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即競賽與斗爭,是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發展模式,一種擇優機制,一種積極進取、勇于勝利、不甘服輸的精氣神,也是個人生機和社會活力的源泉。
和平競爭。弱肉強食是動物世界的鐵律,優勝劣汰是人類社會的常態。從氏族公社,到部落聯盟,到民族國家,競爭從未間斷。從拳腳相加,到刀光劍影,到飛彈火炮,戰爭是競爭的極端形式。競爭無外乎和平與暴力兩種。暴力競爭你死我活、兩敗俱傷,以生靈涂炭、無辜犧牲甚至種族滅絕為代價。500年前的地理大發現和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留給人類慘痛的教訓。伴隨科學技術的腳步,人類的觸角已經抵達極地、深海和太空。如果把生物技術與核能技術投放戰場,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滅頂之災。地球只有一個,人類是個命運共同體,在和平競爭中發明創造、你追我趕,才是人間正道。沒有競爭,社會一潭死水。過度競爭,世界走向毀滅。利用和平競爭激發動力,避免暴力競爭造成傷害,是人類永恒的課題。
合法競爭。競標、競聘、競選,社會是個競技場。求學、求職、求偶、求上進,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除開生與死不用爭,人生其實是在競爭中度過的。衡量某種社會形態的好壞,主要看這個社會能否有效地鼓勵競爭行為、保護競爭機制、規范競爭秩序,不斷激發生機和活力。那種鄙視正當競爭、助長陰謀詭計的社會肯定不是好社會。袁世凱的詐術、曹錕的賄選、軍閥的混戰、蔣介石的流氓手段、汪精衛的賣國行徑、民國時期社會的腐敗,與缺乏健康的競爭制度和競爭機制有著直接的關系。競爭需要規矩,競爭需要秩序,競爭需要裁判。只有將競爭納入法治的框架,才能趨利避害,走出惡意競爭和惡性競爭的死胡同。
建設性競爭。生命的價值在于建設,競爭的目的不是毀滅。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脈。秦漢兩朝天下一統、開疆拓土,建構了中國版圖的基礎。抗戰時期國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國力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展壯大。可是,雅典與斯巴達兩敗俱傷,歐洲列強帶給印第安人滅絕性災難,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法西斯玩火自焚。建設性競爭是一種功德,破壞性競爭則是一種罪過、一種自殺。在競爭中建設,為建設而競爭,人類才能走出建設、破壞、再建設的歷史怪圈,把競爭納入建設性軌道。
合作性競爭。競爭產生動力,合作聚合能量,競爭的意義不是消滅敵人,而是超越自己。北京中關村聚集了一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和諧共生。日本東京灣內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橫濱港、木更津港、橫須賀港首尾相連,各具特色,采用合作競爭戰略,有序競爭,借勢發展,產生明顯的港口群效應。利己未必損人,自利亦能利他,你輸我贏不等于你死我活,自己的成功完全可以建立在別人成功的基礎上。傳統的零和博弈以對手的損失為代價換取自己的收益,是一種損人利己的對抗性非合作競爭。競爭在于擇優,合作以共贏為本。吃獨食、玩內耗、挖墻腳,不可持續。未來競爭不是零和博弈。充分競爭、有效合作的社會,才是既有活力又有合力的社會。合作性競爭,是一種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所的互利共贏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