雖然對某些情節不相信,但對黃大仙善良的品行深信不疑,在講述中用臥羊山、石室洞、二仙橋等遺跡和地名作為證據。在黃大仙修道成仙核心傳說的前后,村民一般會加上修道前的善行感動上天和修道后幫助百姓的事跡。在民間講述群體中,講述者以樸實的語言贊美黃大仙:他原來是一個好人,修煉后是造福百姓的好神仙。
道教講述群體中的黃大仙及其傳說
從道教文化的角度看,黃大仙是一位道教神仙。黃大仙信仰發端于民間傳說,卻成全于道教信仰;出現于浙江的金華山,卻興旺于香港的嗇色園,并由此傳遍五大洲。據金華市道教協會統計,全球至少有30個大型的黃大仙宮廟。金華雙龍洞地區現今奉祀黃大仙的宮觀有:赤松下宮、黃大仙祖宮、赤松黃大仙宮。
赤松黃大仙宮是位于赤松山大仙湖北側的道教宮觀建筑群,由香港黃大仙學會理事長羅真玉道長籌集近1.8億元于1996年修復。主殿“元機洞”大殿奉祀黃大仙神像,洞左供奉道家始祖太上老君神像,洞右供奉觀音大士神像。觀中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道士,無條件提供吃住?,F有道士30余人,香火旺盛。黃大仙祖宮位于雙龍風景名勝區鹿田東側山腰,于1996年建成。其赤松宮大殿中供奉黃大仙神像,大殿左右兩壁有椴木浮雕圖畫,展現黃大仙自出生到得道成仙的26個故事。黃大仙祖宮由施清純道長住持,殿內道士較少。筆者于2019年8月底和11月中旬走訪了三座廟宇采訪了8位道士,搜集有關黃大仙的傳說。道士們對黃大仙傳說的來源主要是相關經文以及宮廟內口耳相傳,短期游歷修行至金華山的道士們對黃大仙知之甚少。
在道士們講述的黃大仙傳說中,黃大仙是道教神仙的身份被強調,修煉的情節被突出,而很少提及其他。周高君道長在赤松黃大仙宮修行17年,屬龍門派第27代。
通過對周高君道長、梅發明道長的采訪,發現他們對黃大仙形象的認識基于《神仙傳》和《道藏》中相關記載,對民間附加的傳說內容較為不屑。在講述中重視黃大仙修煉中的“變化”“隱身”之術,重視修煉的過程以及成仙的結果。對于黃大仙登真后是否顯化助人,道教徒中有不同的說法:布慶齡認為后來兩人都成仙了。成仙以后的故事就是后人編的了。黃大仙寢陵都是后人附加的。
黃大仙自東晉納入道教系統,相對于民間傳說中對黃初平品質和具體善行的熱衷,顯然道教徒更看重的是黃大仙在凡間立志修道、最后成仙的部分。道教徒群體對當代有關黃大仙傳說的再創作表示強烈的憤慨,認為有的故事都是后人編撰的。道士中流傳的黃大仙傳說是書面傳統與口頭傳統交織互融的產物。道教經書保存了黃大仙傳說,并成為其流傳和演變的重要媒介,使黃大仙形象更具宗教色彩,而道士們也成為保存和傳播黃大仙傳說的重要群體之一。他們以道教知識體系來理解黃大仙,他們崇“道”,因而信奉黃大仙。而民間講述群體認為黃大仙首先是人,以善良的人格來理解成仙后的黃大仙,信奉黃大仙因為他樂善好施,有求必應。
黃大仙傳說是一系列傳說故事群,而在民間最廣為流傳的傳說文本的核心情節相對固定:“幼時牧羊—仙人點化—初起尋平—叱石成羊—得道飛升”。在金華雙龍洞傳說圈這一系統內部,講述群體中的黃大仙傳說核心情節基本一致,在地域化和歷史化因素區別于其他群體。
傳說圈內部不同講述群體對傳說的理解存在差異性,民間講述群體和道教講述群體中黃大仙形象有所不同。早期的仙話并不能滿足民眾的追求,因而在民間,黃大仙的傳說附加了功用的、能滿足民眾的理想要求的內容。黃大仙是民眾喜愛的能除妖祛邪、懲惡揚善、保民平安的神仙。而道士們所渲染的是黃大仙潛心修煉,得道成仙的故事。傳說圈內部民眾和宗教同為文化表征主體存在不同的文化記憶和認同,但在文化表征層面共同接受作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黃大仙信仰,共同相信黃大仙的靈驗。其差異性產生的內在原因必須聯系語境,如金華山雙龍洞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講述者的宗教信仰等。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