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還沒到的時候,總是很向往溫暖的地方。
對于東北人來說,北緯18°的三亞,絕對是每年“貓冬度假”的大熱門。受此影響,十月下旬開始飛三亞的機票價格會不同程度地上漲,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影響大家去擁抱沙灘與陽光的熱情——裹著羽絨服,里面套著半袖,為了讓行李輕便一點,進了航站樓后有的旅客就會把外面的羽絨服交給送站的親屬帶回去,然后看見不遠處同樣操作的人相視一笑,彼此心里都想著:看,他八成也要去海南。
海南的冬天總是格外和煦的,三亞猶甚,出機場的瞬間說是“熱浪糊臉”一點都不夸張,但也正是這樣的天氣,所以格外適合人們去海邊玩,無論是網紅大熱的蜈支洲島,還是相對來說比較小眾的西島或大小洞天,海水都是碧藍清澈的,溫度適宜,也適合去踩踩水或者洗個海澡,茂盛的草海桐肥厚的葉子上仿佛被涂了油光,懶洋洋地在沙灘上癱成一片又一片,而被水洗刷過的沙灘上到處可見細小的沙洞,很小很小的小螃蟹在里面爬進爬出,形狀各異的小貝殼被海浪沖上岸,隨便趕海挖挖沙子,偶爾也能有許多奇妙的收獲。
而如果去南山,可以把南山寺與天涯海角安排在一天里,上午去南山寺禮拜,下午去天涯海角打卡,只是比起不可不看的“天涯石”,我更喜歡另一邊的景致……因為我無論多么努力地學,至今仍然不分東西南北,所以只好說左右,進了景區之后右手邊一直往里走,有不少好看的小景點,相對于景區的左邊,右邊的人不算太多,有不少情侶都在拍婚紗照,是個出片的好地方。
亞龍灣森林公園與呀諾達適合吸氧洗肺,但兩者之間如同各大海灣一樣,體驗感上會有重疊的地方,如果時間有限的話,二選一即可,不過我因為懶,即便時間充足,這么多年也始終沒有去過呀諾達,森林公園倒是去了兩次,旅游趕場式的暴走,熱到懷疑人生,以至于我現在回想起來,除了熱,居然沒有什么更深刻的印象留下來了……
如同很多人一樣,我也覺得比起玩兒,三亞更適合待著,就“貓冬”的那種,有大把的時間慢吞吞地熟悉同一個地方,至于去哪里吃什么、怎么玩,一切隨緣,累了就歇,待夠了就走,用不著費心去做什么攻略,也不必糾結于去哪里不去哪里的取舍,因為“在這里”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很舒服的事了。
雖然三亞白天的炎熱讓人一言難盡,但三亞的夜晚卻格外舒服,清爽的海風吹散了一天的燥熱,這是市區的海邊一天之中最熱鬧的時候。孩子們在海邊堆沙玩水,年輕人也習慣坐在海邊吹風發呆放空自己,上了年紀的老人們沿著長長的椰林悠閑地散步,廣場舞的音樂響起來,三亞灣海月廣場附近幾乎變成了各地廣場舞大薈萃的展臺,我曾在那邊見過新疆的歌舞,東北的秧歌,不同風格的舞蹈和健身操,沿著椰夢長廊一路走到尾,居然可以不重樣。
每次到三亞,如果是跟家人一起,我總是喜歡住在海月廣場附近的,那邊生活設施齊全,離海邊很近,菜場飯店一應俱全,交通也方便,適合老人常住,訂上一個帶露臺的海景房,早上看日出天邊朝霞滿天,傍晚看日落海上金光粼粼,到了天黑的時候,拉門一關,我爸媽在屋里一個看新聞一個刷劇,我自己支個攤子在露臺上邊吃零食邊吹著海風寫稿子,大家各自找樂互不打擾,仔細想想我這些年碼字的經歷,那是我覺得最舒服的“工作時間”。
自由撰稿人,背著電腦哪里都能寫,所以哪里都丟不下,說自由也自由,說煩也煩得很,比如今年春天頻繁跟家人出去逛,白天暴走晚上趕稿折騰得我焦頭爛額,但在三亞的時候,這種煩惱是沒有的,生活的節奏慢到不可思議,想逛就隨便出去走走,不想出門就整天躲在酒店或者民宿吃外賣,下午日頭最毒的時候把窗簾一拉,吹著空調睡午覺,等太陽慢慢西沉,打算活動活動了,就去附近的第三市場買菜買飯買水果。
因為總在同一家攤位買水果,跟攤主阿姨已經很熟了,也許做生意的人記性都更好些,隔了一年再去,沒想到她依然認得我,一邊給我挑著椰子和芒果,一邊跟我抱怨說那一年的生意不好做,現在回想,那應該是在2018年的11月底,經她一說我才注意,抬頭去看,這才反應過來,整個水果檔口來買東西的不過寥寥幾人,不知道為什么,本來已經進入了三亞的旅游旺季,但那會兒人的確比往年少了很多。
阿姨是三亞本地人,很健談,人也實在,只是普通話說不太好,偏巧我的方言聽力一直不太行,我們聊天時,她偶爾一句話要重復幾遍我才聽得明白,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愉快交流,到后來,我不少挑水果的經驗都是從她那里學到的。
2019年的冬天,因為輾轉在其他地方,所以沒能再去三亞見到她。到了去年,我跟朋友住在了海棠灣,準備足不出戶地達成“酒店七天樂”的成就,臨走的時候,原本想繞到市場那邊去看看她,順便再買水果,可惜臨時被其他事情耽擱了。今年過年,她群發拜年消息,我回她過年的吉祥話,忍不住問她還記不記得我,她就發回來了一個咧著嘴露著牙笑的小黃臉表情,問我什么時候再去三亞。我想,今年冬天,只要條件允許,大概還是會去的吧……畢竟,沒來暖氣的日子,真的很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