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東省寧津縣農業農村局 劉忠強 付勝瑞
近年來,隨著大棚蔬菜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無論是大棚栽培還是露地栽培,西葫蘆的病毒病發生逐年加重,已成為西葫蘆發展的限制因素。發病后一般減產30%左右,嚴重時可減產50%以上,早期發病甚至絕收。對于西葫蘆病毒病,重在預防,防與治并重。
西葫蘆病毒病的主要癥狀表現有黃化、花葉和蕨葉3 種類型。黃化型植株瘦弱,葉片黃薄變小,新生莖蔓纖細扭曲,植株先端節間縮短,花器小且不舒展。花葉型初期頂部葉片上出現綠鑲嵌花斑,進一步發展,葉片上到處可見濃綠與淡綠相間的鑲嵌花斑,葉面凹凸不平,葉片小而皺縮,植株節間變短。蕨葉型表現新葉狹長,皺縮扭曲,生長緩慢,植株瘦小,不發棵,有時頂葉表現簇生不生長。坐果前發病,花器發育不良,難于坐果。坐果以后發病,果實發育不良,易形成畸形果,嚴重時果實小,表面凹凸不平,產量低,商品率差。
病毒主要通過種子傳播、蚜蟲等昆蟲傳毒和汁液接觸傳染,清理敗殘病葉、授粉、采果等田間農事活動也是傳染的途徑之一。高溫、干旱是發病的主要條件。大棚前茬為黃瓜、甜瓜等瓜類作物,或與瓜類作物相鄰、間作套作也易感病;西葫蘆缺肥,管理粗放,生長勢弱的植株往往發病較重。西葫蘆病毒病全年都可發生,冬春季節發病較輕,夏秋季發病較重,病毒病多在植株進入開花結果期表現癥狀,此時發病往往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1.消滅蚜蟲。蚜蟲是傳播病毒病的重要媒介,病毒病的發生及其嚴重程度與蚜蟲的發生量有密切關系,因此,防治蚜蟲是預防西葫蘆病毒病的關鍵措施之一。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 倍液、或20% 啶蟲脒可溶性粉劑5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800 ~1000 倍液交替噴霧防治,根據蚜蟲發生情況連防2 ~3 次,間隔7 ~10 天。蚜蟲常聚集葉片背面產生危害,噴藥時應重點噴灑葉背面。
2.防止接觸傳染。病毒病可通過植物傷口傳毒,因此,在栽培上應當加大行距,盡可能減少農事操作造成的傷口。農事操作應遵循先健株后病株的原則。進行采果摘葉要注意健株與病株要分別進行,用過的刀具最好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不要碰斷或踐踏莖葉,以免傳病,極個別植株發病時可以拔除,帶出棚外深埋,以控制傳染源。
3.加強管理,避免早衰。西葫蘆秧苗早衰極易感染病毒病,在栽培中必須加強肥水管理,避免缺水脫肥。在高溫季節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降低地溫,有條件的地方可采取遮陽降溫,防止秧苗早衰,抗病能力減弱。當西葫蘆秧苗早期感染病毒病,病情嚴重,無多少產量時,應立即拔除,改種其他作物。

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施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噴灑1.5%植病靈乳劑800 倍液、或1000 倍高錳酸鉀溶液、或5%菌毒清水劑300 ~500 倍液、2%寧南霉素水劑200 ~400 倍液噴霧防治,根據病害發生情況,每7 ~10天一次,連噴3 ~4 次,注意以上藥液可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