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張老照片,拍攝于1939年山西靈丘神堂堡,是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3位指揮員的合影,分別是七一七團政委晏福生、七一七團參謀長左齊、七一九團二營教導員彭青云。他們都在戰爭中失去了右臂,被王震親切地稱為“咱們的一把手”。我軍第一次授軍銜時,他們3個又聚到了一起 ,晏福生授中將,左齊、彭青云授少將,再加上另外7位失去一條胳膊的將軍,一共是10位獨臂將軍。1945年黨的七大時,毛澤東主席見到失去右臂的賀炳炎,不由感慨萬千:“中國從古到今,有幾個獨臂將軍呢?舊時代是沒有的,只有我們的部隊,才能培養出這樣獨特的人才。”
我軍還有兩位著名的獨腿將軍。一位是鐘赤兵將軍,在二渡赤水攻占婁山關的戰役中失去右腿,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用一條腿走完了長征路。另一位是謝良將軍,他的腿是在臘子口戰斗中失去的,后來又歷經磨難,矢志不渝,為革命事業作出不凡貢獻,是我軍第一位將軍作家。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行軍打仗,風餐露宿、槍林彈雨,九死一生,即使是身體健全者也未必能堅持下來,當逃兵的、開小差的、嚇破膽的,不乏其人。而這些身有殘疾的革命軍人卻能堅持到底,他們靠什么呢?就是靠著鋼鐵般的意志,靠著偉大的理想信仰,支持著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在艱難困苦的環境里不屈不撓,最終走向勝利的彼岸。
何謂意志?即決心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并表現為實際行動。意志有強弱之分,意志頑強者,膽識非凡,無所畏懼,不服輸,不松懈,就像關漢卿《銅豌豆》里所言,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意志薄弱者,一碰強敵就害怕、畏縮,一遇困難就“躺平”“佛系”,如同《西游記》里意志動搖的豬八戒,動不動就要撂挑子、分家產、散伙回家。這種人在戰爭環境里多半是逃兵,在和平環境里也常常一事無成,平庸一生。
古今中外,大千世界,人與人相比,強者與弱者之間、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領先者與落后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不在于智力和體力,而主要在于意志的力量,即所向無敵的決心,堅持到底的韌勁,百折不撓的堅定性,愈挫愈勇的倔勁。如果具備了這些基本素質,就沒有攻不下的堡壘、拿不下的陣地。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中,無數革命老前輩赴湯蹈火、不避斧鉞,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沒有了婁山關的彈雨如飛,沒有了臘子口的刀槍林立,但同樣需要有攻城拔寨的頑強意志、不怕犧牲的決絕態度、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和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如果具備這些意志品質,就能促進我們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偉大奮斗目標。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