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夜鶯》;藝術原理
[中圖分類號]J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11-0125-03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在音樂創作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卓越的貢獻,與此同時還創作出了許多杰出的音樂作品,是一名在音樂藝術史上具有突出、卓越貢獻的藝術家,被后人稱之為“鋼琴之王”,是浪漫主義時期,歐洲音樂史上最為重要的浪漫派音樂家之一。
在浪漫主義時期,李斯特極其有幸遇上了一波藝術歌曲的高潮,讓鋼琴"“唱歌”的這個機遇,李斯特當然不會使自己錯過。很多精彩的、曲調娓娓動聽的鋼琴曲是李斯特在藝術歌曲的改編下變為了更優秀的作品。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更偏向于吸收外界精華的內容然后再次創作,與鋼琴技巧結合,將各個時期的優秀作品繼續傳承下去。本文中所提到的《夜鶯》是在根據俄羅斯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的藝術歌曲《夜鶯》所改編的,這是一首花腔女高音,歌曲表達釋義的是歌詞,歌詞是最為直觀的表達釋義的形式,但是鋼琴作品卻沒有辦法使用同樣表達方式來表達歌曲的釋義,鋼琴作品需要使用多種技巧,用藝術語言來塑造夜鶯的藝術形象。鋼琴與其他樂器相比,擁有純凈的聲音,富有極強的感召力和穿透力,能夠營造出生動的音樂氛圍,使聆聽者有濃烈的代入感。通過李斯特的改編,使一首聲樂作品在鋼琴上再次散發出新的生命力。
《夜鶯》這首改編的作品的是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他在保持歌曲《夜鶯》原有調性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改編了《夜鶯》,無可非議的是,改編之后使音樂愈發的富有節奏感、交響化,既有靈動的旋律,也有華麗的和聲,既氣勢恢宏,也生動活潑、娓娓動聽。
1豐富的節奏形式
李斯特通常會保留原作品本有的、特有的內在,使原曲的精髓盡可能獲得更多更好地流傳,同時他又使用自己的音樂語言,使其不僅保留了原來作品的精華,并且使其得到重獲新生般的發展。李斯特在創編《夜鶯》時,對節拍、節奏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創新性的變動,在原作品的基礎上加入了大批新的節奏型,如三連音、切分音、小附點、大附點等節奏型,將原作品略微死板、單調的節奏,改編多樣化,使音樂作品更加動人、富有情致。
2交響化的鋼琴織體
李斯特的音樂既像管弦樂曲一樣富有豐富的內在思想,又如鋼琴小品一樣簡潔明了,通常采用單樂章結構,《夜鶯》同樣采用并列單三部曲式結構,李斯特一直認為,鋼琴是樂器之王,能夠模擬出管弦樂團的音響效果,任何樂器的聲音都可以通過鋼琴模仿表現出來,在鋼琴這個樂器上,通過使用88個鍵盤、不同的觸鍵方法,能夠模仿出交響化的音響,豐富的和聲與織體,使鋼琴改編曲呈現出樂隊的伴奏效果(譜例1)。
譜例1:
李斯特極為擅長使用這一技巧,所以在《夜鶯》中,他運用了大量的,不同的音區,或加入不一樣的,非常規性節奏,要求演奏者使用不同音區的音色來襯托《夜鶯》。李斯特的鋼琴音樂具備得天獨厚的交響化的意識,種種音響效果在鋼琴中呈現,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色彩性。[HJ1.6mm]
3精彩的炫技技巧
李斯特在對歌曲《夜鶯》進行創編時,既要考慮歌曲《夜鶯》作品本身,又要酌量創編后是不是能夠充實的來展現出自身風格與難度,這就涌現出了超前的鋼琴技藝——炫技技巧。大量的部分會運用到鋼琴的88個鍵盤,要求演奏者快速并且具有顆粒感的音樂來進行彈奏。華彩樂句節奏利落,音色干凈,一般都在段與段的銜接處,用來轉換調性,改變速度,情緒等,需要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夜鶯》在原藝術歌曲的基礎上融入大量的華彩樂句,幾乎每一樂段之后都有華彩樂句作為銜接,而正是因為有華彩樂句的使用,才使得《夜鶯》這首作品從音區上擴展到了八個八度,而正是由于音區的擴充,使《夜鶯》這首作品具備了管弦樂的輝煌、絢爛的蓬勃大氣之感(譜例2)。
譜例2:
藝術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而藝術生產則是一種特別的精神生產,藝術作品中具有奇特的審美價值。藝術之所以是具體生動,也正是因為藝術家通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狀態,藝術家的思想感情正是通過作品來體現。音樂具有抒發情感,烘托氣氛的作用。
由于《夜鶯》是由李斯特根據歌曲改編而來的,但是在歌曲當中,可以通過歌詞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表達與詮釋,因此,聽眾可以通過歌詞了解到歌曲所想表達的內涵,但是如果使用鋼琴進行演奏,則不存在這種情況。基于此種情況,李斯特通過一種形象化的創作手段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充分利用了鋼琴的技巧,將《夜鶯》的音色變得更加的優美,因此,可以被有效地使用在劇場當中。[1]
李斯特在塑造夜鶯這個音樂形象中充分吸收了歌曲《夜鶯》的調式,使用#c小調,并且運用自己獨特的作曲風格使得夜鶯鳥兒這個形象更加的豐富,柔美動聽,卻又略帶哀怨、悲鳴的色彩,極大地加重了音樂的渲染力。
鋼琴曲《夜鶯》的引子部分使用慢板作為開篇,節奏較為自由,有許多自由延長,停頓的地方留給聽者空靈的遐想,也刻畫了晚霞灑滿了整個叢林的景象。前三句都運用了連續的、非常規節奏型表示了逐漸加快的速度,這點點滴滴的音節描畫了星星滿天的畫面,之后運用了規律的琶音就好像柔和的星光透過森林鋪滿了整個大地一樣(譜例3)。
譜例3:
從14小節開始,主旋律在高聲部完整的出現,并且運用保持音作加強,表現出夜鶯展開歌喉,歌唱著娓娓動聽的旋律,而中聲部和低聲部是其他的鳥兒一起鳴唱。最后一句一直重復相同的音和節奏,并逐漸加快速度,這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具有豐富想象力的特點。
中間部分速度相對較為輕快,運用三個聲部加厚了織體,中聲部演奏主旋律,描繪夜鶯唱著歡快優美,婉轉動聽的旋律。高聲部在小字二組的#g和a上交替,輪指的使用描繪出夜幕緩緩降臨,低聲部始終保持跳音(譜例4),描繪了夜鶯在森林間跳躍玩耍,表現出具有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展現了鳥兒自由自在的狀態,同時也表現出不止一只鳥兒在歌唱,將夜鶯這個藝術形象刻畫得生動形象。
譜例4:
從35小節開始(譜例5),樂曲進入了高潮,好像有更多的鳥兒、小動物加入一起歌唱,森林變得更加的熱鬧,所有動物都參與進這個熱鬧的夜晚盡情地歌唱。
譜例5:
尾聲部分使用柔板,運用高音突出了完整的主旋律(譜例6),使用保持音,展示了夜鶯鳥唱帶磁性的嗓音,以及婉轉優美的旋律。描繪了夜鶯在太陽升起前都回到了森林深處,恢復了寧靜。
譜例6:
《夜鶯》是并列式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包含了引子和尾聲,如下表:
整首曲子以引子,A,B,C和尾聲組合而成,以速度自由的慢板—柔板—活潑的快板—極其活潑的急板—柔板,每一個樂段之間都有一段華彩句子作為連接,干凈利落,一呵而就,使用不同的速度節奏,運用不用的音區的不同音色,來描述夜鶯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飛翔,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給人以輕松活躍的感受。
鋼琴作品中通常包含了作曲家的想法和感情,而作曲家往往把作品當成自己宣泄感情的媒介。李斯特認為音樂服務于情感,李斯特的這首《夜鶯》幾近保留了原版歌曲中的動機、樂節、主題以及其他的音樂素材,并且通過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和創新,結合大量的炫技性技術手段,注入了華彩性的樂句。加入自身的理解和感悟,使改編過后的《夜鶯》更富有戲劇性,呈現出浪漫主義色彩。李斯特是非常典型的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而李斯特所改編的《夜鶯》中也能明顯地看出具有浪漫時期音樂的特征:音樂富有想象力、戲劇性,抒發了作曲家個人情感,強調了個人特點等,李斯特在原作品的基礎上注入了自己鮮明的音樂風格,大大豐富了音樂的音響效果,真正的鋼琴改編曲在改編的過程中并不是重復、簡單的照搬,而是需要注入精華,在作品中投入自己對藝術與音樂風格的理解,使之變為自己的內容。通過李斯特的改編,《夜鶯》再次萌發出新的生命氣息。
19世紀末,雖然浪漫曲《夜鶯》遭遇很多藝術家的排擠,但是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對這首作品表示非常喜愛,對這首作品的感染力為之動容,雖然在當時的社會這首作品遭遇了無端的非議,但是真正的藝術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時至今日,《夜鶯》的旋律依然被我們所熟知,熏陶著后世的音樂人。
鋼琴家并不是獨立于社會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的鋼琴家都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的烙印,而作家本身的作品也肯定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李斯特充分地吸取了18世紀整個時期和浪漫主義初期的音樂精華,并聯合自身的風格,獨創出了新的演奏風格——炫技性風格,這類嶄新的、李斯特式的炫技性,確立了當時歐洲鋼琴演奏藝術的一個熱潮,而李斯特被譽為浪漫主義時期最富有激情的音樂家。浪漫主義時期的歐洲社會動亂不安也成就了李斯特藝術思想,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具有匈牙利民族的特色,反映出他對無拘無束的喜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具有非常強烈的愛國主義的熱忱,而夜鶯這首藝術品就像有其民族性。《夜鶯》這首作品是李斯特改編作品中較為精巧,短小的,但仍然能看到其炫技技巧的存在,但是他的作品并不是純技巧的展示,他是旋律與技巧并重,仍然富有詩意,這首作品中有氣勢恢宏的一面,也有婉轉輕盈的一面。
另一個藝術的基本特征就是審美性了。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的藝術作品都務必滿足如下兩個前提:第一,務必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物。第二,務必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只要具備這兩點,就可將藝術品和非藝術品區分開來。
《夜鶯》是李斯特改編的藝術作品,這是無可厚非的。那么它的審美性又是從哪里體現呢?從美學的角度看,自然美和藝術美是美學的兩種形態。在《夜鶯》中,映現了音樂家的思想意識,體現了他對自由和平的神往、對人民美好生活的憧憬,另外李斯特把現實生活中的美凝聚到藝術作品中去,這也體現了該曲的審美性。音樂作品中的“真”不是直接等于現實生活中的真,而是音樂家經過創造性的活動,將真實的生活加工提煉為音樂。在《夜鶯》中李斯特使用他純熟的作曲技法,使整曲有升沉、有高潮,藝術形象生動傳神,從而具備崇高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
總之,鋼琴改編曲《夜鶯》的締造啟迪了新的音樂路徑,作曲家將豐富的節奏形式、交響化的鋼琴織體、精彩的炫技技巧融入于作品中,使自己的音樂風格,音樂審美性、民族性貫穿于整個作品中,給觀眾帶來了打破傳統的、不一樣的音樂氛圍,為藝術的創作性新變化和鋼琴藝術性繁榮奠定了必然根基。李斯特音樂方面的改編才能在《夜鶯》中呈現出來,不僅體現了歌曲《夜鶯》的藝術本體,與此同時展現出了其自身高超的改編鋼琴作品的技藝,也顯示出了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鋼琴曲《夜鶯》不管是從創作特征、演奏技巧,還是從藝術原理方面,都有很多地方值得學者們進行研究和剖析,依然需要我們從不同視角進行不同層面的挖掘分析和解讀。《夜鶯》巧妙地使用標題音樂來刻畫藝術形象,利用景象功能來架構格局,使得藝術語言靈動化。要用心學習《夜鶯》包含的藝術原理,從而更好地演奏,驅動鋼琴改編和鋼琴藝術不斷提高。
注釋:
[1]杜青蘭.李斯特鋼琴曲的演奏特點及藝術賞析—以改編曲《夜鶯》為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7(03):6—7.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