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琪 葉 琦*
(南昌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的義務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1]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家國情懷的培養,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傳承,也是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發揚。小學階段是人的各方面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對該階段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和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容忽視。
小學教育相比于其他階段教育而言有著很強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基礎性、全民性、義務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基礎性。對基礎性的理解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另一方面,小學教育培養目標為“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小學教育的基礎性表明,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即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健康的個性,培養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必備的學習能力。因而,小學教育培養的目標決定了家國情懷培養的必要性。
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需要,我國進行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于2001 年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教材觀念進行了革新。以語文學科為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3]。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一到六年級上、下十二冊中,體現家國情懷內涵的課文篇目平均每冊占比10%左右,并不斷上升(見表1)。其中,有贊美祖國壯麗河山的,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桂林山水》;有描繪中華傳統節日的,如《北京的春節》《臘八粥》;有歌頌革命先輩的紅色故事,如《狼牙山五壯士》《金色的魚鉤》;還有許多傳遞著優秀品質的古詩詞,如《示兒》《己亥雜詩》《從軍行》等。這些教材編排的篇目也為家國情懷的培養提供了大量素材。

表1 家國情懷內涵篇目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
家國情懷的內涵博大精深,愛國情懷作為其基本內涵中的重要一項,近年來吸引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學者的關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吳必園在其《小學生愛國價值觀發展現狀調查研究》(2020)一文中,從四個維度對廣州、深圳、茂名三地共211名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愛國價值觀總體水平較高,且城市小學生的愛國價值觀水平高于農村小學生。[4]“窺一斑而知全豹”,鑒于我國農村與城市教育環境與資源的差異性,可知在培育小學生家國情懷問題上,仍然需要加大教育滲透。
根據皮亞杰(Jane Piaget)的道德判斷二水平論,兒童在6—10 歲期間處于他律道德階段,其道德判斷都基于對規則的無條件服從,而6—10 歲基本與我國現階段小學教育學齡吻合。觀察發現,小學一年級新生對教師往往是絕對服從的。教師要求做到的,無論有多難,他們大多會要求父母必須完成,問及原因,最有可能的回答就是“老師說的”,似乎“老師說的”就足以構成最充分的理由。[6]這種典型現象說明,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來說,他們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低,而教師恰是以社會代言人的權威身份出現,對此階段兒童的思想、行為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小學教師是否能夠進行正面引導對于其價值觀的形成顯得尤為重要。
因本課題成員的專業方向為小學教育專業語文,對小學課程標準的研究僅選取語文學科,對教材的數據與統計也僅選取小學語文教材,所以對小學教師的探討也暫以小學語文教師為對象。
1. 教授傳統文學知識,讓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3]但是古詩文一般用詞較精煉、含蓄,且部分字、詞的含義與現代漢語差距較大,故當今教材中的一些古詩文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例如“走”在古詩文中通常譯為“跑”,“股”一般譯為“大腿”。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才能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學的魅力,樹立文化自信。
2. 挖掘民族文化情感,涵養家國情懷
小學語文因其潛在豐富情感的學科屬性,更易對學生的心理與語言表達產生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憑借豐富的教材內容和過硬的教學經驗挖掘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將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融會貫通于課堂。而作為準小學語文教師的小教語文師范生,自身的家國情懷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當中有很多關于家國情懷的資源,值得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去挖掘,它們蘊含著真情和堅韌的品質,對于鍛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十六年前的回憶》充分表現了李大釗同志投身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為人民服務》宣揚了張思德為人民而生,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產主義精神;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體現了詩人崇高的愛國之情;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達出對家鄉無限的眷戀。這些情感對于小學生的成長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3. 承擔班級管理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
課題組成員調查了南昌市百花洲小學和新廬小學的一到六年級的班主任學科歸屬情況。調查數據顯示,百花洲小學語文老師擔任班主任的比例為68.1%,新廬小學高達88.3%。可以看出,根據一般小學的教學管理習慣,大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承擔教學任務,還承擔班級管理的職責。班主任作為學校內全面負責班級教導工作的主要人員,其工作對于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班主任在加強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重視對學生思想道德、人生態度的培養。[7]作為準小學語文教師的小教語文師范生,必須有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加強自身的家國情懷培養,如此才能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承擔著雙重職責,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科素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厚的家國情懷以及專業的教學管理技能,才能激發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那么對于小學語文教師的主要輸出源小教語文師范生進行家國情懷的職前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所承擔的職責,可將小教語文師范生的培養對應為四個方面: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專業知識素養培育、教學管理技能提升、教學方式拓展開發。
教師不僅要履行教學的責任,還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任務,提升中華民族素質的重要使命,只有教師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師范院校的畢業生是教師隊伍的重要來源,其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隊伍的整體道德水平,小教語文師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8]
對于在校的小教語文師范生,師范院校應多增設一些關于家國情懷的教育課程,例如結合省情省史和綠色資源,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校本課程,了解、掌握家鄉的自然、地理、政治、 經濟、 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增進學生對家鄉的認識與熱愛、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認識和熱愛,以及對建設美好家園的強烈意愿。可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組織學生參編參演紅色故事,以藝術呈現的方式激勵和鼓舞學生,傳承紅色血脈,弘揚紅色精神。同時,可組織有地域特色的歷史展館、景點的參觀學習,利用“互聯網+VR”、融媒體等新技術對資源進行活化拓展,增強學生身臨其境的多維感官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家國自豪感。還可組織開展一些相關主題的書畫、攝影等文藝創作活動,讓學生自發參與進來,身體力行地弘揚家國情懷。
作為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主課之一,語文學科素有“火車頭”之稱。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唯有在教育內容、形式、方法上都不斷創新,才能適應小學生的變化發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要求的語文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作為未來小學語文教師的小教語文師范生,首先要擁有較高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如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加強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師范院校可開展讀書分享活動,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閱讀并分享,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感悟能力,同時拓展文學視野,提升寫作能力。另外,教師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職業,實踐取向已成為師范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學習生活中,師范高校還應給予學生豐富的展示平臺,為學生提供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機會。技能競賽作為修正理論學習偏差的良方,在師范生的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讓師范生能夠以賽促練,充分調動學生訓練自身教學技能的積極性。師范院校結合紅色育人主題開展師范生賽課,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班賽、院賽、校賽、省賽、國賽等不同范圍和層次的競賽,在探索優秀文學作品課堂教學規律的同時提升小教語文師范生在課堂中展現文學素養水平的能力。
教師是具備專業知識、技能、品質等的專業職業,教師專業技能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教學技能,擁有良好的教學管理技能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9]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承擔了班主任的職責,要教書更要育人。而小學生身心發展變化較快,這使得小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學科知識,還應掌握教育學和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才能及時、適時引導小學生的價值取向。
針對小教語文師范生可能承擔的班主任工作,師范院校可邀請資深小學語文教師(班主任)開展關于班級環境創設的講座,獲得名師的面對面指導;結合傳統民族節日開展主題班會,進行職前的模擬教育實踐;加強與對口實習學校合作,提供參加小學家校聯誼活動的機會,提升小教語文師范生與家長溝通交流的能力。對于小教語文師范生而言,其教師生涯還處在預備階段,在正式踏上崗位之前,夯實教學管理技能將對其長遠的專業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我國在“十三五”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在線課程的開發,提高高校優質在線課程的利用率。[10]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網絡課程成為當前發展的熱點,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如藍墨云班課、雨課堂、學習通等智慧教學平臺。線上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采用移動學習、慕課、翻轉課堂等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習資源的共享。家國情懷的培養不能只是簡單的說教,不能停留在理論化、形式化、單一化的層面。如何開展線上家國情懷教育,是當下擺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作為師范高校,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背景下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對小教語文師范生進行培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篩選有情懷、有深度、有質量的“金課”,利用網絡平臺實時向學生進行推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需求與興趣進行優質網絡課程的選修、輔修,這樣不僅能夠極大地拓展學習資源,豐富學習內容,還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此,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去,將能力培養與教育理念、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統一到課程上來,將時代性、思想性與實踐性匯集于職前教育,實現家國情懷教育的隱性影響與精神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