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關于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電視新作品不斷涌現。比如當下熱映的《長津湖》和之前上映的電視連續劇《跨過鴨綠江》就是眾多作品中的代表。一時間,戰斗英雄們的光輝形象,再度出現在中國人民面前。現在,讓我們把時光拉回到那段戰火歲月,去品讀一段震撼心靈的戰場記憶。
那是1950年10月,為打擊侵略者,保衛祖國安全,無數中華英雄兒女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我軍某部炮兵連第五班班長孔慶三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他所在的炮兵連因使用的都是92式步兵炮,因此又被大家稱呼為“九二炮連”。而孔慶三本人更是一名作戰經驗豐富的能手,曾經先后參加過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并在1949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為盡快趕赴前線、打擊敵人,孔慶三和他的戰友們開始了長達七天的連續急行軍。很多人認為急行軍就是走路或乘軍車進行戰略機動,實際不是這樣。一方面,我軍當時機械化程度不夠,大規模軍事動作仍舊依靠徒步行軍;另一方面,像炮兵這樣的兵種在行軍時就更具有挑戰性了,他們要攜帶步兵炮等重型裝備,單是大炮的某些零件,就重達一百幾十斤。
到了第八天,部隊終于到達預定駐扎地點,這里距離前線僅僅二十多里,以至于敵人的榴彈炮聲都可以清晰聽見。部隊剛一扎營休息,上級首長就召開了班以上干部會議。在會議上,首長表示,要派遣孔慶三所在的炮兵班前去支援主攻部隊。孔慶三當即接受任務,首長問他:“擔任此次任務,你們有沒有什么條件啊?”孔班長回答到:“報告首長,我們之前都寫下了決心書,上級指哪里我們就打哪里,堅決完成任務,即便負傷也不下火線。這就是我們的條件,總之一句話,我們一定完成任務。”
很快,當晚六點,孔慶三便帶領著炮班的戰士們和主攻部隊一起奔赴于谷里前線。在去往前線的路上要翻越一座小山,冬季的朝鮮不僅寒冷,且小山積雪很厚,徒步翻越本就困難,炮兵戰士們需要攜帶被拆分的大炮零件,可謂是難上加難。下山時,為加快速度跟上主攻部隊,炮兵班的戰士們紛紛用身體包住需要攜帶的大炮零件,蜷縮身體,保護好零件,然后翻滾下山。
就在這時,前方響起了一陣激烈的槍炮聲。原來,我方的主攻打響了,孔慶三動員炮班的戰士們:“快,打響了,打響了,大家趕快跟上,去支援主力部隊!”隨著槍聲越來越近,他們發現周圍的景色也在發生變化,從最初的荒山野嶺,到逐漸出現些許房屋,地上敵人丟棄的武器、鋼盔也越來越多,這意味著離前線越來越近了。
炮兵戰士們終于到達了前線。此時,我軍主力已經取得較大進展,但主攻部隊被壓制在前方不遠處一條小山嶺之下,這條山嶺正好在前進路上,兩側各有一個缺口,對面敵人的扇形火力正好覆蓋這兩個缺口。我軍戰士集中在山嶺下焦急萬分,因為這是敵人的阻擊部隊,我軍被堵截于此時間越長,戰機就可能失去。孔班長立即命令戰士們沖到山嶺下與主力部隊會合。連長表示,希望炮兵班能夠利用炮擊,打掉敵人火力點,為主攻部隊打開追擊敵人的通路。孔慶三一看,敵人的火力點是在平地上的房屋中,之前主攻部隊幾次派遣戰士,上前冒死爆破都沒能成功,只有進行炮火平射才行,可是在這山嶺下沒法對敵人平射。
于是,孔慶三帶領著炮班的戰士們冒著敵人火力,帶著組裝好的大炮爬上山坡。敵人的子彈在戰士們的耳邊不停飛過,但戰士們毫不畏懼,立即尋找適宜地點架設大炮。山嶺崎嶇不平無法安穩放置大炮,眼見敵人逞兇,大家焦急萬分。這時,孔慶三班長喊道:“立即挖掘坑地!”但是土石堅硬,難以挖掘。山下主力戰士們喊道:“快呀,快呀,敵人要跑了。”就在這時,孔班長看到左側地面有一處小突起,于是他猛烈敲擊。只見這塊凸起突然崩開,原來是一塊石頭,隨著石頭被撬起,留下了一個小坑,孔慶三立即讓戰士們把大炮的一側支架放入其中固定好,但大炮的另一側支架還無處固定。情急之時,孔慶三用自己的身體做了炮架,用力架起了大炮。炮手李勝永喊道:“班長不行,這大炮一響,巨大的沖擊力人體承受不了的。”孔慶三高喊道:“不用管我,勝永快打炮,快打炮!”李勝永一邊喊著“班長、班長”,一邊開炮。隨著炮聲巨響,敵人的火力點被清除了,我軍主攻部隊的致勝之路被打開了,但孔慶三同志卻被大炮的后坐力推出數米,腹部被彈片擊中不幸壯烈犧牲,同班戰友弋會東后腿部受傷。
1952年9月,孔慶三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稱號,追記特等功,他的名字被鐫刻在位于朝鮮長津湖志愿軍烈士紀念塔上,成為了如今電影《長津湖》所展現的眾多英雄之一。盡管電影中沒有出現孔慶三的形象,但七十多年前他就在那里,就在他的戰斗崗位上,在那片中國人民志愿軍用生命去浴血奮戰的長津湖畔。英烈已去、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