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春
【摘要】作業的布置實際上是教師對課堂的一種延伸,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鞏固,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在正確方式下將新舊知識有效結合并加以利用,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學以致用”。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對語文作業進行大力創新,設計多樣化作業,避免作業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緊跟時代潮流與新課程改革步伐,為學生全方位發展帶來切實有效促進。基于此,本文對初中語文作業布置原則進行分析,提出作業布置的創新策略,旨在培養學生所應具有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作業布置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1-0180-02
傳統作業的內容往往較為單一,學生面對寫與背的作業并不能帶著熱情去完成,產生不同程度的倦怠情緒并付諸行動,不利于其語文能力的不斷提升。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帶著前瞻性思維,重視作業的創新,給學生帶來新穎體驗,使之在靈活與開放作業中獲得思維空間的有效打開并對所學知識進行正確運用,能夠解決生活中所遇的各類問題,從而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為此,語文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謹遵作業布置原則,以學生真實需求為目標,設計具有創新性與有趣性的作業,將作業有效性做到極大程度提升,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持續發展。
一、初中語文作業的布置原則
(一)層次性原則
正常來講,初中生獨立意識已逐漸覺醒,在課堂上凸顯出極為明顯的個性差異,也體現出學生真實喜好,特別是在認知水平與實際能力上的不同較為突出。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需要對學生個性特點做到極大程度尊重,改變一刀切的布置方式,結合能力與認知特點來完成層次性作業的科學設計,滿足學生成長的真實需求,將作業的應有作用做到充分發揮。例如,基礎能力好的學生,作業布置應傾向于能力提升方向,同時通過創新作業使之思維空間得到不斷打開,從而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科學培養[1]。對于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需要通過層次性作業使之對自身優點進行挖掘,從而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帶著自信參與各類課堂活動,對其綜合能力做到有效提升。那么,初中語文作業的布置需要秉承層次性原則,才能將學生的參與熱情不斷激發,使之主動探索并強化語文能力。
(二)開放性原則
在作業布置中,教師需要站在初中生角度,結合各階段教學目標進行作業內容的創新,同時對作業形式進行科學調整,秉承開放性原則將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做到極大程度激發。學生能夠在開放式作業中運用自身喜愛的方式來完成,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如何完成作業,不僅通過開放作業將學生創造力做到有效釋放,也使之形成創新意識。例如,教師在分層作業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寫作內容進行豐富,調動其生活經驗和腦中知識結構,選擇科學的寫作手法,融入自身真實情況,讓習作極具內涵,從而在作業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有效提升,也形成終身的自學意識,能夠健康成長。
二、初中語文作業布置的創新策略
(一)布置新穎作業,滿足學生需求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通過多角度來完成作業的布置并保證其可行性與科學性,從而滿足初中生成長需要,使之獲得聽、說、讀、寫這四大能力的全面性提升。那么,作業的布置需要具有一定代表性,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思維空間的逐漸拓展,做到觸類旁通,減少盲目性,從而讓作業發揮出最大作用[2]。在初中語文作業的布置中,教師需要保證選題質量,掌握好作業整體難度,不僅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真實需求,也能夠對創新能力進行有效釋放,使之在作業中獲得新收獲,從而形成探究意識并伴隨其終身。例如,在《回憶我的母親》的作業設計中,教師秉承開放性原則設定“感動母親”的主題,鼓勵學生出謀劃策,使之以“三部曲”的方式完成作業:第一步,制作感謝感卡,表達對母親的愛;第二步,親手為母親洗頭或梳頭;第三步,唱贊美之歌給母親。教師要求學生完成開放性作業后,請母親將其心中真實想法寫在感謝卡背面或紙條上,鼓勵學生將課堂學習與家庭生活進行有效結合。學生不僅能夠在卡片制定中運用質樸的語言來表達謝意與敬意,也能夠與作者形成共鳴,對文本表達方式進行科學掌握,同時選擇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手法完成相應習作。在新穎與開放的作業中,教師還注重層次性設計,讓不同能力的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特點來完成生活化作業,對其語文能力做到有效提升。
(二)謹遵布置原則,布置實踐作業
語文知識的學習與后續運用環節呈現出一定的實踐性,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結合科學原則,對作業進行針對性創新,將語文教學所具有的魅力做到展現,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科學培養,將語文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3]。為此,教師可以選擇演講、討論、表演等各種不同方式來布置作業,給學生帶來新穎體驗的同時,激發出其探究熱情,從而通過實踐對語文知識進行不斷運用,使之獲得全方位成長。例如,在學習完《中國石拱橋》之后,教師結合初中生能力不同的特點來設計具有層次性、創新性與實踐性的作業。首先,設計基礎部分,讓學生對說明文的語言特點進行掌握,幫助能力不強的學生夯實基礎。教師選用給加點字注音、解釋加點字等方式讓學生能夠通過作業揣摩說明文表達的準確性。其次,通過句子語序調整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完成,從而將其整體感知能力做到不斷提升,讓能力較強學生可以在作業中感受到有趣性,而不再是單一的抄與背誦。再次,鼓勵學生給課文標題添加一個合適定語,使之在開放性作業中對思維進行有效拓展,滿足能力較強學生的真實需求。最后,教師布置實踐性作業,通過課外閱讀方式去運用所學知識,使之通過速讀與細讀技巧對課外閱讀內容進行全面感知,同時與《中國石拱橋》做對比,掌握用詞準確性,也明白文中一些短語是不能隨意刪除的,從而掌握舉例說明技巧,彰顯出創新作業的應有價值。
(三)挖掘作業資源,創新作業內容
在新時期下,初中語文教師意識到傳統作業的單一性極有可能給初中生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從而對作業資源進行全面挖掘,通過創新方式讓學生帶著主動性完成知識探索,為其語文能力的提升帶來有力推動[4]。具體而言,一是挖掘語文課堂與多學科之間的潛在聯系,實現作業資源有效挖掘,給學生帶來新穎體驗,感受生活中獨有樂趣,同時意識到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未來生活而服務。二是基于各學科不斷滲透的前提,對作業內容進行有效創新,將學科整體協同性不斷發揮。例如,在學習完《蘇州園林》之后,教師通過問題留下具有探究性與開放性的作業,引導學生在多途徑下完成作業,感受語文與多學科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首先,教師提出:“我們雖然了解了蘇州園林的美,但我們中國還有很多世界文化遺產,大家查一查資料,然后下節課進行分享。”在簡單的口頭作業中,學生對作業內容進行明確,同時也能夠結合自身信息能力與喜好完成相關信息收集。其次,學生帶著熱情通過多途徑對收集信息進行科學篩選,不僅觀看相關小視頻,也去圖書館查閱資料,而且還登錄微博,一方面保證信息真實性,另一方面也從歷史與地理等知識中了解兵馬俑、江南水鄉城鎮和神農架等內容,強化初中生信息能力,也對其視野進行科學拓展。最后,學生將資料制用成圖文或小視頻,便于在課堂中分享,使之在語文作業中獲得更多收獲,感受語文的博大精深。
(四)減少無效作業,提高作業質量
在新課程標準的大力推行下,教師從減負角度考慮,對作業內容進行精選,從而有效減少無效作業,讓作業有梯度、有特點、有趣味,滿足初中生的真實需求,使之在作業中理清思路,憑借自身歸納能力完成作業,將腦中知識進行科學重構,將其思維靈敏度做到不斷提高,凸顯出創新作業所具有的有效性。例如,在完成《藤野先生》的學習后,教師對作業內容進行創新,學生不會為完成作業而抱著語文書,也不會翻查課堂筆記而浪費時間,走入被動抄寫局面。教師以“師恩浩蕩”為主題,留下開放式作業,引導學生尋找尊敬老師的名言,也可以收集懷念老師的警句等內容,使之基于對課文的理解來完成。學生的思維將得到有效拓展,找到與課文內容相結合的知識鏈接,從而對知識進行科學積累,將作業質量做到極大程度提高。與此同時,教師通過操作性、游戲性和口頭表達等不同方式來布置作業,鼓勵學生在作業互批互改方式下完成作業檢查,強化初中生的整合與歸類能力,將學習效率不斷提高。
三、結束語
作業設計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環節,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途徑,更是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創新性的作業引導學生將所學各類知識巧妙轉換為自身能力,從而獲得語文能力的不斷提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結合初中生成長特點、教學目標設計與學生需求相契合的作業,通過創新方式對學生思維進行啟迪,使之能夠從多角度看待所學知識,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價值,從而樂于探索,能夠認真和主動地完成作業,將學習效率做到極大程度提高,保證各階段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桂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與優化策略探析[J].文理導航(上旬),2021(9):20-21.
[2]李燕.關于初中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J].學周刊,2021(17):57-58.
[3]于佳.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4]陳燕.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與布置[J].上海教育,2020(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