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的哈爾濱剛剛入夏,太陽島、松花江和中央大街一派綠意盎然。穿城而過的松花江水靜靜流淌,江風溫柔,江岸上游人如織,有人在寫生,也有阿姨在跳廣場舞。我想在蕭紅的故鄉尋找蕭紅的足跡。
蕭紅故居所在地呼蘭縣位于哈爾濱市北郊,距市中心約30公里。呼蘭縣因呼蘭河(黑龍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得名,2004年撤縣建區。呼蘭一說是女真語“忽剌溫”的音轉,一說是滿語“煙囪”之意。蕭紅故居青磚青瓦,土木結構,是典型的帶有滿族風格的北方民居,南門前有高2米的蕭紅全身塑像。故居正房后是一個近2000平方米的后園,蕭紅在《呼蘭河傳》中稱其為“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后花園”。
1911年6月,一個女孩降生在這座大院里,家里人按族譜為其取名張秀環。幾年后,由于姨媽姜玉環嫌秀環的“環”字與自己重名,外祖父翻了一天《康熙字典》,替外孫女改名為張乃瑩,“乃”是族譜上“秀”字的下半邊,“瑩”字里也包括王字旁。如此改名,既避免了與姨媽重名,又與張家族譜相吻合。
23年后,1934年6月,張乃瑩隨蕭軍、舒群等進步作家離開哈爾濱一路南下,此后再未回過故鄉,直到1942年初在香港病逝。但她又時刻與故鄉保持著親密的聯系,她的絕大多數作品都與故鄉有關。當然,這些作品封面上印著她的新筆名——蕭紅。蕭紅的一生歷經漂泊、動蕩與苦難,從家鄉小城呼蘭到哈爾濱,再從上海到香港,坎坷又傳奇。
1927年夏,蕭紅進入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今蕭紅中學地址,哈爾濱市南崗區郵政街135號),在這里讀了三年書。這所創建于1924年的學校是哈爾濱的第一所女子中學。東特女中的圖書館,由美術教師高仰山(高昆)兼管,他不僅借給蕭紅許多書,給蕭紅講文藝知識,還教蕭紅繪畫。在高老師的指導下,蕭紅的繪畫、篆刻、書法進步很快,假日時還到松花江畔去寫生,她曾夢想將來當一名畫家。這些都為她后來給自己出版的小說《生死場》《馬伯樂》設計封面打下了基礎。蕭紅喜歡文學,并寫得一手好文章。在學校的黑板報上,時常有署名張乃瑩的散文等。在畢業時,蕭紅又以“悄吟”的筆名寫了散文詩,發表在女中的校刊上。
從蕭紅故居到蕭紅中學又是一小時車程,導航上標出的幾條備選路線都有點擁堵。望著車窗外緩慢行進的車流,我又開始想,90多年前,年輕的蕭紅每次坐馬車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走的又是哪條路?
蕭紅在初二時由家里包辦許配給一個封建官吏的兒子汪恩甲。1930年秋,初中畢業后的蕭紅反對家庭給她完婚,與表哥陸哲舜一起去北京,入北京女師大附屬中學讀書。因受雙方家庭的壓力,于1931年1月寒假時返回呼蘭。同年2月,蕭紅第二次去北京,但她的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京,蕭紅只好返回呼蘭。身無分文又無處安身的蕭紅不得不與汪恩甲到道外區16道街東興順旅館租住。
不久,蕭紅發現自己懷孕了,未婚夫也不知所終,蕭紅只好繼續住在旅館里。1932年五六月份,蕭紅給《國際協報》副刊寄去了求救信,由此結識蕭軍、裴馨園等人。當年8月,松花江哈爾濱段漲大水,道外一帶被淹,蕭紅坐救難船逃出旅館,蕭軍帶她暫住裴馨園的家(道里中國四道街)。同年8月下旬,蕭紅在醫院生下一個女孩,因無錢養育,只好將孩子送人收養。
蕭紅重新開始了文學創作。1933年10月,蕭紅以“悄吟”署名、蕭軍以“三郎”署名自費出版了二人的合集《跋涉》。兩個月后,《跋涉》遭到日偽特務機關的查禁。1934年,為避開日偽的迫害,在中共黨員羅烽、金劍嘯等人的幫助下,二蕭于6月12日逃離哈爾濱赴青島投奔舒群夫婦。至此,蕭紅結束了在哈爾濱近七年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次離開,她一生中再未踏上故鄉的土地。
110年后,又一個6月來了,蕭紅故居后花園的花都開了,花園里的黃瓜愿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蕭紅中學的女學生會結伴到中央大街的網紅店門前排隊,學美術的學生也會到松花江岸寫生;松花江水依舊靜靜流淌,只是不見那個來自呼蘭河畔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