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耿曉哲 郭 冕
(濰坊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41)
早在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需要引導社會力量全面參與,進一步撬動和激活社會資本活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引入社會資金成為破解“雙高”職業院校資金籌措瓶頸的有效途徑。然而,現階段,“雙高”職業院校獲得社會資金投入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
為充分了解山東省“雙高”職業院校社會資金投入情況,本文選取了山東省15所“雙高”職業院校2019年度和2020年度質量年報中社會資金投入數據,主要從社會捐贈資金規模及其在總經費中所占比重、社會捐贈投入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經過數據對比與分析,山東省“雙高”職業院校社會資金投入主要存在以下情況。
根據各“雙高”職業院校公布的質量年報數據來看,社會捐贈資金收入最高的是1 429.16萬元,占總經費收入的6.5%。有1/3的“雙高”職業院校社會捐贈資金從十幾萬到幾百萬不等,占總經費收入的比重為0.05%~1.96%。而有的“雙高”職業院校社會捐贈收入是0,如圖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在教育經費構成中,社會捐贈資金規模非常小,在總經費中的比重非常低,甚至有的“雙高”職業院校沒有獲得此部分資金。另外,捐贈的種類也較單一,僅局限于現金捐贈和實物捐贈,如教學儀器捐贈、實驗設備捐贈和圖書捐贈等。且由于“雙高”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和知名度不高,捐贈者的名氣小,捐贈規模相應較小,沒有大量的成批的捐贈數量[1]。捐贈活動也沒有通過正式的儀式或組織進行,而是主要通過校慶或校友聚會的方式來實現,對學校的發展沒有起太大作用,這對“雙高”職業院校的發展來說十分不利。

圖1 各“雙高”職業院校社會捐贈資金
據調研結果,山東省內“雙高”職業院校社會捐贈資金基本是由財務處負責入賬管理,沒有專業的社會捐贈資金管理機構或基金會來運作,對資金的管理使用缺乏專業性。而國內及省內一些雙一流本科院校有專門的基金會來管理社會捐贈資金,如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山東大學教育基金會等。這種專門的基金會能夠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爭取國內外企事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的自愿捐贈,并對收到的捐贈資金進行合理分配,保證捐贈資金的使用收益。
盡管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然而與本科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依然有限,導致學校的知名度不高,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和層次單一。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一線工作,甚至因為無法適應崗位技能需求而頻繁更換工作,鮮少有畢業生成為知名企業家,制約了校友捐贈范圍的拓展。而校友是高職院校極其重要的社會資本,校友的發展狀況和層次直接影響著對學校的捐贈。沒有名聲顯赫的校友,很難形成名人效應帶來的大筆捐贈,難以對教育資金的輸入形成持續的支持力量。
2021年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財產超過十億美元的中國富豪人數居全球第一,比美國、印度、德國三個國家的富豪總數還要多。但是,龐大的富豪群體卻鮮少對職業教育進行捐贈,這與慈善文化缺失、捐贈觀念薄弱有直接關系。另外,政府沒有出臺與之相關的具體稅收優惠措施,缺乏配套政策的持續支持以及對慈善性、公益性的有效鼓勵政策,獲得免稅或減稅的條件過于苛刻,捐贈方式不直接,納稅人直接向受贈人捐贈不允許免稅,必須通過其他的組織和機構,如非營利的社會團體或國家機關,無疑增加了捐贈的難度和成本,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企業和公眾捐資助學的熱情和積極性,阻礙了“雙高”職業院校社會捐贈資金的發展。
“雙高”職業學院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場所,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技能,并且隨著科技進步,對學生的實踐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實訓條件和實訓設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不斷地更新實訓環境和設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然而,實訓環境的改造提升和專業實訓設備一般造價較高,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這對主要依賴財政撥款的“雙高”職業院校來說,資金缺口較大[2]。另外,這些高精尖的實訓設備只供學生和教師在教學活動和科研實驗中使用,其余時間閑置,利用率較低。
各級政府應制定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和有效的激勵措施及利益補償機制來刺激捐贈,為社會捐贈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可根據地市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經營狀況,制定出針對企業和個人捐資助學的具體優惠政策,給予減稅或免稅優惠,鼓勵企業和個人對“雙高”職業院校進行捐贈。政府可以給予捐贈者相應的榮譽稱號、冠名權、證書、錦旗、表揚信等措施來獎勵他們的捐贈行為[2]。另外,政府應鼓勵通過電視、報紙、自媒體等多種媒介方式對捐贈行為進行宣傳報道,通過輿論引導在整個社會形成捐資助學的氛圍,創造良好的社會資金投入環境,激發捐贈熱情。
“雙高”職業院校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社會捐贈對發展的重要作用,成立專門負責管理捐贈資金的機構,如教育基金會等,配備專職人員,利用校友會、校慶等各種活動契機,加強與社會、企業、校友的聯系、溝通與交流,組織企業、校友到校參觀、聚會,推動“雙高”職業院校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吸引捐贈資金。基金會要制定完善的管理章程、內部會計核算制度、可行的募捐計劃、監管制度等[3],確保捐贈資金在募捐、使用和操作上的公開透明,使捐贈資金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并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
“雙高”職業院校應廣泛開展多類型、多層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增加社會資金投入辦學。一是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實施途徑,通過校企共建二級學院、專業、訂單班等合作形式,有效利用企業優勢資源,持續推進校企合作辦學,在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招生、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共同加強專業能力建設及專業技能人才培養[4]。二是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按照教學實際和生產一線的現場生產管理方式進行建設,集“教學、生產、技術開發與服務”于一體,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室與車間、教師與技師、學生與員工、生產與教學的和諧統一與高度融合。幫助學生在真實生產條件下學做結合、工學交替,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使得企業能夠整合資源,集聚優勢,實現互利共贏[5]。三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由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和教材、設計實施教學。在教學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由學校承擔專業知識學習和基礎技能訓練,企業師傅帶徒進行崗位技能訓練,校企共同構建起與職業崗位要求一致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真實的職業環境,建立工學交替現代學徒制育人新模式,真正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學訓交互、工學一體。
職教集團作為聯合學校、企事業單位的特殊載體,在促進產學合作、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人才培養、吸引企業投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6]然而,現階段山東省“雙高”職業院校成立的職教集團卻存在組織關系松散、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實際運作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職教集團的作用,應完善其職能,通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活動制度和利益分配機制,在課程開發、學生培訓、信息共享、學術科研、技術咨詢與指導、產品研發等方面加強合作,發揮職教集團的資源優勢,充分調動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吸引企業對院校的資金投入,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PPP模式,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7]。結合“雙高”職業院校特點,社會資本可以通過PPP模式參與教學樓、實驗實訓樓、圖書館、體育館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在教師專業技能培訓、課程內容、實習實訓、學生就業等方面進行投入。通過社會資本投入,大大降低“雙高”職業院校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后續維護中的人力、物力、財力,化解資金短缺困境,能夠將更多資金集中用于教學和科學研究,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增強辦學實力[8],同時還能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
“雙高”職業院校作為承擔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重任的主要陣地,加大投入是實現其快速發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大力吸引社會捐贈,增加校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充分發揮社會資金的積極作用,對破解“雙高”職業院校資金籌措瓶頸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