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邦春



三月,贛江兩岸生機盎然,貢江之濱萬象更新,十里櫻花競相綻放,春暖花開蜜蜂舞,又是一年農耕時。贛州市贛縣區,位于江西省南部,境內群山連綿,過去也曾經歷過從綠水青山到窮山惡水,再到綠水青山的鳳凰“涅磐”。過去,落后的社會經濟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環境的惡化又加劇了貧困。
贛縣區養蜂歷史悠久,早在唐代,贛縣生產的蜂蜜就被列為“貢品”,是江西省傳統養蜂大縣。近年來,贛縣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隨著植被逐步恢復和發展,蜂群繁衍的環境越來越有利,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通過大力引進優良蜂種、舉辦養蜂技術培訓班、邀請養蜂專家現場指導等方式,種群數量連年增長,養蜂大戶不斷涌現,蜂蜜產量年年上升。養蜂,已經成為贛縣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特色農業產業。
持續狠抓科技興蜂,破解產業鏈瓶頸
贛縣區氣候溫暖濕潤,蜜源植物豐富,十分適宜發展養蜂生產。隨著蜂群養殖規模擴大、產量增加,產業發展也面臨著不少瓶頸,如蜂蜜滯銷問題日益突出、蜂種優良性能日益退化等問題,直接導致蜂農養蜂積極性下降,蜂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近年來,贛縣區把提升蜂農科技素養擺在首位,狠抓科技興蜂助力脫貧攻堅,瞄準蜂業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大對邊遠鄉村支持力度,強化智志雙扶。依托江西省科協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工程和江西省農函大貧困地區創業致富帶頭人幫扶培訓工程,借助省科技廳科技特派員力量,圍繞提高蜂產品品質,倡導生產成熟蜜,推廣蜜蜂良種繁育技術,提升產品附加值,創新科普模式,著力破解產業鏈發展瓶頸。
邀請江西省養蜂研究所、贛州市養蜂學會教授專家20余人次,深入蜂業生產重點鄉鎮開展了26期培訓班和入戶現場指導貧困戶50余人次,受訓蜂農1500余人次;并選派5名蜂業科技骨干赴南昌參加全省蜂業科技培訓班,并組織協調市養蜂學會名譽理事長、高級畜牧師樊金生定期“點對點”蹲點幫扶指導。通過培訓和專家入戶現場指導,廣大蜂農運用科技降低了生產成本,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蜂業生產和經營理念,促進蜂業產業轉型升級。
截至2020年底,全區擁有蜂群數量6.3萬箱,年產蜂蜜900噸,年售蜂群10000箱,養殖規模在100箱以上的大戶150多戶,蜂群飼養規模在萬箱以上的鄉鎮3個,村集體扶貧蜂場3家,蜂業合作社14家,蜂業總產值約6000萬元人民幣,解決帶動了2000多戶脫貧戶增收致富。
打造科技示范基地,助推產業鏈融合
走進 “蜂蜜之鄉”——長洛,該鄉夏含村長洛蜜蜂學院科普教育基地綠樹蔭映,蜂聲嗡嗡,科普教育基地占地161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243平方米。基地內有文化長廊、室外報告廳等設施,有蜜源植物、蜂療、產品展示和品嘗等5個綜合展區,還有生態示范養蜂場。其功能主要是介紹蜂蜜的起源與長洛鄉自明代以來的養蜂史,以及蜜蜂產品的由來和生產加工過程等,現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贛縣區深入挖掘蜜蜂文化,探索建立了“蜂業+科技”“蜂業+文化” 等形式的促進產業鏈融合的新路子,形成產業、文化、旅游、生態有機融合的蜂業產業鏈,推動全區堅定走綠色發展道路。
“千年古村,千箱蜜蜂,這些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長洛鄉黨委書記李芳說,一方面依托科技興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一方面通過把“閑置農房激活”作為喚醒農村沉睡資源、激活古村落、推進鄉村振興的突破口。
“之前想都不敢想,建立蜜蜂科普示范基地后,真的成了‘網紅打卡地,蜂蜜也不愁銷了。” 下含村老蜂農上官恩偉說。
強化科技幫扶力度,厚植產業鏈底蘊
在石芫鄉山背村,貝之芬蜂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峰告訴我們,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鄉里動員65戶脫貧戶積極發展養蜂生產。并在贛縣區科協的支持下,組織協調專家蹲點現場進行技術指導,手把手從零起步教脫貧戶養蜂,千方百計幫助蜂農生產優質蜂產品,拓寬銷售渠道,增產增收,助力甜蜜事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打下產業振興基礎。
蜜源是養蜂的物質基礎,再好的養蜂技術,沒有蜜源也等于零。為此,石芫鄉發動全鄉農戶利用冬閑田大量種植油菜,既豐富了蜜源,又解決了村民吃油的問題。根據石芫鄉夏季優質蜜源比較缺乏的現實問題,鄉里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動員廣大科技志愿者和黨員干部在蜜蜂科普示范基地、村道兩側、房前屋后義務種植大葉女貞、紅果冬青、小葉女貞、無刺構骨等優良蜜源植物600余株,有力地厚植產業鏈底蘊,促進蜂業可持續發展,提高養蜂收入。
作者簡介:何邦春,贛縣區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