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軍



摘 要: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有四個大“環”需要掌握和熟練運用,即熱力環流、水循環(海陸間循環)、世界洋流(南北半球中低緯)模式圖、巖石圈的物質循環。文章通過對四“環”的考向分析歸納出各“環”之間的聯系,并運用圖示法進行分類分析各個知識點的常規考法,最后,嘗試通過圖像進行多角度試題設計。
關鍵詞:熱力環流;水循環;世界洋流模式圖;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一、問題來源
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共有四個大“環”需要掌握和熟練運用。即熱力環流、水循環(海陸間循環)、世界洋流(南北半球中低緯)模式圖、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由于這四個大“環”都有大量需要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知識點,且對學生的空間思維、地理綜合思維、地理素養的考查較為全面等原因,四大“環”成為歷年高考的熱門考點(表1)。
二、考向分析
從表1匯總信息可看出,高考地理對水循環、熱力環流、海陸間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等四個“環”有大量的考查,表明對其考查貫徹于整個高中地理教學和測評過程。
1.熱力環流
高中生接觸最早的“環”是熱力環流。圖1為熱力環流基本模式圖。考試過程中還經常出現其變式,如山谷風、城市郊區熱力環流、海陸風(湖陸風、庫陸風)、穿堂風等。熱力環流常考查a、b、c、d四點氣溫氣壓的大小關系;近地面a與b處天氣情況以及溫差大小和風向判讀等。
2.海陸間循環
學習完熱力環流之后高中生接觸的是水循環,尤其是海陸間循環(圖2),因其也呈環狀,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與熱力環流混淆,再加上在熱力環流中上升氣流多成云致雨,而在海陸間循環中,降水表示為下降的箭頭,學生如果不能認真領會和思考很容易陷入困惑。
涉及圖2的可考查人類活動影響最深遠的地表徑流;南亞西南季風和亞洲東部的東南季風作為水汽輸送的考點也時常出現;“海綿城市”、透水磚、湖泊、濕地等能夠增加地下徑流的地理事物,以及會間接考查河流的補給類型和“削峰補枯”作用。
3.世界洋流模式圖
學習完水循環之后,學生緊接著學習海水的性質和運動,其中南北半球中低緯的洋流模圖(圖3)是考查的重點。
世界洋流模式圖除北半球中高緯度之外,南北半球中低緯度的洋流模式圖與熱力環流和水循環的“環”在形狀上幾乎一模一樣,因此,這個“環”更加具有可考性。洋流模式圖常考點為洋流的名稱、洋流的性質、洋流的作用和影響。較多涉及洋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洋流對航行順逆的影響、洋流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等,其中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是重點,洋流結合盛行風考查對航行順逆的影響是難點。
人教版(新版)教材對洋流這部分的要求已經弱化,但作為選修一的內容,對于分科后含有地理科目組合的學生來說,仍然是考查頻率高、考分賦值高、對學生的理解力和地理素養要求高的重點和難點。
4.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學生在學習了以上三個重要的“環”之后,將會學習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圖4)。
該環(巖漿→甲→沉積巖→乙→巖漿)與以上三個環不同的是其各部分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箭頭并不是單向的,雙向甚至交叉的箭頭會讓學生感覺非常難學,其實學生在掌握了巖漿和各種巖石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之后,原本雜亂的箭頭就變得條理清晰。
其主要規律為巖漿只能形成巖漿巖,各類巖石重熔再生形成巖漿,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沉積巖。常考各類巖石的特點、相互轉化關系以及地貌形成過程等,主要考查形式為圖示法,常結合世界各地地貌或旅游景觀進行考查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先后順序能力,如地塹、地壘、方山等。此外,涉及圖4的還可考查高中生物的食物鏈、食物網,以及產業鏈等問題,可謂一圖多考。
三、試題設計
高中地理典型的“環”有熱力環流、水循環(海陸間循環)、世界洋流(南北半球中低緯)模式圖、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等(圖5),結合圖5完成下列問題。
1.若圖5表示世界洋流模式圖,最容易形成漁場的是
A.②? ? ? ? ? ?B.d? ? ? ? ? ?C.c? ? ? ? ? ?D.④
2.若圖5表示熱力環流模式圖,則a、b、c、d四點氣溫、氣壓由大到小的順序分別是
A.abcd、abcd? ? ? ? ? ? B.bacd、abcd
C.abdc、badc? ? ? ? ? ? D.badc、abcd
3.若圖5表示海陸間循環,則在①、②、③、④環節中,對哈尼梯田影響最為深遠的是
A. ①? ? ? ? ? B. ②? ? ? ? ? C. ③? ? ? ? ? D. ④
4.若圖5表示巖石圈物質循環,且④表示巖巖石重熔,則
A.a為巖漿巖,形成原因是重熔再生
B.c為變質巖,形成原因是固結成巖
C.d為沉積巖,形成原因是變質作用
D.b為巖漿巖,形成原因是上升冷卻
解析:第1題,考查學生對世界洋流模式圖的認知。根據世界洋流中低緯度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逆時針流動的規律,可知圖5為南半球中低緯度洋流模式。且根據寒暖流性質及大洋大陸分布可知②為上升補償流,是寒流,上升補償流有利于將海水底層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從而有利于藻類和浮游生物的生長,為魚類生長提供大量餌料,有利于漁場的形成,故答案為A。
第2題,考查熱力環流中氣溫氣壓的大小順序,該題為常規題但內容非常重要,對于理解熱力環流及變式非常有益。根據近地面氣溫氣壓呈現反相關、對流層內氣溫的垂直遞減率、某點氣壓的定義(氣壓大小看大氣上界到某點氣壓柱的長度,氣壓柱越長氣壓越大)等規律進行分析,故答案為B。
第3題,考查水循環中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地表徑流C。從原始農業到大禹治水,從早期內河航運到現代化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人類對水循環的地表徑流影響可謂深遠。而其他環節要么不夠深遠要么影響微弱,如對降水環節的影響是通過人工降雨進行的,人工降雨出現的時間遠遠晚于原始農業。該題本身難度不大,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品格和對事物用地理學整體性原則進行思考的素養。
第4題,考查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通過物質循環中各類巖石的相互轉化規律(其主要規律為:巖漿只能形成巖漿巖,各類巖石重熔再生形成巖漿,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沉積巖),不難選出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