癭瘤,人和樹的一種病癥。人類癭瘤是生在皮膚、肌肉、筋骨等處的腫塊,樹木癭瘤乃常說的瘤疤。
蘇東坡曾說:“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大意說木頭有癭瘤,石頭有暈紋,犀角有洞腔,這些用來取悅于人的地方,都是它們的毛病所在。蘇公此說,意在借此自我反省。
從秘魯首都利馬去納斯卡看地畫,途經的干旱山區生長著一種不知名的樹,不高不大,曲彎的樹干及主枝全由癭瘤結成,疙疙瘩瘩,癭瘤多得罕見,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觀其身,即知其生長環境多惡劣,根扎得有多深,生命力多么強。如此艱難,還不忘開一種粉紅色小花。
而在我國,各地古樹生長的木癭也非常多,它們有的像重巒疊嶂,有的如鳥巢燕窩,有的似九龍纏柱,各式各樣,姿態萬千。
人體癭瘤,與寄生物代謝物質引起寄主細胞的異常生長有關。樹木癭瘤,乃內部病變和外部創傷所致。折而未斷、器物打擊、動物啃噬、電擊雷劈以及種種病變,都可能導致新的孕育和舊的死亡。它們中,有的萎縮,有的瘋長,從而滋生癭瘤。西晉時期文學及植物學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狀·楓人》中說:“五嶺之間多楓木,歲久則生瘤癭。”
的確,樹木越老越能滿足上述條件,癭瘤也多生多長。五花八門外傷愈合后落下的瘤疤不同,形形色色病變形成的癭瘤異樣,癭瘤內部紋理與外部形狀也千奇百怪。尤其因內病外傷,體內能量在此積聚,所以,癭瘤部位分子密度高,硬度高,結實又美麗,最適宜雕刻制作工藝品。
社會肌體如同生物肌體,也有內病外傷,在發展中暴露的各種問題與短板,同樣會使社會在受到影響后總結經驗教訓,推出完善舉措。這樣,愈合的社會創傷面酷似樹木癭瘤,且也“密度高,硬度高,結實又美麗”,以“受傷的地方最強壯”顯現于世。
追溯歷史,社會癭瘤不在少數。僅當下,抗震救災、洪澇災害治理、新冠疫情防控等公共事件促進了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例如,對新冠疫情的反思,“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奉為圭臬,疫情防控救治與保障體制機制更完善,公共衛生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反思,防患于未然更縝密,應急反應及處置更迅捷、專業、優化;對城市暴雨等各種災害的反思,城市建設管理、防災減災愈加科學化、現代化、精細化。
陸機《文賦》說:“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癭瘤,堅實而質硬,也如韞玉之石,是蘊含豐富價值的。當然,它所蘊含的價值只有通過反思才能發現和獲取。從這個意義上說,癭瘤是傷痛,是反思,是經驗教訓,也是價值和財富。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