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東海嫁;帕森斯結構模型;傳統民俗音樂;價值整合;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11-0012-03
東海嫁最早源于唐朝,在現廣東湛江的東海島、遂溪一帶流傳,是東海島和遂溪沿海漁民們的當地民俗,因漁民們多為雷州人,所以東海嫁是用雷州方言演唱的,也是當地的一種民俗,東海嫁主要是在漁民們婚喪嫁娶時演唱的一種民間音樂。直至目前東海嫁已經有十余種嫁體出現,題材和內容也不僅僅是出嫁者或逝者的事跡,而是更多的和時代發展接軌。
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正在飛速提高,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被挖掘開發,使之重新綻放光彩,當前關于民俗音樂的研究大多是從經驗層次出發。東海嫁的研究目前只有王福的著作《東海嫁》,對東海嫁的樂譜和題材進行了收集整理,東海嫁所蘊含的其他價值并無任何相關研究。東海嫁的社會功能豐富多元,其作用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都不勝枚舉,所以利用帕森斯的模型結構分析東海嫁的社會功能,既有理論支撐,又可填補學術空白。
塔爾科特·帕森斯,美國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結構功能主義,塔爾科特·帕森斯提出,任何事物的存在以及持續,都有其必要的功能性,他提出的(ADAPTATION)適應(A)、(GOAL"ATTAINMENT)目標達成(G)、(INTEGRATION)整合(I)、(LATENT"PATTERN"MAINTENANCE)潛在模式維系(L)的AGIL結構模型,能夠解釋社會系統中事物存在的意義,也就是事物通過從環境中獲得資源,并在系統內加以分配。制定系統的目標和確立各種目標間的主次關系,并起到引導和調動資源的作用去實現目標。協調系統中的各個部分為一個起作用的整體。能夠維持價值觀的基本模式并使之在系統內保持制度化,以及處理行動者的內部緊張問題。這就是AGIL功能模式。
東海嫁這種民俗音樂屬于社會系統中的文化系統范疇,通過運用AGIL帕森斯結構模型分析民俗音樂文化對“人”的作用,構建其社會功能。東海嫁的AGIL模型:自體適應功能、情感目標功能、價值整合功能、文化維系功能。
東海嫁是湛江一帶漁民們世代流傳的民俗藝術瑰寶,其蘊含著東海漁民們生活的喜怒哀樂和頑強勇敢的品質,而這種品質會給傳唱的人形成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具備了一定的教育意義,而為了擴大這樣的教育功能,我們可以在音樂的創作中提高音樂感受的共同性,以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每一首東海嫁,都傳遞著東海漁民對生活的熱情,體現了頑強拼搏的性格。無論是文學作品、戲劇或是音樂作品,每一個欣賞者的內心感受都不同,任何一種藝術門類都會出現審美差異性,而審美差異對于東海嫁的育人功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欣賞者的差異性會影響個體自我完善的適應功能,為了解決審美差異或者說減弱審美差異對個體自我完善的影響,我們需要把握作品創作中核心思想的“度”,我們不可能統一欣賞者對東海嫁的感受,這完全違背了音樂審美的規律,但是,我們可以強調東海嫁所表達的核心內容,增強其音樂的感染力,加強藝術處理,這樣會使欣賞者更快更準確地感受到東海嫁所傳遞的文化內涵,而這種藝術表現“度”的強調,有助于提升欣賞者對音樂感受的共同性。
東海嫁的嫁體有很多種,其中包含紅色東海嫁、孝道故事嫁、弘揚美德嫁、民風民俗嫁、勸世警世嫁、愛情敘事嫁、懷鄉暢想嫁、生平自述嫁、農家苦樂嫁等,每首東海嫁都反映著東海漁民們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歷史,我們從東海嫁的嫁體中可以看出,都是可以為欣賞者進行一個正確或者好的方向的引導,那么,東海嫁就起到了一個正確的范式作用,而這種正確的范式會促使欣賞者進行自我完善,適應社會。東海嫁這種傳統民俗音樂是自我完善人格的精神源泉,發揮著引導自體修身養性、完善自我、適應社會的教育作用。[1]
有了自我完善功能的基礎,便衍生了個體社會化的轉變,通過東海嫁所傳遞的正確的道德標準、行為標準和思想的正確范式,建立了個體與社會化聯系的路徑,所以只有個體的自我完善發揮作用,才能進行個體社會化的轉化步驟,兩者之間是互促關系。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規范,逐漸接近社會的共性行為標準、思想范式、道德標準時,就完成了個體轉向社會化的自體適應功能。[2]"
東海嫁這種優秀的民俗音樂中所蘊含的自強不息、淳樸仁愛、居安思危等核心思想對引導人格的自我完善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東海漁民們面對大海的兇險,不懼險阻,敢于挑戰生活的磨難。淳樸仁愛是中國從古至今的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這種道德標準,對人們道德修養具有極高的價值,對社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普遍性關懷具有重要意義。東海嫁中所體現的居安思危體,是漁民們不安于享樂,無論對于生活還是其他事物認識,都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超前性,促進個人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于東海嫁育人功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東海嫁的情感目標功能是通過音樂作品陶冶人的情操,抒發欣賞者的內心情感,更有利于促進人達到情感目標的轉化與實現。東海嫁這樣的民俗音樂可以幫助欣賞者實現個體系統的情感目標,同時,東海嫁也能發揮自身功能目標的作用,也就是東海嫁通過對欣賞者情感共鳴產生作用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情感目標的功能,這兩個方面情感功能屬于同一目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無論是戲劇、文學、音樂或者繪畫都有抒發作者和欣賞者情感的雙重功能,其中,音樂所含的旋律和歌詞與欣賞者之間最易建立情感共鳴,東海嫁人民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用哭嫁的方式唱出來,形成了生平自述嫁,歌頌一些古代和現代生活中出現的英雄事跡,就形成了弘揚美德嫁,傳頌美好愛情的唱嫁,就形成了愛情敘事嫁等,創作者根據自己的心情、感悟創造出各種題材的嫁體,每種嫁體都傳遞著創造者的情感生活、文化美德、民族信仰與人生哲理,使欣賞者接收創作者表達出來的情感,并產生同樣的情感連接,情感的抒發對人類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情感傳遞,我們將永遠處于蠻荒時代,同時情感也是育人的橋梁。
良好的價值觀整合是多種因素結合,它對于推進個體向社會化有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東海嫁的價值整合功能主要包含了兩個層面。第一是個人層面,指東海嫁對個體良好價值觀體系的整合。第二是社會層面,指東海嫁對社會良好價值觀體系的整合,這兩種價值整合功能是以個體到社會相互作用的互促關系,是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的價值整合,個體價值整合必須附于社會價值體系的整合進程中。[3]
東海嫁蘊含著濃郁的民族精神和信仰,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所遺留的民俗音樂精粹,傳遞著東海漁民歷代流傳的行為道德標準,這種道德標準會對傳唱者和欣賞者形成一定的約束力,它可以滲透到人們生活、道德、社交等各個層面,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范式與價值觀,當我們長期受到良性范式影響時,一旦個體行為偏離了行為范式,我們就會受到從眾心理和行為范式的心理暗示,并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進行自我行為標準的矯正與調整。
個體價值觀逐漸向社會價值觀整合時,個體社會化就實現了,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個體價值觀會通過與很多不同的個體價值觀不斷的整合,從而產生了良好的價值觀范式,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一個人的價值觀改變不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但優秀民俗音樂卻能代表普遍的價值觀,利用好民俗音樂的普遍價值,對個體社會化、社會穩定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東海嫁的文化維系功能也就是傳承功能,是民俗音樂對個體傳承民族文化,產生的潛在意識影響功能,同時也是民俗音樂自身延續性與存在性的傳承功能。像東海嫁這樣的民俗音樂對個體是具有潛在的傳承功能,要將其顯性的傳承功能實現,我們要通過多方結合,比如價值觀體系整合、文化認同感提升等,只有多方協助,才能實現顯性的傳承功能,達到自覺傳承目的。[4][BW(S(S,,)]
文化認同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而文化認同的基礎是價值整合,是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范式的不斷整合,才能實現文化傳承。對于個體文化意識傳承的培養功能,必須實現上述三大功能,便可實現這個功能。東海嫁這種民俗音樂反映了社會普遍的價值觀,我們通過對優秀民俗音樂的逐步了解,會逐漸提升個體對普遍價值觀的文化認同。優秀的民俗音樂對培育傳承文化意識的功能,不僅對民俗音樂的傳承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個體價值觀持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優秀民俗音樂東海嫁,歷經了歷史的篩選和沉淀,被普遍認可的具有其文化教育意義的藝術文化。分析東海嫁的育人功能,也就是分析東海嫁乃至民俗音樂系統對個體的影響,但在分析東海嫁對個體影響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個體與社會的聯系,社會是由很多的個體組成,所以,在研究東海嫁的育人功能時,我們一定要重視個體與所在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
本文以民俗音樂東海嫁為切入點,并以帕森斯AGIL結構模型為理論研究基礎,建構了東海嫁育人功能所涵蓋的自體適應功能、情感目標功能、價值整合功能和文化維系功能的模型,自體適應功能就是東海嫁通過音樂與歌詞的結合,將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傳遞給欣賞者,對個體產生精神上的激勵,以達到修正自身、培育完善的人格等,適應自身和社會發展的功能。情感目標功能就是無論是東海嫁的傳作者還是欣賞者,都能夠實現自身的情感需求,滿足個體情感的釋放與寄托。價值整合功能是指個體在社會良好價值觀范式的影響下,個體價值觀向社會普遍價值觀的逐步整合,這樣的價值整合不僅促進個人發展,同時也推進了社會發展的進程。文化維系功能是指東海嫁這樣優秀的民俗音樂,具有提升個體對社會文化認同感的作用,同時,對于培育傳承傳統民間音樂文化意識、個體與社會發展的延續性和存在性功能具有重要作用。[5]
以帕森斯AGIL理論為基礎,分析東海嫁的育人功能結構模型,側重于分析東海嫁育人功能的本質與核心,強調了各功能與系統性之間的內在關系。文中所分析的東海嫁的四大功能是相互促進、相互關聯的,東海嫁的育人功能是個多維度的功能圈,缺少任何一個環節的配合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東海嫁育人功能的發展,需要加強東海嫁蘊含的文化因素的建構,文化因素的構建,是吸引個體提升對東海嫁文化認同的重要發展手段,能夠實現東海嫁自覺傳承的變革,為民俗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和發展空間。東海嫁的發展離不開長遠的戰略目標和完善的研究機制,優秀的民俗音樂不僅只有東海嫁,還有更多更璀璨的民間音樂遺珠等待著被人們發現和研究。創新是我們探索未來、發現一切真理的動力,對于民俗音樂的研究,我們要把創新精神和理念的融合作為民俗音樂研究的架構取向,確立創新民俗音樂藝術的發展目標,使東海嫁一樣的民俗音樂發展能夠朝著創新的方向不斷前行。
注釋:
[1]王"福.東海嫁[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7.
[2]陳若平.議嶺南民俗音樂的社會價值[J].神州民俗,2015(12):86—89.
[3]李志峰,劉智慧,張俊超.我國“雙一流”建設系統的功能適應性與優化策略——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解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5):136—141.
[4]劉大堅.嶺南民俗音樂的社會價值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44):248—249.
[5]艾華武.基于AGIL模式的高校組織育人工作路徑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9(15):192—194.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