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
摘 要:以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生態環境監測,在多年發展中積累了許多紙質檔案,急需一種更有效的方法處理數量龐大的檔案信息。該文對生態環境監測檔案從信息化管理角度展開系統性分析,研究現存的若干問題,并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旨在為中國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與應用提供技術指導,推動中國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邁入新時代。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 檔案信息化? 檔案管理? 理論與實踐
Theory?and?Practice?of?Information?Management?of?Ecological?
Environment?Monitoring?Archives
WU Jian
(Haikou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a Administration Center, Haikou, Hainan Province, 571100 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which aims to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has accumulated many paper archives in the course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urgently needs a more effective way to deal with a large amount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rch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vid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iming to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rchives in China, and promote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into a new era.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rchives informatization; File management; Theory?and?practice
中國正處于數字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時代,各行業都通過信息化實現技術革新,推動行業的快速發展。面對這種時代發展趨勢,檔案機構也需要通過合適方法,讓檔案管理進入全面信息化,實現對檔案資源的數據化管理與應用,為之后的深度開發做好準備工作。而生態環境監測涉及到大量檔案資源,更需要通過信息化進行管理,實現資源的最大化應用。
1 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理論
生態環境監測檔案是在進行生態環境監測業務時產生的具有保存價值的不同形式和載體的生態環境監測文件、圖表及各種監測數據等信息資料。其可以真實反映當前生態環境質量,也可以為相關單位提供監測數據信息,以此為城市管理和環保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對生態環境監測檔案進行信息化管理,是建立在互聯網環境基礎上,運用以大數據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進行對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的高效管理,并針對檔案數據系統進行深入研究,為后續應用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對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1)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對象必須是預先進行了數字化處理的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資源,而對于已經記載在紙張的紙質檔案則無法提供具體化的管理服務。所以,需要單位對生態環境監測紙質檔案進行掃描,再將其上傳到相應的管理平臺,以實現信息化管理;(2)規范化。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檔案管理,可以大幅度縮減工作環節,有效減少在人力、財力等方面的資源投入。盡管需要較大的前期投入,但是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未來時代的主要方向,檔案工作也需要進行技術改革,需要對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進行細致研究,為后續應用鋪墊道路。
2 當前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實踐的若干問題
2.1 信息技術應用處于初級階段
當前,大部分的生態環境監測檔案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還不具備良好的成效,多是利用人工進行管理,難以讓信息技術得到高效應用。這是因為部分生態環境局檔案管理部門當前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水平與實際需求不匹配,讓數據存儲、開發無法實現高效利用;而且,也存在一部分生態環境局檔案管理部門的管理系統功能過于單一化,讓檔案資源無法以分布模式進行存儲、開發。比如,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系統和其他業務系統難以做到數據同步,而將檔案轉化為數據的部門在作業中也無法將數據進行直接傳輸,并將其同步于生態環境局檔案部門數據庫中,對于線上歸檔造成一定影響。
2.2 相關管理制度尚不夠完善
檔案管理人員需要憑借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規范化,逐步完成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這才能讓管理符合后續標準,管理內容滿足信息化管理需求,以此實現“一次通過”,避免出現“返工”的問題。可是,部分單位在制度方面不完善,存在一定漏洞,并不是從本單位未來發展需求角度出發,建設管理制度,對于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未來應用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問題,無法讓檔案管理人員對檔案信息進行標準化管理與規范化應用。
2.3 資源投入量無法維系信息化管理
對于一部分單位來說,在工作中并沒有準確認識到將信息化管理投入到生態環境監測檔案資源應用中可以大幅度提升信息決策質量、實現信息的精準分析、達到對科學監測生態環境質量的研判,這讓實際投入的人力、物力嚴重不足,讓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在單位中處于邊緣化。例如,當前應用的軟硬件設施和信息化管理需求不匹配,難以讓設備得到高效運行。而且,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對于硬件與軟件擁有較大的依賴度,如果軟硬件設施質量一般,同樣無法讓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獲得預期的信息化管理效果。
3 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質量的有效方法
3.1 加快信息技術應用,實現管理的數字化轉型
以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系統為基礎,建設專門應用于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工作的網絡數字平臺,讓所有檔案管理人員可以利用平臺提供的便利條件,讓生態環境監測檔案可以得到信息化轉化,從而科學提取、加工數據,充分滿足應用人群對于檔案的需求,避免因追求片面數據而進行盲目開發的負面問題。同時,對于當前管理系統應用功能進行拓展,增加數據同步、關聯、檢索等多項實用性功能,讓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系統可以和其他業務系統在數據方面得到有效關聯,以此打破數據應用瓶頸,讓數據可以得到“一站式”管理,減少檔案管理的繁瑣程序,讓更多時間可以投入到檔案的數據應用中,以此強化檔案信息存儲和數據開發利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積極把大數據技術應用于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工作中,讓現有檔案管理模式可以上升一個新的臺階,以此實現對檔案高效檢索。同時,也需要利用工作實際需求,對檔案管理系統進行應用方面的系統“鍛煉”,實現信息化系統的高效運轉,利用不同人員對檔案的具體應用需求,增加檔案應用功能,并通過完善檔案檢索現有的數學模型,提升檔案檢索效率,從而推動檔案進入數字化應用的新模式,為生態環境監測檔案提供更多實用性信息化管理服務,加速檔案信息開發速度[1-3]。
3.2 通過完善當前管理制度,為檔案提供良好管理環境
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涉及到多項內容,如果僅是依靠管理人員的工作經驗,僅能處理部分檔案內容,嚴重影響檔案進入信息化管理新模式。這就需要通過專業的管理制度,規范檔案管理人員的日常作業,讓各項管理工作可以實現穩定落實,為檔案進一步開發與應用做好準備工作。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以組織建設為主,對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所有工作進行細致化剖析,讓一些大型問題可以得到科學拆解,降低檔案信息應用難度。可以通過建設信息化專項管理小組,抽調部門擁有計算機應用背景、對于生態環境監測檔案有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讓其加入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發揮其專業能力,實現檔案應用有效升級,讓檔案管理可以獲得足夠保障,減少以往因紙質檔案管理不到位,影響后續應用的不良影響。而且,需要根據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的特殊性,制定明確的管理制度,實現規范單位領導層、建設小組的日常工作,將具體權責落實于工作的各個環節中,以此構成一種部門配合的良性模式,強化檔案管理的資源優化,讓生態環境監測檔案資源可以得到統籌規劃,并落實信息化管理各項內容,加速檔案的信息化革新,推動生態環境監測的健康發展。并且,在檔案管理中,還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生態環境檔案管理規范生態環境監測》等法律法規和標準,根據具體需求對細節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以適應本單位的檔案管理需求,提升檔案管理效率與質量。利用這種添加新內容、滿足新需求的信息化技術應用,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制度的各項內容,為檔案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環境,加速生態環境監測檔案進入信息化管理新模式[4-5]。
3.3 增加資源投入,為檔案信息化管理提供相應設施
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化管理需要較高的技術性,對于互聯網依賴較大,以此滿足實際工作需求,這就需要各單位對資源方面加大投入,細致剖析具體應用需求,讓監測檔案可以全面進入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檔案應用深度。若要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漸落實相應工作:(1)需要以當地的生態環境局檔案室為研究對象,將以其軟硬件設施為準,添加一批擁有較高處理效率的硬件設施,讓紙質檔案可以加速進入數據檔案模式,提升數字化處理效率,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化管理與應用。這需要單位為檔案室提供充足資金,以具體檔案應用效果為目的,對老舊設備進行更新,添置新硬件設備。(2)將技術資源繼續投入到環境檔案管理中,配合國家環境信息化發展管理的相關需求,把大數據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中,讓檔案管理可以獲得更有效的技術保障。為讓信息技術可以和生態環境監測檔案進一步融合,提升應用效果,就需要將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實際應用能力強的人才投入到檔案管理工作中。除挑選單位的檔案管理人員外,還要利用技術培訓模式,培養一批具備先進技術能力的人才投入到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中,還要向社會招聘具有檔案信息化應用經驗、研發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擴大檔案管理人才團隊規模,提升團隊的綜合素質,并利用工作合力模式推動檔案管理進一步發展。通過人才的專業能力,讓生態環境監測檔案在信息化管理集中暴露潛在問題,并利用專業方法,及時處理問題,減輕后續全面應用信息化管理帶來的各類安全隱患。(3)通過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資源數字化、網絡化管理的模式,把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和排污單位污染物監測數據等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實現政府各部門、不同行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與利用。雖然這一方法前期需要投入較大成本,但是投入應用后,可以加速檔案的利用,真正實現資源的科學應用,有效提升各單位的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工作水平,對于經濟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可以與社會第三方機構進行合理開發專屬于生態環境監測檔案應用的移動終端APP,利用APP便捷信息查閱功能,能夠讓各單位工作人員更快捷地調閱生態環境監測檔案信息資料,為現場的環境監測業務管理、環境行政執法等提供依據。通過對環境監測的大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及時掌握環境數據變化規律,建立水、氣、固廢等污染物追溯體系,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6-7]。
4 結論
對檔案進行信息化管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是涉及到眾多領域的生態環境監測,更需要對當前管理模式進行更新。規范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管理工作,務必要將信息化管理從應用理念至實踐應用全面落實,積極面對信息化管理的新工作方式,以此實現提升工作效率,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監測檔案在各項生態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濤.檢察工作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研究[C]//《上海法學研究》集刊(2021年第6卷 總第54卷)——新興權利與法治中國文集.2021:32-46.
[2] 鄭艷明.環境監測檔案業務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國檔案,2017(9):38-39.
[3] 黃建峰.檔案信息化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再認識[J].浙江檔案,2019(4):16-18.
[4] 王士國.世界一流大學高地建設視角下高校實驗室管理綜合改革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38(12):249-254.
[5] 王曉強.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廈門市森林資源動態監測與管理方法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1,44(12):94-97.
[6] 張劍南.約談后地方政府大氣污染治理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1.
[7] 張宇.中國基層環境執法問題及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