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燕


他,自幼因患有小兒麻痹癥導致右手殘疾,還有一個智殘二級的妻子和一個智殘三級的未成年兒子,生活難!難!難!可是,在脫貧攻堅的大道上,他硬是左手握著剪刀,剪出生活的幸?;?。他就是瑞昌市夏畈鎮銅嶺村曾經的貧困戶戴衛星。
身殘志堅? 感動師傅
2014年的一天,夏畈鎮文化站朱樸光站長到銅嶺村檢查農家書屋管理工作,發現管理員戴衛星正在專注地看著有關剪紙的書籍,朱站長帶著同道中人的欣喜主動和戴衛星交談了起來。了解到他在管理農家書屋的時候,利用閑暇時間,閱讀了多種技術方面的書籍,想學一門合適的手藝傍身養家,收徒心切的朱站長順勢問他是否愿意跟自己學習剪紙。一陣錯愕之后,戴衛星說出了自己心中的顧慮:一方面擔心自己右手不便,學不會剪紙;二是擔心師傅不誠心教。聽到他的顧慮后,朱站長說:“這些顧慮都不是問題,學剪紙左手和右手都一樣,我既然主動收你為徒,就會全心教,關鍵是你自己要全心學。”在朱站長真情實意的鼓勵下,戴衛星終于鼓起勇氣開始學習剪紙技術。
至于為什么想著收一個右手殘疾的人為徒弟,朱站長說:“一個把農家書屋打理得井井有條、把各類圖書都按類歸置的人,一定是一個責任心強、做事專注的人;一個殘疾人,不等不靠,不怨天不怨地,還主動看書學藝,那么他一定是一個心中有想法、有追求的人。收他為徒,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也為脫貧攻堅盡了一份力嘛?!?/p>
勵志向學? 生活轉機
對一個四十多歲的殘疾人來說,從頭開始學習剪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心態和身體都是學習剪紙的關鍵。
每周四,不管刮風還是下雨,戴衛星都會到鎮文化站參加朱站長的剪紙培訓班,努力掌握繪畫技術和剪紙技巧。其余時間,他利用管理農家書屋的便利,天天閱讀有關剪紙方面的書籍。從臨摹人物圖片到獨立剪裁二十四孝作品,不斷刻畫演練,花了三年時間,他的剪紙作品終于漸漸成熟。
通過不懈努力,剪紙技術提高了,作品成熟了,但是,剪紙作品變成經濟收益還需要時機。
2018年初,在市殘聯開展的殘疾人走訪活動中,走訪領導被他的剪紙作品深深打動,了解到他艱辛學藝的感人經歷,極力推薦他到瑞昌市殘疾人剪紙藝術培訓班上班,每月有千元以上的固定工資,還介紹他到瑞昌特校給學生上課培訓,也有一定的培訓費用。從此,借助殘疾人剪紙藝術培訓班的平臺,他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展臺上,幫助他推廣剪紙作品的人也越來越多,他開始品嘗到剪紙給他的生活帶來的甘甜。
勇于創新? 與時俱進
在給殘疾人上課和出售自己的剪紙作品的過程中,他接觸的世界越來越寬廣,思考也越來越深邃。他逐漸發現傳統剪紙產品銷售存在一定的困難:小件作品價格低、采購的人群少,大件作品投入的時間長、精力多。怎么辦呢?是追求大件的品牌效果,還是追求小件的數量效果?
直到他看到夏畈鎮引進的剪紙作品,發現這些作品不是單一的顏色和技術,而是利用電腦等高科技手段進行多元素、多色調的結合,他深受啟發和鼓舞。在向師傅朱樸光站長請教和交談后,他暫時放棄在殘聯基地教學的安逸生活,決定在家開始學習電腦設計,讓自己的作品能夠有所創新、與時俱進、精益求精。
在問及他為什么放棄安逸生活,再從零開始時,他回答到:“托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解決了我的基本生活保障,還讓我安心學習到了一門手藝,但是作品銷售還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我不能一直靠政府的照顧,我要學習,要創新,脫貧之后爭取有所作為。我既然能夠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努力學會剪紙,就一定能夠通過再學習、再創新剪出更加多彩的作品,剪出更加精彩的致富路,我要剪出一朵又一朵的幸?;?。”
走上脫貧路,還要走上致富路,這就是一位曾經的貧困戶發出的豪情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