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鎮洲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學生社團是彰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提高自主能力、切磋技藝、交流思想的一個平臺。高職院校學術型社團可以將專業技能與社會需求有機融合,將專業領域的新技術、新思想應用于實踐,有助于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營造優良的校園學術氛圍,是高職院校構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重要路徑。[1]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創新發展和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發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講話,提出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2]高職院校要想真正發展好創新創業教育,就必須重視科技創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
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909萬,較2020年增加了35萬人,再創新高,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社會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學生們迫切地想要全面發展,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科技社團在促進學生扎實學好第一課堂學習知識、積極參加第二課堂的素質能力培養鍛煉方面有很大的優勢。高校的科技社團自由性強、靈活度高,是學生們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自發形成的組織,有著共同的關注點——創新,每個成員有不同的學科背景,能在創新活動中相互協作,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更豐富的靈感和思路,能夠有效地使同學們得到全面的自我提升。[3]
高校科技社團的團隊凝聚力高,它不是個人表現的舞臺,而是一群有理想的青年們合作交流、互相幫助的主陣營,一個功能完備的創新創業社團就是一個創業孵化劑,有助于學生創新思想的萌發和創業能力的發揮。[4]它更加尊重每個同學的觀點,學生發言自由度高,能夠做到百家爭鳴。作為學生組織,社團內部學習氛圍相對輕松,互動配合度高,通過創新學生合作模式,搭建科技合作平臺,從而營造濃厚的校園學術氛圍。
科技社團經常會開展學術類的活動,社團成員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積極參加各類創新活動。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思維融入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中,并且增加科技實踐活動,使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在第二課堂得到鍛煉。[5]成員之間的交流在更大程度上開拓了每個人的創新思維,不同的思維相互碰撞,就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火花,從而提高大家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潛力。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分為兩種模式:“第一課堂”的理論教育和“第二課堂”的實踐教育。相較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活動定位更清晰,形式豐富多樣,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可以彌補“第一課堂”的單一性和局限性,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理想信念、心理品質等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6]自1997年清華大學首次舉辦“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以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已經發展20余載,但“第二課堂”開展方式和構建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就高職院校的傳統學術型科研社團而言,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創新教育過于理論化,課堂上創新創業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不夠專業以及過于學術化,課后社團成員自主學習的材料多為國外案例,與國內的實際創業環境相脫節,缺乏系統權威的創新教材;二是沒有與專業對接的創新指導老師,當前不少高校科研型社團指導老師多為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老師,很少有涉及專業課老師,指導模式和指導范圍缺乏針對性,對學生和專業沒有區分,創新創業教育同質化[7];三是學生創新意識不高,創新成果較少。傳統社團招收的成員雖多,但沒有系統性的培訓輔導,很多同學主動創新的意識不強,缺少專業輔導,無法組建團隊形成創新合力,創新創業成果層次較低。
針對當前科研型社團運行模式存在的問題,依托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協會,開展以成果為導向的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的實踐探索,主要創新有以下幾點。
1. 緊跟專業應用步伐,優化創新教育方式
協會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邀請學校科研型骨干教師,定期開展不同主題的科技創新類講座,其主題緊跟當前各專業應用步伐,分析最新科技成果,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專業內容發散自己的創新思維。后期邀請校企合作的企業工程師加入培訓隊伍,共同編寫項目化教材,來優化教育體系,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面,深入了解創新。
2. 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創新項目成果化
相較于以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為目的創新教育,協會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創新想法的成果化,學生能夠以自身所學技術為基礎組建創業團隊,從而助推科學技術向社會生產力轉化。[8]在前期一系列高質量的基礎創新能力培訓過后,協會對同學們開展初級科研技能評測,根據評測結果重點培養有想法、有熱情的學生。考慮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專業選擇合適的指導老師作為其培養人,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學生們提出有前景的創新想法,協會會先建項目模型,再去對接企業做實體實驗,后期轉化為知識產權成果。
3. 校企合作共同推進創新成果市場轉化
對已初具創意的研發項目進行遴選,向企業推廣其中適合落地、容易形成產品的項目,在轉化推廣階段利用企業生產制造能力,進一步優化項目成果適用性,最終推向市場以檢驗成果價值,以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為契機,充分利用企業專業技能實踐平臺,將成果市場化。[9]
4. 全方面開展創新教育,有效推動人才培養
依托大學生科技創新協會平臺,通過創意激發、創新訓練、創業探索、技能競賽、綜合素質拓展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高效率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熱情、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專業素養,為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撐。
由學校科技處、二級學院牽頭,組織科研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博士、教授及創業輔導員等各類科技人才形成科技創新創業協會指導教師團隊,為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以成果導向為著眼點,指導學生建立協會的組織架構,包括主席團、兩個顧問團、四個職能部門和四個創新協作中心。
主席團由指導老師、會長、副會長組成。會長和副會長主持引導協會工作具體開展,形成與指導老師間的橋梁作用,組織和指導協會成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并帶頭研發申報各類創新創業成果,做協會成員的良好表率。
兩個顧問團包括學校顧問團和企業顧問團,學校顧問團由校科技協會專家組成,為協會的培養模式制定、日常活動開展、科技成果鑒定提供智力支持。企業顧問團由南通地區龍頭企業組成,定期對協會科技活動開展及項目實踐作建議及指導。
四個職能部門包括秘書部、宣傳部、市場部、培訓部。秘書部主要協助主席團處理協會成員日常管理工作,協調各部門分工協作,負責各類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宣傳部則為協會的推廣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工作,收集整理協會各類活動的文字、圖像、視頻資料,是協會對外宣傳、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部門。市場部負責走訪、對接社會企業,推廣協會成員的科技創新成果,開展市場化的成果轉化工作。培訓部邀請學校科研能力強的教師及企業、行業專家為科創協會會員開展各類專題培訓,并策劃興趣小組,有針對性地引導、培訓協會會員開展專題研究,提升同學們的科技創新能力。
四個創新協作中心包括專利發明中心、論文撰寫中心、創新創業中心、技能大賽中心,這也是比較適合高職學校學生的四個科技創新的研究方向。
1. 加大宣傳,吸引有興趣的學生會員加入
根據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協會組織架構中主要的骨干成員由二年級的學生會干部同學擔任,但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則主要考慮大一新生。大一學生剛進校園,充滿熱情和幻想,思維活躍,敢想敢做,是一塊璞玉。在9月份入學報到后,我們改變以往宣傳方式,舉辦交流會,邀請有成果的學長學姐們給大一新生講述他們的創新故事,以學生的親身經歷來吸引更多有想法、有熱情的新會員。后期參加招新會在食堂主干道發放宣傳冊,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協會工作,吸引了一大批有興趣的新生。2018、2019、2020年招選會員均在300人以上,合計學生會員人數超1000人。
2. 精心籌備,開展不同主題的大型培訓活動
在學校科技處及二級學院領導的支持下,協會指導老師利用周末及晚上空閑時間,分別以各自研究領域專長為主題開展成果化創新創業技能培訓。截至2020年底開展指導老師主講的200人以上大型創新創業技能培訓15場,指導老師參與的協會骨干會員小型科技創新交流會20余次,豐富的培訓及交流活動點亮了學生的創新靈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3. 實行導師制,一對一培養科技創新能力
經過高質量的基礎科技創新能力培訓后,協會對學生開展初級科研技能評測,根據評測結果重點培養50名具備創新創業熱情和能力的學生,考慮個人特點雙向選擇與其專業對口、核心能力類似的指導老師作為專屬培養人,引導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為他們量身打造適宜的培養路徑,一對一培養,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4. 整體推進,把握重點,培育優質科技創新成果
學生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逐步形成自身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有了較為專業的創新思路,孕育著科技創新成果的萌芽。協會定期組織學校、企業聯合專家評審團對科技創新初步成果進行審閱和研討,提供更加合理和專業的建議,學生及指導老師進一步深化研究后制作模型。然后對接企業做實體試驗,成功后再申報知識產權。
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協會學生會員在專利申報、論文發表、創新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挑戰杯、發明杯、互聯網+交通、南通市通創薈、校新拓杯、校謇創杯等)、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創業園項目等方面收獲頗豐,表1為協會會員兩年多來的成果,短短時間收獲這么多創新創業成果,學生的創造力著實令人驚嘆,目前學生自主研發思考的新項目仍在不斷涌現,未來爭取融合共創,培育更高層次的科技創新成果(見表1)。

表1 協會會員成果列表
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院校科技社團運行新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改進,實施兩年多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收獲了大批成果,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取得了第一階段的成功。后續的科技社團想要做大做強,還有很多亟待改進的方面。
(1)制訂和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制度。編制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加強創新創業專題培訓課程化、體系化、規范化建設,編制專業融合度高的創新創業教材,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培訓效果。
(2)豐富創新創業形式。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創新創業教育應考慮學生興趣、需求因素,引導學生嘗試各種創新創業成果的實踐如專利、工法、論文、實體項目、大賽等,提高創新創業教育針對性。
創新創業是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重要動力,創新創業能力教育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以成果為導向,專業化、市場化、規范化的社團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營造了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具體的創新成果能夠有效地調動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的積極性,在此過程中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有機融合,從而助推高職院校創新型、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培養,促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