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周少梅;三把頭二胡;國樂講義;民族音樂教育;劉天華
[中圖分類號]J6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11-0184-02
周少梅(1885—1938),字守逢,一作守鳳,1885年出生于江陰縣顧山鎮,為我國近現代卓越的民族器樂演奏家、音樂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周少梅出身于“絲竹世家”,其父周靖梅擅長演奏二胡、京胡、琵琶等多種絲竹樂器,承有“顧山絲竹社”社務,常帶領絲竹樂隊參加各種集會演出活動。得益于良好的音樂環境,周少梅少時即隨其父學習多種民族樂器演奏。他10歲時便跟隨父親的絲竹樂社參加各類廟會演出活動,尤其擅長演奏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到蘇州排須店做學徒,在其三哥(周協卿,號森官)的引領下,于學徒之余還曾隨民間藝人陸瞎子學習琵琶、三弦、單弦、嗩吶、鑼鼓等樂器,成為了當時遠近聞名的“絲竹能手”。至19歲時獨創了“周少梅三把頭胡琴”演奏技巧。1905年起,21歲的周少梅先后任教于無錫蕩口私立華氏鴻模高等小學校、省立無錫第三師范學校(現無錫師范)、省立五中、私立無錫中學、輔仁中學(現無錫市二中)、武進女藝等多所學校。1937年后,因其房舍、樂器與琴譜等遭戰亂被毀,周少梅以僅存的一把七弦琴街頭賣藝為生,次年6月在街頭演奏時不幸染病,并于同年8月去世,享年53歲。
早在青年時期,周少梅就享譽江南樂壇,有“江南絲竹名家”“江南絲竹能手”“國樂專家”“少梅三把頭”等美譽。他一生致力于中國民族音樂的教學與研究,是一位公認的“多才多藝的民族音樂教育家”,也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把民樂課程納入學校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作為民族器樂演奏家,周少梅不僅演奏技藝精湛,且富有大膽的改革與創新精神。其貢獻主要體現在二胡演奏、創作,音樂社會活動與音樂教育三個方面。
首先,周少梅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因受民間樂器單弦的啟發與影響,他在周榮根、陶洪茂(常熟周萬興二胡店的技師)的支持下,加長了二胡的琴桿,突破了之前手指僅局限在上把活動的傳統,采用了在上、中、下三個把位換把演奏的創新技法,創制了“三把頭胡琴”,擴大了二胡的音域。此外,他還加大了琴筒的體積,并將原本內外兩弦所采用的中弦與子弦,分別更換為老弦與中弦,使二胡的音量、音色得到了顯著改變,表現力得以增強。周少梅對二胡的改革作為中國民間樂器史上的一次較為重大的改革,為現代二胡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對二胡進行改革后,為使新的技巧更好地運用于實際演奏,周少梅創作并改編了一批二胡曲。如吸收了琵琶演奏中五度、八度墊襯音手法,把單弦演奏中滑奏移指的原理運用于二胡演奏中;移植改編了具有絲竹樂加花演奏特點的《虞舜薰風曲》;運用江南民間曲調元素創作了《顧山清明曲》;根據水鄉農民秋收后在河中蕩龍船的情景編創了《劃龍船曲》;面對日寇鐵蹄蹂躪,祖國山河破碎,在賣藝途中創作的二胡獨奏曲《苦中樂》《苦中行》等。
在其創作的諸多曲目中,以《虞舜薰風曲》(亦簡稱《熏風曲》)的影響力最大,該曲由民間曲牌【老六板】演變發展而來。其“三把頭胡琴”演奏技法對后來劉天華的二胡演奏與教學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該樂曲主要有陸修棠、陳振鐸、倪志培等人整理的不同版本,其中陳振鐸的曲譜版本,與周少梅在其“國樂講義”中所刊相比,含有更多加花變奏?!堆L曲》的整體結構特點與《老六板》相同,為“有再現(末句再現第二句)的六句(六板)”,具有婉轉柔和、優美流暢的江南風格。這首《虞舜薰風曲》流傳至今,已成為近現代頗受歡迎的二胡經典名曲之一。
在音樂社會活動方面,周少梅先后參與或組織成立了“暑期國樂研究會”(1921年)、“香山絲竹社”(1930年)、“國樂研究會”(1936年)等社團,著力于進行國樂的研討交流。1919年與1920年連續兩個暑假,周少梅聯絡家鄉的民間藝人以及青年音樂愛好者,參加劉天華主持的“暑期國樂研究活動”,并發表關于振興國樂的演講,呼吁同仁振興民族音樂,并與參會者一起學習、交流了昆曲,以及絲竹樂、吹打樂等樂種。1930年,周少梅集合無錫、常熟、江陰等地的樂友成立“香山絲竹社”,其成員定期在顧山鎮西街城陛廟內集會研討國樂理論、演奏、創作,并外出進行演出宣傳。1935年,周少梅還聯絡南京、鎮江、常州、無錫、江陰等地的國樂愛好者,在鎮江民眾教育館內成立“國樂研究會”。周少梅常年致力于組織(參與)社會音樂活動,對國樂的推廣普及、繼承發展、理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除在二胡樂器改革、民樂演奏以及社會音樂活動之外,周少梅還全心致力于民族音樂教育事業。在其從事音樂教育的30多年間,編著有《國樂練習曲》《京戲練習曲》《周少梅國樂譜》《周少梅曲譜》《國樂演奏》《京劇曲譜》等多部國樂教材,并編印有《樂樂集》《國樂譜》與《戲曲譜》三冊“國樂講義”曲譜集。
其中,《樂樂集》于1927年12月在第四中山大學無錫中學校(現為無錫師范)編印。從周少梅所作的序中可見,該譜集收錄了從1924年1月至1927年12月期間所印發的曲譜,分別以“重奏”“合奏”“牌子梆子”“唱句唱段”“二胡曲”等分類收入,共計39首。另,《國樂譜》由周少梅于1928年6月在江蘇省立無錫中學編印,曲譜前附有二胡、笛子、琵琶等樂器的演奏姿勢圖以及十四幅音位圖。如琵琶圖小宮調、笙之按法圖、二胡小宮調、笛圖小宮調、簫圖小宮調、月琴圖小宮調等。這些圖例較為直觀,為學習者練習樂曲提供了便利。該譜集收錄了自1928年至1931年所印發的標注有“二胡”“琵琶”“合奏”等字樣的曲譜,共計81首。在“二胡”曲譜中,由淺入深地收錄了不同難度的作品,部分曲譜詳細注明了二胡相關的演奏技法,并同時選錄了一些不同地域演奏風格,以及劉天華創作的樂曲?!芭谩鼻V則均為中套68拍,注明了詳細的弦序、指序、指法等內容。部分獨奏曲譜選錄了“帶詞”與“不帶詞”兩種不同的版本,前者有助于學習者在關注唱詞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樂曲伴奏。另外,合奏譜中還分別注明了演奏樂器類型、合奏總時長以及其它演奏注意事項。
《戲曲譜》則由周少梅編印于1933年11月,其由武進縣(今常州市武進區)張仲梅作序。該譜集除附有京胡演奏姿勢與指法圖之外,還附有周少梅父親周靖梅所遺留的文章《氣痛音啞秘方》。譜集采用蓑衣譜形式(昆曲工尺譜譜式之一),收錄了從1928年至1934年所印發的曲譜,包括梅派唱腔《鳳還巢》、荀派唱腔《釵頭鳳》以及昆曲《思凡》等選段37首,器樂曲33首,共計70首。其中,在京劇選段中根據不同種類的唱腔、板式、板眼等進行標注,器樂曲牌則使用“工尺譜”與“簡譜”對照的形式刊印,并標明板眼符號,便于學習者按提示進行練習。
在此三冊“國樂講義”中,周少梅大膽地把“工尺譜”與“簡譜”進行結合使用,并加以不同的演奏標記符號,這在記譜方法上是一種新的嘗試,對現代學科下民族音樂文化的普及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少梅的民族音樂教育生涯中,其與學生劉天華之間互相學習切磋的經歷亦成為了近代音樂史上的一段佳話。師生兩人緣始于一次無錫的校際聯歡會上,時任省立五中音樂指導的劉天華被舞臺上周少梅高超的演奏技藝深深吸引,并在隨后的交流中對周少梅淵博的理論知識敬重不已。1917年夏,劉天華正式拜周少梅為師,并隨其學習二胡、琵琶演奏。周少梅也曾向劉天華請教古琴演奏知識,兩人互相學習、志趣相投,共同研討樂器演奏技法及新的記譜法。在長達五年的相處過程中,劉天華曾多次邀請周少梅到江陰、常州等地進行演出與講學。在即將去北京任職之前,他還曾舉薦周少梅到常州省立五中任教。即便在北京任職期間,劉天華也長期與周少梅保持密切地溝通與交流,多次邀請他到北京演出,并指導國樂教學工作。兩人的常年交流,不僅增加了周少梅展示自己藝術才能的機會,同時也對劉天華“國樂改進”的思想實踐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兩人共同為現代二胡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為集民族器樂演奏、創作、教育以及社會活動于一身的民族音樂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周少梅終其一生為民族音樂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不僅收集和整理了數百首民間聲樂、器樂曲,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三冊“國樂講義”,且致力于探索較為系統、現代的民族音樂教學理念和方法,還培養出了陳俊民[1]、勇士衡[2]、徐駿嘉、須勍吾[3]、吳景略[4]、劉天華、吳伯超[5]等一大批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優秀且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民族音樂家。
注釋:
[1]陳俊民(1894—1930),江陰顧山人,自幼隨周少梅學習國樂,能奏多種民族樂器。1928年起任教于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2]勇士衡(生卒不詳),江陰顧山人,1927年起擔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教育科民樂系民族音樂講師,對古琴等中國民族樂器有所研究,尤其擅長琵琶演奏。
[3]須勍吾(生卒不詳),常熟縣五莊人,曾先后就讀于無錫省立三師(省立無錫中學)、國立中央大學藝術教育科,精于二胡、琵琶演奏,曾收藏周少梅古琴、曲譜等遺物。
[4]吳景略(1907—1987),近現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年輕時曾師從周少梅學習琵琶、箏、三弦、笙、簫等樂器,奠定了扎實的民樂功底,因其古琴藝術造詣精湛,在古琴領域被稱為“虞山吳派”“琴壇一代宗師”。
[5]吳伯超(1903—1949)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其在江蘇省立第五中學(今常州中學)寄宿讀書時,曾跟隨時任學校國樂教員的周少梅學習二胡、琵琶等樂器。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