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
近幾年來,政府和社會針對兒童與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實行了諸多舉措,但卻沒取得什么實質性的進展,兒童與青少年依舊存在嚴重的健康問題。其中,兒童青少年因身體活動不足而帶來的肥胖問題愈發嚴重。兒童青少年參與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就是動作技能,而協調性作為身體素質的重要指標又與動作技能的表現具有密切的相關性。[1]動作協調可分為精細動作協調與粗大動作協調兩類,6-13 歲是粗大動作協調發展的敏感時期,目前我國在兒童粗大動作協調與BMI 關系方面的研究較少,因此需要對此年齡段兒童的粗大動作協調能力以及與BMI 之間的關系教學研究,以此來提出有針對性的提升兒童運動技能與身體素質的策略。[2]
選取了就讀四年級的9-10 歲小學生共計116 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占比各一半,所有接受調查的小學生均無學習障礙且智力發育正常,無色盲,身體不存在不適情況,四肢先天發育均正常。
1.文獻資料法
筆者充分利用中國知網對“兒童”“粗大動作協調”“BMI”等關鍵詞進行了搜索,在搜索結果中總得到400 余篇相關文獻,通過對其中文獻進行認真研究和梳理后,提煉出了與本課題相關度較大的12 篇文獻。筆者在結合本課題的視角細致閱讀了這12 篇文獻后,充分認識并了解了以往的相關研究,并對其他學者比較優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進行了借鑒。
2.測量法
本研究針對小學四年級9-10 歲學生共計116 人測量了動作協調、基本運動技能以及身體體重,刪除所測量數據中所存在的無效數據后,最終得到有效數據116 組,其中男生63,女生53。通過整理統計各個項目的數據后,對所得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及回歸分析。
3.數據統計法
筆者將所有實際測量得到的數據導入SPSS 22.0 軟件后,處理了數據中所存在的缺失值及差異值。對粗大動作協調以及BMI 的均值和標準偏差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對測試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進行了K-S 非參數檢驗,對協調性的性別以及BMI 分組差異性進行分析時主要采用了秩和檢驗的方式,在探究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時運用了Spearman 相關系數分析。
1.樣本粗大動作協調及BMI 的總體情況
由表1 數據可知,在后平衡項目上男女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女生的平衡性普遍與男生相比較好,即在發育階段中,女生的平衡感要穩定于男生;在側面變換平臺項目中,男女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男生側面變換平臺明顯要高于女生,但所得差異值較小;在單足跳躍與側跳項目中,男女生所得分數一致,幾乎不存在任何差異;女生的總體粗大動作協調得分為193.58,低于男生總體粗大動作協調得分198.28,但兩個得分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差距。后平衡主要用于對兒童平衡能力進行測試,它能夠測量兒童全身協調的維度,側跳項目主要對兒童上肢及下肢的協調能力進行考察,兩個測試指標均屬于能夠對兒童基本協調能力進行著重測量的指標,側面變換平臺項目和單足跳躍項目著重與測量兒童的耐力及力量情況,且側跳項目中對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兒童需要完成側跳項目時在能夠保持速度的基礎上完成對自己力量以及耐力素質的考察。[3]因此在9-10 歲兒童發育的過程中,他們的身體素質是呈現出上升的狀態的,但由于男生與女生之間的發展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因此也就出現了男生的力量強于女生,但女生的平衡穩定性強于男生的狀況。

表1 樣本粗大動作協調及 BMI 的總體情況(M±SD)
處于9-10 歲年齡段的男生和女生的BMI 平均值分別為19.68 與19.11,從數據上看,男生的BMI 指數明顯高于女生。在國家體質健康測試表中的數據中顯示,男生的標準BMI 值范圍為14.2~20.1,女生的標準BMI 范圍為13.7~19.4,而所測試的116 名9-10 歲兒童中,男生的BMI 指數處于正常范圍偏上水平,而女生的BMI 指數正常范圍中等水平。圖1 表示了不同性別兒童BMI 占總體比例的情況,其中有17.73%的男生處于超重狀態,16.31%的男生處于肥胖狀態,從圖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同年齡段的女生超重人數所占比例比男生要低,有近50%的人數的BMI 不在正常的范圍內,9-10 歲年齡階段的女生總體來說BMI 分布水平比較正常。在9-10 歲年齡段的兒童中,不存在較多的體脂過低兒童,其中有6.38%的男生體脂過低,女生體脂過低人數占比為6.78%。從整體上來看,男女生的體脂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尤其男生表現得最為明顯。

圖1 9-10 歲兒童不同性別BMI 分布水平占比
2.樣本粗大動作協調及BMI 的性別差異
通過非參數秩和檢驗以及正態分布檢驗后,發現本研究中所出現的數據并不符合正態分布規律,因此通過標準化處理原始數據并運用Mann-Whitney U 分析了性別差異后,得出了如表2 所示的結果。
由表2 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后平衡項目中,男生組與女生組所表示出來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男生組與女生組所顯示的BMI 數據也具有統計學意義,即在以上的5 個變量中,后平衡以及BMI 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在9-10 歲年齡階段的女生中,她們的整體后平衡的水平要高于男生(63.54>54.26),而在運用兒童身體協調測評工具對9-10 歲兒童后平衡項目進行測試后,其中獲得最高得分的同樣也是女生,從BMI 水平上來看,女生的肥胖率明顯要低于男生(55.77<60.79)。

表2 樣本粗大動作協調BMI 的性別差異
通過運用斯皮爾曼相關性對9-10 歲兒童粗大動作協調與BMI 指數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后,得到了表3 所示的數據。從表3 中可以看出,當兒童年齡處于9-10 歲這個階段時,身高與體重所呈現出來的比值數值越高,那么粗大動作協調就會越低,而當身高與體重所呈現出來的比值數值越低,那么則表現出越好的粗大動作協調。BMI 比值與后平衡、側面變換平臺、側跳的能力呈負相關,兒童的動態平衡能力可以由后平衡這個項目來體現,側面變換平臺項目則能夠反映出兒童的速度力量以及下肢彈跳力,兒童上肢與下肢協調運動的能力則可以通過側跳項目體現出來。當兒童的BMI 指數相對較低時,此時能夠表現出更好的粗大動作協調。

表3 兒童粗大動作協調能力與 BMI 的相關分析(N=116)
同時,通過檢驗不同性別兒童在Spearman 相關系數下的BMI 數值與粗大協調動作之間的相關性后,可以清晰的得出,男生的BMI 指數與后平衡(ρ=-0.291,p<0.01)、側面變換平臺(ρ=-0.261,p<0.01)、單足跳躍(ρ=-0.262,p<0.01)、側跳(ρ=-0.222,p<0.01)、粗大動作協調(ρ=-0.293,p<0.01)均存在負相關性。而對女生來說,BMI 指數與9-10 歲年齡階段的粗大動作協調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對處于不同BMI 指數的兒童采用Kruskal-Wallis H 平均秩次多重比較后,對粗大動作協調進行的差異性分析數據,不同分組在每一個兒童身體協調測評工具測試項目中均具有顯著性差異。對于不同的粗大動作協調測試項目來說,體重處于正常范圍內的兒童明顯表現得更加優秀,他們完成項目后所得分數更高。從整體上來看,不同BMI 分組與粗大動作協調之間的關系為:肥胖<超重<低體重<正常體重。如果忽略對過低水平的考慮,隨著BMI 指數的不斷升高,粗大動作協調的得分反而呈現出不斷下降的狀況。當將低體重兒童考慮進來后,整體的兒童粗大動作協調的中位數呈現出倒U型。因此,有必要對兒童的體重變化進行督促與監管,使兒童的體重能夠保持在正常的數值范圍內,這樣才能有利于兒童粗大動作協調。
我國已經對兒童身體協調測評工具的信效度進行了檢驗,其可以廣泛運用于粗大動作協調的研究中。9-10 歲兒童粗大動作協調于BMI 之間具有負相關的關系,處于正常體重范圍內的兒童的粗大動作協調能力于超重肥胖兒童以及低體重兒童相比較好,并且男性兒童粗大動作協調能力與BMI 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女性兒童關系不明顯。
BMI 會受到粗大動作協調的影響,因此需要對兒童的體重增長情況進行有效控制,對處于9-10 歲年齡段的兒童進行動作協調能力方面的鍛煉非常有必要,不僅如此,對于所有處于兒童時期的孩子,由于他們的運動協調能力處于比較敏感的發展時期,因此有必要干預與控制兒童的運動協調能力以及BMI,多多鼓勵兒童參與運動協調性身體活動有關的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