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琳 閆文杰 劉英杰 張家輝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yǎng)測評是地理高考命題的評價目標之一。文章對2020年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中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分布情況進行梳理,剖析其考查特點;同時深入分析學生答題時常出現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改進建議,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yǎng);高考地理試題;考查特點;教學建議
2018年3月2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fā)布了《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該通知指出,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學新生起,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分為合格考試和等級考試 [1] 。因此,山東省于2020年組織了包括地理學科在內的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等級考試。該通知還明確了“考試內容以各學科國家課程標準(含學業(yè)質量要求)為依據”。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凝練了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圍繞地理核心素養(yǎng)而落實,提出考試評價建議。本研究結合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分布情況和考查特點,并分析學生答題時經常出現的問題,提出高中地理教學改進建議。
一、地理核心素養(yǎng)考查的分布情況
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共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類題型。其中,選擇題15道,每道3分,共計45分;非選擇題4道,共計55分。試題對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分值高達86分,主要涉及對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的考查(表1)。
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對人地協調觀的考查共涉及5道題,包括2道選擇題和3道非選擇題,考查分值為22分,其中主要考查 “地對人的影響”和“人與地的協調”。試題對綜合思維的考查涉及范圍最廣,共15道題,包括10道選擇題和5道非選擇題,考查分值為58分,可見綜合思維對于分析地理問題的重要性。試題注重對要素綜合、時空綜合的考查,其中要素綜合的考查分值占試題總分值的52%。試題對區(qū)域認知考查涉及的區(qū)域尺度大小不一,考查范圍從山東省內到省外,從國內到國際,層次較豐富,較均衡地考查了學生對區(qū)域特征、區(qū)域差異、區(qū)際聯系和區(qū)域決策的認識方法,共涉及8道題,占試題總分值的28%。
二、地理核心素養(yǎng)考查的特點
1.注重創(chuàng)設真實的地理任務情境
合理測評地理核心素養(yǎng),需依賴于真實地理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能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狀態(tài)或學術研究狀態(tài),依據所學知識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2]。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的真實情境涉及生活化情境、聯系生產實際的情境、地理學術情境。生活化情境如第19題,該題以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為背景,營造了研學旅行的情境,圍繞許教授及其團隊在西柳溝研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該地區(qū)的環(huán)境發(fā)展問題組織材料。聯系生產實際的情境如第11~12題,此題素材源于孫云奮、齊春宇發(fā)表于《改革》2010年第2期上的“農地楊樹化的責任與治理路徑”。由于從事農業(yè)活動獲取的收益有限,所以從事農業(yè)活動的人越來越少,農民為了防止土地的閑置,在農地上種植楊樹。地理學術情境如第1~2題,此題素材源于魏剛、殷志強等發(fā)表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6年第43卷第6期的“黃河上游阿什貢滑坡群發(fā)育期次及演化過程分析”。該題呈現了某區(qū)域滑坡的發(fā)育期次及演化過程,情境既隱含內在學科邏輯,又貼近學生生活。
2.設問內容以地理因果關系為主
設問是試題必不可少的部分,再好的情境也必須通過設問才能體現其價值。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設問的關鍵詞有“原因”“影響”“措施”“特點”等,這些關鍵詞能體現地理學科的內涵和本質,有利于甄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水平。在100分的試題中,地理因果關系類試題占56分,特點類試題占12分,措施類試題占7分,其他類試題占25分。可見,試題設問內容側重于地理因果關系,而要解答此類試題,必須具備綜合思維。例如,第14題的設問是:黔桂喀斯特山區(qū)較低海拔區(qū)針葉林面積占比較高,主要由于該山區(qū)?從設問可知,此題為典型的地理因果關系類試題。此題涉及植被要素與地形因素之間的關系,較好地考查了學生的綜合思維。
3.側重考查地理核心素養(yǎng)
(1)注重考查“人與地的協調”。培養(yǎng)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需從“地對人的影響”“人對地的影響”“人與地的協調”等方面著手。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注重考查“人與地的協調”。例如第19題,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可知,西柳溝流域的上、中、下游分別存在不同的環(huán)境問題,本題在第(3)問中也相應地要求學生為西柳溝流域上、中、下游的治理提出針對性措施。此題實際上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fā)展的一個縮影,踐行了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人與地的協調”的味道甚濃。
(2)注重考查要素綜合。地理環(huán)境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要素綜合表現為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體現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思想。要素綜合可以是兩要素相互關系,也可以是多要素相互關系。兩要素相互關系如第6題,要求回答滁州發(fā)往合肥與發(fā)往南京的客流量相差很小的主要原因,考查了客流量與行政區(qū)域之間的關系。多要素相互關系如16題第(1)問,要求從地形、地質角度分析濕地的成因,綜合考查了濕地與地形、地質要素之間的關系。
(3)注重考查認識區(qū)域的方法。要認識一個區(qū)域需要選擇正確的方法和工具。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涉及區(qū)域的特征、差異、聯系、決策等諸多方面,重視考查學生認識區(qū)域的方法。例如18題第(1)問,要求學生“概括加納可可帶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學生通過讀加納可可帶降雨量與農業(yè)生產活動安排示意圖,即可得出“加納可可帶降水年內分配不均,一年內有兩個干季和兩個濕季”這一結論。考查了學生閱讀示意圖的方法。
三、學生答題常出現的問題分析
1.剖析地理設問的能力有所欠缺
學生在做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非選擇題時,首先需將設問讀明白、審清楚。設問給出了學生作答的方向,學生需充分挖掘設問的指向要求。若學生將設問審偏或者遺漏,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作答結果,最終使得試題考查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價值難以體現。
4.注重日常訓練,提高地理審題能力
學生在答題時出現剖析地理設問的能力欠缺、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歸根到底是欠缺審題能力。學生審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反復練習。審題一般要做到“三遍審”。“一審”一般采取順序審,按順序認真閱讀材料,抓住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如在審第9~10題的時候就要抓住“湖泊透明度”與“漁產”的關聯,這也就為解答第10題做好了準備。一審還需仔細閱讀設問內容,明確設問的答題指令詞、關鍵詞和條件限制詞。“二審”一般采取倒序審,先審設問,再審材料,在“一審”基礎上根據設問尋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學生綜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設問和自身掌握的地理知識,構建出答題思路。“三審”也是最后的檢查環(huán)節(jié),快速瀏覽一遍,檢查答題要點是否與設問相符、是否正確使用地理術語、是否將答案寫在答題卡對應的位置等。
5.強化邏輯思維訓練,提升地理表達能力
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中有很多題目涉及對綜合思維的考查,需要學生以所學知識為基礎,結合題目中給出的信息,綜合運用多個知識點進行解答。這對地理教師的啟示便是要在將單個知識點講解透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建構知識結構,理清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為此,地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邏輯思維訓練。例如,可以借助思維導圖,設計一系列有邏輯關系甚至層層遞進關系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形成明確的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鏈,然后運用所學地理知識進行歸納,提高答題的準確性。
學生在答題時存在地理專業(yè)術語的使用不夠嚴謹的問題,即學生缺乏良好的地理表達能力。學生只有在領悟地理核心素養(yǎng)內涵和表現的基礎上,才能強化其地理表達能力。為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標準的課堂用語;要在批改作業(yè)時指出學生的不合理表達;還要引導學生在做綜合題時將答案落實到紙面上,切忌“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8/3/28/art_2267_19574.html,2018-03-28.
[2] 段玉山,周維國.基于地理課程標準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研究[J].中國考試,2018(09):8-15.
[3] 徐寶芳.運用地理思想和方法指導地理教學設計與實施[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