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享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美譽,整部清前史和半部民國卷在這里上演,沈陽故宮和張氏帥府則分別承載、見證了這兩段滄桑的歷史。東三省總督府位于沈陽故宮和張氏帥府之間,是清末民初東北最高軍政機關所在地,無論是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還是其存在的歷史時間,都能串聯起清末民初沈陽的一段動蕩歲月。已有114年歷史的東三省總督府博物館近日開館,用建筑與歷史向觀眾講述它的前世今生。
從盛京將軍到東三省總督
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盛京(沈陽)成為陪都,以駐防將軍代替內地的行省制度。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設立奉天府,相當于省級行政建置。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廷定名“鎮守盛京等處將軍”,簡稱盛京將軍,為統管八旗軍民事務的最高軍政長官。盛京將軍衙門內置戶、禮、兵、刑、工等五司。此外,設置于陪都的盛京內務府衙門和盛京陵寢總管事務衙門也由盛京將軍兼領。光緒年間,盛京將軍的職權經加銜后進一步擴大。至1905年,盛京將軍衙門所轄事務集軍政、旗民、五部于一體,行政權力達到鼎盛時期。最后一任“盛京將軍”是趙爾巽。
另一方面,1840年鴉片戰爭后,東北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原有的“盛京將軍”官制已經不適應局勢的變化發展。清政府迫于內政和外交的嚴峻形勢,在“龍興之地”實行省制和官制改革。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在東北建立奉天、吉林和黑龍江行省,裁撤盛京將軍,設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事務,盛京將軍衙門職權移交東三省總督府。由此,適用于新的官制和統一管理三省要務的東北最高軍政機構——東三省總督府在奉天應運興建。徐世昌為第一任東三省總督。由此,沈陽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中心城市。
辛亥革命后,東三省總督府被裁撤,府邸名稱屢經更改,但行政公署大樓及其附屬建筑群仍作為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多位政要人物在此就任辦公。1931年以后,原建筑群的其他部分逐漸損毀,但其主樓有幸保留至今。歷經百年風云的東三省總督府,在中國近代最為動蕩的歲月里,見證并承載了盛京沈陽乃至全東北地區近代化進程的歷史流變,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史價值。
東三省總督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不到5年時間(1907~1912),共有三任總督。第一任總督便是袁世凱的高參、有“文治總統”之稱的徐世昌。
1907年5月,徐世昌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出任東三省第一任總督。徐世昌實施的官制改革和新政,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整頓和治理,推動了東北地區乃至全國近代化進程的發展。面對日本的侵略,徐世昌針鋒相對,寸土不讓;面對虎視眈眈的沙俄,徐世昌也做到了“已無余憾,為之欣慰”。1908年,徐世昌調令張作霖到遼寧西北部的通遼、洮南一帶剿除被沙俄收買的蒙古叛匪。在徐世昌的扶持下,張作霖的兵力得到擴張,其部隊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東北一支勁旅。袁世凱死后,徐世昌當過中華民國的大總統。1939年,徐世昌病逝于天津,享年85歲。
1909年,錫良接任東三省總督之職,錫良是蒙古族人,當過云貴總督、四川總督和東三省總督,還當過很多省的巡撫。1910年冬,中俄邊境暴發肺鼠疫,很快蔓延至東三省。總督錫良自主部署成立奉天防疫局,帶領東北人民成功抗擊肺鼠疫。清政府任命伍連德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到哈爾濱進行調查、防治,成功撲滅了這場東北鼠疫。為防止飛沫傳播,伍連德發明了中國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把一塊外科紗布折疊起來,中間襯上一塊藥棉,然后把兩端剪開做綁帶。這種口罩方便實用、成本低廉,佩戴后大大降低了肺鼠疫的傳播幾率,取得了顯著的隔離效果。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伍氏口罩”受到各國醫學專家的肯定。任會議主席的伍連德他與各國專家共同完成了長達500頁的《1911年國際鼠疫研究會會議報告書》,這個報告書成為后世國際流行病學上的一部經典之作。
1911年,趙爾巽調任東三省總督。到任后,趙爾巽整頓地方財政,振興經濟發展,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東北社會風貌的改革計劃。辛亥革命爆發后,趙爾巽組織成立“東三省保安會”并任會長。1912年,東三省總督改稱奉天都督,趙爾巽因病請辭。中華民國成立后,趙爾巽被解除職務。晚年的趙爾巽花費十余年精力主編《清史稿》。
從1907年晚清政府建立東三省總督府,到民國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以前,公署府邸始終作為東北最高軍政機關的所在地,還有張錫鑾、段芝貴、張作霖學良父子等人在此就任辦公、主政東北。
總督:年薪百萬的部級官員
總督,是中國明清時期最高級的地方軍政長官,負責管轄一省或數省地區的軍民要務。總督制度起源于明代正統年間,清代沿襲明朝的官職體制并進一步發展。清朝依據疆域將全國劃分為九個部分,每個地域分別設一個總督予以管轄,九大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閩浙總督、陜甘總督、東三省總督。從官階上來說,清朝的總督是正二品(可通過兼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此外,明清也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專管某項政務的總督官職。
總督多為朝廷信任和倚重的封疆大吏,在國家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清代重多位高權重的總督中,出現過諸多影響力巨大的風云人物。年羹堯曾任四川總督、陜甘總督;林則徐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曾國藩曾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后任直隸總督;左宗堂曾任閩浙總督、陜甘總督、兩江總督;李鴻章曾任湖廣總督、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袁世凱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據東三省總督府展廳中《清代地方文官俸祿簡表》顯示:總督(從一品)每年正俸180兩(約3萬元),養廉銀15000—30000兩,核算成今日收入約260萬~525萬。養廉銀為清朝特有的官員俸祿制度,創建自雍正元年(1723年),意圖用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的廉潔習性,避免貪污事情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養廉銀出自地方火耗(耗羨,又名火耗,是明清時期正規稅糧或稅金之外的一種附加稅,原指零碎白銀镕鑄成銀錠或元寶過程中的損耗)或稅賦,因此視各地富庶與否,數額均有不同。一般來說,養廉銀通常為薪水的10倍到100倍。
這一數據根據以下計算方式折算清代各級年俸與現今收入數額的對比: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一兩白銀當時可購買一石大米(約等于100市斤),按現今糧食價格大約每市斤1.5元~2元計算,得出以下平均值: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約價值現今人民幣150~220元。一兩白銀約合人民幣175元左右。
中西合璧的百年官邸
東三省總督府曾是東三省最高行政機關,代表了清末民國初期東北地區建筑的最高水平。東三省總督府建筑群始建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竣工于宣統元年(1909年),工程前后共分兩期,由總督行轅、奉天行省公署、中軍處、金銀庫等部分構成,是當時沈陽城內除故宮之外的最大建筑群落。總督行轅,也稱督府,由原盛京將軍行署老宅和新建欽差住洋式平房等建筑組成;奉天行省公署,位于故宮前東南側,由公署大樓、東西廂樓,東、西、北群房等組成,是1907年新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金銀庫又稱戶部銀庫,建于清入關前,在1907年進行了重新修繕。中軍處,后稱衛隊,建于1908年總督府二期工程。
東三省總督府建筑群由第一任總督徐世昌負責修建,同時聘請了有英國留學背景的設計師進行規劃設計,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它的出現填補了沈陽城市建筑史上由古代向近代風格過渡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意義。從清代官員到歷任總督再到奉系軍閥都曾在這里辦公。
東三省總督府占地面積約26500平方米,原有多座建筑,氣勢恢宏,其東西兩側建有高大的青磚圍墻,正門上有高大的門楣,下面為大半圓形的月亮門,門楣上的雕刻形如云朵,與下面的月亮門構成彩云拱月的景致。現僅存奉天行省公署大樓一座。
奉天行省公署大樓建筑面積為2672平方米,為兩層建筑,樓體外部文飾豪華,造型極具特色,內部為青磚墻體,附以雕飾旋臉門窗,為典型的歐式建筑。樓內部為人字架木結構,雕飾精良。做工精美的回廊和木質樓梯刻有漂亮的花紋,具有典型的中西融合之美。建筑內部為中間大廳,四周布設房間。一樓大廳內是跨度7.5米長的大梁,由直徑至少1.2米的原木修整而成。據說,東三省總督府公署大樓是全國跨度最大的古代木制建筑。主樓前曾經有800余平方米的院落,樓后有寬敞的后花園。但現在,主樓前后的建筑已不復存在,只有主樓正面兩側的耳房還在。
一樓展廳中展示了公署大樓建筑上的佛頂珠(月亮門的中間銜接處有圖案的倒梯形石雕就是佛頂珠)。佛頂珠,又名拱心石或拱頂石,是砌筑在拱門或拱道最頂商用于契合、穩固整體建筑的石塊。東三省總督府公署大樓共有佛頂珠73塊,包含十余種不同樣式的圖案,除加固功能外,風格迥異的裝飾紋案內容也是一大特色。一塊佛頂珠的圖案是:一個雕花的瓶子中插著梅花,旁邊的盤子盛滿柿子與佛手。梅花與眉字諧音,寓意喜上眉梢之意,佛手與福壽諧音,有招財手之意,寓意福壽綿長、招財進寶。另一塊佛頂珠的圖案是:瓶身為八卦圖的拱瓶里插著菊花,旁邊的盤子里盛放著桃子。八卦圖在道教中有占吉兇、知萬象之意,寓意辟邪消災、包羅萬象。
展廳中還專門介紹了洋灰花磚。洋灰花磚,又稱蠟畫法水泥磚,是一種采用18世紀歐洲純手工制法的水泥花磚。這種磚持久耐用、顏色豐富、色厚潤澤,經過時間的洗禮越發光澤細膩。洋灰花磚自19世紀陸續傳入中國,許多建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老建筑上都有它的身影,東三省總督府一期工程(1907年)的公署大樓,就選用洋灰花磚鋪設地面。張氏帥府的大青樓(青磚建筑)是西式建筑,我曾在大青樓的走廊里見過成片的超過一米高的墻磚,其花紋要比總督府的洋灰花磚更細膩精致些。大青樓的建造時間約為1918~1922年,約比總督府公署大樓晚十余年,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建筑、裝飾上的發展與變遷。
東三省總督府公署大樓為磚木結構建筑,冬季主要采用壁爐取暖。在室內靠墻砌成的磚爐里燒火生熱,產生的暖氣沿墻體內部上通至樓頂煙囪,從而達到給整棟建筑物供熱保溫的作用,反映出當時中西合璧式建筑取暖的一大特色。
從奉天行省公署大樓二樓西側的窗戶向外望去,可以看到沈陽故宮建筑群,再遠處則是林立的高樓。二樓的展廳中,正在展出中國文房四寶文化特展。在百年歷史的老建筑中欣賞千年文化傳承,別有一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