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娟 陳桂珍

摘 要: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主陣地是課堂,創設真實情境并引導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文章以“區域生態問題及其治理”為課例,依托“家鄉高郵湖古今環境問題”的真實情境,淺談在真實情境中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策略,并提出在真實情境中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真實情境;地理核心素養;落實步驟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應通過學生在應對復雜現實情境時的外在表現加以推斷[1]。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師應設計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堂,創設來自生產、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在課堂上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豐富多彩的地理探究活動,以不斷提高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依據新課標“2.10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及其緣由”,以“區域生態問題及其治理”為例,結合鄉土地理中高郵湖地區的真實情境案例,淺談在真實情境中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策略與思考。
一、創設真實情境是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環境氛圍和教學活動[2]。情境教育在我國的提出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由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李吉林提出,之后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深入高中地理課堂。然而,很多課堂中的情境是為教學而人為編造的虛假情境,這樣的情境不利于培養學生真實的情感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真實情境是指教師創設的情境盡可能地與真實的社會和生活環境吻合,擺在學生面前的問題是真實存在于生活中并符合生活邏輯的,而不是教師為情境教學而人為編造的。這樣,學生能夠在似真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探索和問題解決,形成科學、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因此,真實情境的創設能更有效地落實地理核心素養。本文以家鄉“高郵湖地區”為課例,創設了四大真實情境來落實核心素養。
情境一:新課伊始播放一組圖片,教師配圖朗誦:漁舟唱晚,日出湖面,麻鴨戲水,葦蕩泛舟。師:猜猜看,這是在哪里?生:高郵湖!
問題:高郵湖在哪里?你能否運用紙質或網絡電子地圖,指出高郵湖的地理位置?
素養落實: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
情境二:師生共同賞析古代文人墨客描寫高郵湖的詩句,了解高郵湖的演變過程,理解高郵湖“過水淺水湖”“懸湖”等特征。
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北宋·秦觀)
黃河之道頻年淤塞,而淮水不得入海,千流萬派畢會于郵,而高郵遂成巨浸矣。(明隆慶·高郵州志)
練影湖光千頃寬,蟹村魚舍滿蘆灘。(清·符曾)
問題:高郵湖緣何得到那么多文人墨客的青睞,高郵湖為家鄉的發展究竟起到了哪些作用?
教師請高郵的學生唱高郵市歌“高郵湖啊,清悠悠,魚米之鄉織錦繡。麻鴨戲春水,蘆葦搖輕舟……唱不盡古今的風流……”教師提供材料:江蘇地形圖、江蘇年降水量圖、江蘇熱量帶分布圖、江蘇河湖分布圖。
問題:高郵湖地區為什么能成為魚米之鄉?請運用材料,試從“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角度,分析高郵湖地區成為“魚米之鄉”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素養落實:家國情懷、綜合思維。
情境三:高郵湖的古往今來。
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宋·楊萬里)
圩田亦稱“圍田”,是中國古代農民發明的一種改造低洼地、向湖爭田的造田方法,是勞動人民的一項創舉。
問題:歷史上高郵湖地區的大量圩田可能會引發什么生態問題?該問題可能造成哪些影響?解決對策是什么?
今日高郵湖特產小名片。
(1)高郵湖大閘蟹。
鮮鯽經年漬醽醁,團臍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滑于酥,先社姜芽肥勝肉。——北宋·秦觀《寄莼姜法魚糟蟹·寄子瞻》
高郵湖大閘蟹個大、肉嫩,味鮮美,營養豐富。2016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高郵湖大閘蟹”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高郵湖龍蝦。
高郵湖小龍蝦是高郵市的特色水產品之一,2016年高郵湖龍蝦首次出口香港,“跳上”香港居民的餐桌。據悉,這是全國鮮活小龍蝦出口“第一單”。
問題:今日的高郵湖地區大量養殖蝦蟹會產生什么環境問題?除養殖蝦蟹外,造成該問題的原因還有哪些?面對該問題,我們應怎么辦?
素養落實:家國情懷、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情境四:環境問題按照表現形式,可分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問題:古代和今天高郵湖地區的環境問題分別屬于哪一種形式?高郵湖的故事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我們國家還有哪些生態環境問題?請在圖中用不同顏色、不同圖例標出中國常見環境問題的主要分布區域(圖略)。
素養落實:家國情懷、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
二、在真實情境中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策略
1.依據課程標準,確定學習目標
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地理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3]。由此可見,地理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不是單純地獲取知識技能。由于地理核心素養是針對課程層面提出來的,因此,在一堂課中并不一定要求教師將四個核心素養都體現出來,可以是對某一個或幾個地理核心素養的側重。因此,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標準,從地理核心素養的視角來確定學習目標。
筆者通過對“區域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一節授課內容進行梳理,發現在本節課中,四個地理核心素養均能得到提升,因而確定如下學習目標:①運用地理信息技術,獲取電子地圖信息,找到高郵湖的地理位置,提升地理區域認知。(區域認知)②結合材料,分析古、今高郵湖地區存在的不同問題、影響及其治理措施。(綜合思維)③通過高郵湖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案例分析,樹立人地協調觀念,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人地協調觀)④結合高郵湖地區案例,把握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方法,并運用該方法分析其他區域的問題或調研身邊存在的問題。(地理實踐力)
2.創設真實情境,關注生活地理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張教育要在生活中進行,只有將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地理是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地理問題源于生活,問題的探究是為了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即“地理,可以讓生活更美好”。立足于真實情境的地理教學,其實就是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的意識,培養他們“讓生活更美好”的能力。
“區域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一節內容中,筆者提供大量真實的情境材料,讓學生尋找古、今高郵湖地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究問題出現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長期在真實情境的地理課堂上受熏陶的學生,不僅能夠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3.設計“問題鏈”,打造探究課堂
“問題鏈”是圍繞教學總目標,緊扣教學內容和真實情境設置,按照一定邏輯結構精心設計的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一系列問題。
“區域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一節內容中,在古代高郵湖生態環境問題的探究環節,筆者設置的問題大致可以歸納如下:①高郵湖在哪里?(地理位置)②高郵湖緣何成為魚米之鄉?(區域特征)③高郵湖地區圩田產生的問題?(產生問題)④該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究原因)⑤該問題解決的對策?(尋找對策)
這些“問題鏈”如同給學生指明了問題探究的方向,并在探究之路上搭建了一節節的階梯,以幫助他們探究得更深入。學生在不斷深入探究中,其實也就把握了區域環境問題探究的一般思路,培養了綜合思維。
4.遷移新情境,解決新問題
學生完成教師預設的一系列“問題鏈”,得出問題探究的一般思路,并不意味著學習過程的結束,而恰恰應該是自主探究的開始。教師可以創設新的情境,幫助學生將研究方法推廣遷移到新的真實情境,解決新的問題。
“區域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一節內容中,筆者在帶領學生探究了古代高郵湖的生態環境問題,并總結了區域環境問題探究的一般思路后,再次創設新的情境,即今天的高郵湖地區——“魚”米之鄉。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資料、小組合作、展示評價等多種途徑對今天高郵湖地區的生態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加深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培養了人地協調觀(圖1)。
三、在真實情境中落實地理核心素養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真善美及其三者的和諧統一,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類進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張正江提出,育人理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問教育,理想在“真”;道德教育,理想在“善”;藝術教育,理想在“美”[4]。
1.求真——探求知識的基本要求
追求真理、探求知識的過程,本質是“求真”的過程。因此,真實情境的創設首先需要“求真”。何為“求真”,筆者認為“求真”的第一層含義是指教師創設的情境應來源于生活、生產實踐,或者盡可能和真實生活環境接近、吻合。改變只注重知識點灌輸的傳統地理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觀察、探究、實驗等方式積極思考,逐步提升地理核心素養。例如,在“區域生態問題及其治理”課例中,筆者以學生熟悉的高郵湖地區為案例,以時間為軸線,選取高郵湖地區古代“圩田”和今天圍湖養殖蝦的不同人類活動的材料,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思考高郵湖地區不同時期的人類活動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并探尋解決對策。第二層含義是指教師在對情境進行加工的過程中需“求真”,即需要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所提供的材料需有跡可尋、有據可考。在“區域生態問題及其治理”課例中,筆者提供的材料均來自書本、論文或官方網站,并且所有選用的材料均標明出處,這樣既方便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探究,又表達了對原作者的尊重,也體現了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
2.求善——立德樹人的情感需求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了地理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新課標指出:通過高中地理學習,使學生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提升地理學科方面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因此,真實情境的創設應該“求善”,即在真實的情境中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使之潛移默化,達到陶冶性情、提高修養、追求上進、熱愛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等目的,提升其思想境界。
“區域生態問題及其治理”課例中,學生情感歷程可以用“愛之、憂之、思之、愈愛之、博愛之”概括。上課伊始,學生通過欣賞圖片、賞析詩句、唱響市歌等環節,對家鄉高郵湖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此為“愛之”;通過探討古今高郵湖地區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學生深深為家鄉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而擔憂,此為“憂之”;面對高郵湖當前的生態問題,學生積極尋找對策,技術人員、政府、農民、工業企業家該怎么辦?中學生又該怎么辦?此為“思之”;通過問題探討,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加深厚,此為“愈愛之”;最后環節,由小區域到大中國,探討中國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激發了學生對中國環境問題的擔憂和對祖國深切的熱愛之情,此為“博愛之”。在此過程中,一種觀念即“人地協調觀念”貫穿始終。
3.求美——人生境界的最高追求
“美好的人生”是人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美其實無所不在,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地理集天地之大美,浩渺宇宙、璀璨星空、奔涌河流、雄壯山脈、蔚藍海洋,此為“自然美”,民族風情、詩詞歌賦、傳統民居、壯觀梯田、名勝古跡,此為“人文美”。教師要有一雙巧手,把零散的自然美、人文美用線串起來,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美,進而發現美,這樣的課堂情境就是“求美”的真實情境。
“區域生態問題及其治理”課例中,筆者展示了高郵湖地區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漁舟唱晚、日出湖面、麻鴨戲水、葦蕩泛舟,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高郵湖的自然美;通過一系列描寫高郵湖地區的詩詞歌賦的賞析以及對高郵湖特產的討論,學生深切體會到高郵湖的人文美。在這樣“求美”的真實情境中長期熏陶下,學生必然會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丁國強,裴娜娜,范保碩,等.創設真實性地理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0):18-19.
[3] 周麗潔.中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問題解決的思維策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9.
[4] 郭戈.關于興趣教學原則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33(03):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