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其蘊含的艱苦奮斗、勇于奉獻、敢為人先、追求理想等精神,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文化基石和依托。如何立足紅色文化培養職業人才、培育大國工匠,引領學生以紅色文化為感召自覺形成精益求精、嚴謹務實、專注創新的工匠品格,是高職院校夯實人才培養能力、實現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關鍵詞】職教改革紅色文化工匠精神
【課題項目】山東省人才服務行業協會課題“職教改革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與實踐”(2020092)。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1-0013-02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被提出。“工匠精神”一經提出便迅速流行開來,成為了制造行業的新詞和熱詞。隨后,不僅是制造業,“工匠精神”逐漸成為各行各業提倡的一種職業精神。“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的具體體現。就其具體內涵而言,“工匠精神”應當包括精益求精、嚴謹務實、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一)精益求精
《論語·學而》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其意思就是君子做學問,就比如做獸骨獸角的工藝,既要用刀鋸切割,又要用銼來加工,是精益求精的意思;又比如做玉石的工藝,既要雕琢,又要打磨,是細中求細的意思。作為企業從業人員,只有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心聚力、精心打磨、用心雕琢,在已經做的很好的基礎上追求做的更好,才能最終成就企業的發展,成就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
(二)嚴謹務實
嚴謹務實是指從業者基于對其所從事職業的職責而產生的對所從事工作全身心投入、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職業精神狀態。“君子務實”“慎終如始”歷來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也是當今職業精神的基本要求。如《國語·晉語六》曰:“昔吾逮事莊主,華則榮矣,實之不知,請務實乎”,《潛夫論》曰:“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禮記》曰:“舉大事必慎其終始”、“謹于言而慎于行”等。
(三)專注創新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強調執著專注、精雕細琢的職業精神,其并不等同于因循守舊、拘泥一格的“匠氣”,而是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1]作為從業者,在企業生產的每一種產品中、每一道工序上,都理應融入專注堅持、精益求精的“匠心”品格,但同時也應基于時代的變遷,需求的變化以及職業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創新突破,以革新的思維、創新的理念積極踐行“工匠精神”,推動行業企業、國家社會科技的進步發展。
二、紅色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價值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其蘊含的艱苦奮斗、勇于奉獻、敢為人先、追求理想等精神,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文化基石和依托。立足紅色文化與工匠精神的高度契合,將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實現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載體創新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其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以紅色文化為載體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能夠使學生于紅色文化的引領下走進歷史,在追隨歷史足跡的實踐中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和感悟歷史,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資源的局限,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主動去找尋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北大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紅色文化與當代工匠精神的契合,以一種更鮮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
(二)實現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創新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與當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具有緊密聯系。依托紅色文化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不僅能夠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創新,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在中華民族夢碎、夢醒、筑夢、圓夢的發展歷程中主動喚醒家國情懷和愛國熱情,使學生能夠于歷史的感召、革命先輩精神的引領下自覺以正確的奮斗觀、就業觀和價值觀培育精益求精、嚴謹務實、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以積極的態度擔當新時代職業發展新使命。
(三)實現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形式創新
實現課堂教學方法和形式的創新,是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和實效性的必由之路。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育人資源,通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工匠精神的培育相融合,充分彰顯紅色文化的育人引領力,通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形式,創新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學實際中,依托不同形式的紅色文化可實現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的有機結合,通過多種教學模式的運用實現工匠精神培育實效性的提升。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路徑
(一)挖掘紅色資源,打造工匠精神培育新平臺
1.鑄牢紅色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論基礎
課堂教學和理論學習是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基本途徑。在課堂教學實際中,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紅色文化元素,結合授課實際實現紅色基因與授課內容的充分融合,以工匠精神培育為導向,構建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模式,依托“大思政”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合力。一方面,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優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托現實案例,積極推進紅色文化特質工匠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價值引領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充分發揮專業課的同向育人優勢,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元素,引導學生自覺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職業精神培育中,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培養起自身的“為人之德、為業之道”。[2]
課堂教學之外,高校也應立足工匠精神培育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理論學習,可通過專題講座、紅色課堂、每周學習日等形式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理論層面的閉環鏈條。
2.拓展紅色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途徑
基于理論學習,通過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紅色文化與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度融合。校內依托紅色文化與職業精神培育主題宣講、紅色歌曲傳唱、紅色舞臺劇展演等第二課堂活動實現工匠精神培育與學生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潛移默化地浸染紅色基因、培育紅色情懷;校外依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廣泛開展實踐教育活動,通過紅色教育基地的現場教學,引導學生能夠追尋歷史的足跡完成“初心之旅”,在歷史印記的觸摸中感悟歷史、感召歷史,以革命先輩的革命精神和紅色情懷為引領,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自覺以正確的奮斗觀、就業觀和價值觀培育精益求精、嚴謹務實、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
3.打造紅色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平臺
校園文化對在校園環境中長期學習、生活的大學生而言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提升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實效性,不斷優化校園文化建設是有效途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充分利用校園內不同區域的布局進行紅色文化元素的布置,比如在校道上修建革命人物雕像、模范人物雕像,在學生文化活動廣場建立代表性人物光榮榜、榮譽墻,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長廊和文化基地等,通過物化形式充分展現紅色文化,在高校形成以史礪人、以景育人、以文化人的特色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建設和校園文化環境真正達到“春風細無聲、化雨潤心田”的效果,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育人的效能和效果。[3]
(二)強化師資隊伍,夯實工匠精神培育團隊基礎
實現紅色文化與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機融合,要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進行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力軍。依托紅色文化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強化教師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知識素養和專業能力,通過理論層面專業培訓、紅色教育基地實地參觀等形式,夯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立足工匠精神培育實際,結合高職學生學情特點,有針對性將紅色教育基地專業講解人員、紅色文化和工匠精神培育領域相關專家學者吸引進學校師資隊伍中,進一步優化學校師資隊伍的結構和層次。通過師資隊伍的強化,不斷夯實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團隊基礎,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教育合力,有效提升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實效性。
四、結語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其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感召作用。將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僅有利于實現紅色文化、紅色基因在新時期的傳承和弘揚,也有利于拓展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載體和渠道,實現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創新高質量發展。在職教改革背景下,高校應主動以紅色文化涵養高職學生的精神品格,引導學生于紅色文化的引領感召下自覺成長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工匠”人才,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教育使命!
參考文獻:
[1]徐耀強.論“工匠精神”[J].紅旗文稿,2017(10):25-27
[2]陳瑤.紅色文化與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機制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 2020(2):103-104
[3]廖佚.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J].綠色科技,2020(7):219-221
作者簡介:
呂前(1990年-),女,漢族,山東威海人,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