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陸曉如

●“我國的石化園區在規模、效益、集約化和產能結構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促進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石化園區總體質量不高、安全環保問題嚴峻等難點。
“十三五”以來,石化產業緊緊圍繞產業結構優化、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培育、經濟效率升級四大行業核心競爭力重點,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在“十三五”極其復雜的發展環境下,我國石化行業取得了穩中有進的好成績,在由石化大國向石化強國的跨越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成績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認的是存在的問題和短板依然明顯。例如,石化園區總體質量不高,行業安全環保問題依然嚴峻。
為促進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化集團黨組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楊華提出了他的建言。
中國石油石化:楊總,您好!“十三五”以來,我國石化產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根據您的觀察,還存在哪些不足?
楊華:石化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主營收入占全國工業的10%以上。但是,目前來看,我國石化產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特別是在高端合成材料、功能材料、醫用材料、高端電子化學品等領域,長期處于國內供給不足的狀態,有的品種高度依賴進口,嚴重影響產業鏈的穩定安全。此外,石化園區的產業發展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亟待提高。
全球石化產業價值鏈、供應鏈正在加速重構,主要石化產業大國都在大力發展石化園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培育競爭優勢。
對標世界一流石化園區,我國的石化園區在規模、效益、集約化和產能結構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以集約化程度為例。荷蘭鹿特丹臨港工業區在上游集聚了5 家世界級大型煉油廠,在下游化學品領域共有45 家化工企業,形成了從原油煉制到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的完整產業鏈,產品覆蓋幾乎所有的化工領域。同時,注重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支撐,由企業、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聯動,搭建了“想法—驗證—孵化—加速—產業化”的全鏈條式創新體系。
中國石油石化:您認為應該如何補足短板?
楊華:我國石化行業需要不斷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著力提高行業的發展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十四五”期間,我國有必要根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結合產業布局、區域資源、科研創新能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實現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產業綠色環保發展、區域經濟共享共建,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推動石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內產業鏈的安全。
在今年“兩會”上,我提出了《支持打造世界級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 實現化工強國發展》的建議。建議重點圍繞環渤海灣區、杭州灣區、泛大亞灣區以及海峽西岸區四大沿海區域,打造一批世界級的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產業基礎好、資源豐富、配套齊全的產業基地,有助于我國實現區域產業共享、共建、共發展的石化園區,建議賦予國家級石化基地政策支持,并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加快推進園區建設,為實現石化強國創造條件,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奠定基礎。
中國石油石化:據了解,今年“兩會”上您還提出了《加強化工環保技術研究與應用 提升長江及黃河流域化工園區環境治理水平》的建議。請問其動因是什么?
楊華:長江、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這兩大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國家的重大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的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是長江和黃河流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迫切任務。
近年來,長江、黃河流域的環境保護工作穩步高效推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和成效,但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因為具有便利的水運條件、豐富的水資源及可利用的納污水體,經過長期粗放式的發展,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形成了“重化工圍江”的局面。
長江經濟帶以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約50%的化工企業,黃河流域以7.8%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約40%的煤化工項目。兩大流域已在不同程度上,超出了其環境承載力。
化工園區及相關企業污染整治,成為長江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改善、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但是,做好長江、黃河流域化工園區污染治理并不容易,存在著很多問題和難點。
首先,化工園區產生的污染物需要專業性和針對性較強的技術方法,特別是化工技術在環境治理方面的集成應用。而現有工業環保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創性核心技術和成套設備。
其次,部分園區水、土、固、氣污染物缺乏一體化治理規劃和綜合整治措施,導致環保設施建設薄弱,資源配置分散低效。
此外,由于化工園區污染治理,特別是歷史遺留問題的治理,難度較大,對技術、資金要求高,風險較大,導致具備化工園區污染治理能力的環保企業數量較少。
因此,我提出了建議,希望能為提升長江和黃河流域化工園區環境治理水平貢獻一份力量。
中國石油石化:針對這些難點,您有什么建議?
楊華:針對目前化工園區污染物治理技術短板、缺乏一體化治理措施等問題,我建議由國家相關部門共同設立“化工環保技術研究平臺”,由具有化工技術背景和工業多污染物綜合治理能力的專業公司牽頭建設,全面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究、轉化及工程應用。同時,進一步發揮中央骨干企業的帶頭作用,與兩大流域政府、園區統籌協調,加強化工園區綜合環境系統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推動長江、黃河流域化工園區環境治理水平的提高。


●中化集團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中國石油石化:為保護長江及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中化集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下一步有何計劃?
楊華:一直以來,中化集團高度重視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工作。
從長江保護來講,為做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化集團于2020 年11月27 日在武漢專門召開了“中化集團長江經濟帶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探討長江經濟帶企業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舉措。這是中化集團第一次召開長江經濟帶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
從東方儲罐、安徽圣奧、優士化學、中化環境、金茂長沙等長江經濟帶沿線中化企業的工作情況來看,我們的長江經濟帶企業落實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發展環境保護產業,推進綠色轉型升級,促進生態環保,做了很多切實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更重要的是積累了寶貴經驗。
作為中央企業,中化集團將進一步做好長江經濟帶企業生態環保工作,推進高質量發展。

●我國石化園區的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
我們將牢固樹立環境法制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主動承擔、全面履行環境保護、防治污染的主體責任,謀劃綠色發展,把依法依規經營作為自覺的價值追求,以“零容忍”的態度守護“綠水青山”。
另一方面,環境保護是責任與擔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們要將環境保護工作作為內在的、自覺的追求,真正從“要我環保”向“我要環保”轉變,增強“我要環保”的意識,更要增強“我要環保”的本領,將環境保護融入集團發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讓綠色動能成為中化集團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讓環境保護變成集團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石油石化:2020 年中化集團經營發展情況如何?2021 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 “十四五”時期對中化集團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楊華:2020 年是充滿挑戰與曲折的一年,也是守望相助、真抓實干的一年。
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鼓舞和偉大抗疫精神的感召下,中化集團上下不氣餒、不動搖、不放松,堅決履行央企責任,推進重點戰略和經營發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2020 年公司凈利潤逆勢增長14%、利潤總額首次邁上200 億元新臺階。這充分證明我們的團隊是有戰斗力、經得起艱難困苦考驗的,我們的業務基礎是扎實的,我們過去幾年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卓有成效的。
“十四五”時期對中化集團來說意味著“三新”。
一是進入新發展階段。邁進“十四五”,兩化重組將開啟公司新的發展階段,即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化工企業的新階段。這是公司的一個歷史性的機遇,必須堅決完成好戰略重組,加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公司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出科學至上、創新三角、高通量創新機器、OMI 科技創新體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線上中化、兩化協同等,都很好地踐行了五大發展理念,“十四五”期間要進一步扎實有效推進。
三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面向未來,公司的國際化程度將非常高,必須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造全球一體化運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