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停車難問題是大城市病的表征之一,關系國之大者,也是關鍵小事。北京市把解決停車難作為學史力行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實踐環節,同時作為提升首都功能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抓手,結合首都功能的發揮,瞄準民生的痛點、難點、堵點展開,通過法治和規劃引領,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制度層和技術層創新助力、精治與共治聯動協力,讓群眾滿意,得到社會認可。
[關鍵詞] 停車問題;" 大城市病;" 首都治理;" 關鍵小事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11-0080-03
停車難、停車亂問題,是北京城市發展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問題,也是大城市病的重要表征之一。停車問題小事不小。這一關鍵小事,關乎政務建設環境也關乎首都功能發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如何平衡停車事務牽涉的眾多利益群體,使群眾滿意、社會認可,需要在黨的領導下發揮多方積極性,綜合施策,多元共治,形成合力。
關鍵小事實為民生大事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指出:要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防止學習和工作“兩張皮”。1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表現在首都的停車問題上,便是停車難、停車亂。2020年末,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657萬輛,以首都功能核心區為代表的主城區,由于城市功能集中,公共服務資源富集,早期建成的居住區車位配建標準低等原因,停車問題尤為突出。最近的一次停車普查,將全市的街、鄉、鎮劃分為2006個普查小區,數據顯示三環內嚴重缺少停車位的普查小區占84%,五環內沒有車位充足普查小區。2
2018年《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的頒行,標志著北京的停車法治化走在了全國前列,多層級協同停車規劃體系也已初步建立。2020年北京市發布《公共建筑機動車停車配建指標》的地方標準,分類指導不同區域、不同建筑類別和用地類型的停車配建問題。路內停車經改革和治理,停車秩序已經有了很大改變,基層各類停車自治開展得也是亮點紛呈。但停車問題的解決和群眾的期待相比,仍需要持續發力。在北京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電話中,有關停車事務的訴求占比居高不下。東城區和西城區的數據顯示,交通管理類投訴量均位于兩區各類投訴的前兩位。停車事務涉及城市公共空間的分配和社會秩序再生產,事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以及對公平正義的感知,需要我們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解決民生難題,踐行初心使命。2021年,停車管理被列為北京市接訴即辦每月一題事項,這也將為推動停車難問題在市級層面統籌解決注入持久動力。
關鍵小事撬動超大城市治理創新
超大型城市的停車問題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綜合命題。它涉及城市規劃、城市管理、法律法規、基層治理、技術創新、宣傳引導,社會影響面廣,相關利益者眾多,既要有頂層設計的科學合理,也要有操作層面的細致入微。停車事務涉及各種關系的平衡,靜態交通與動態交通之間、路內停車與路外停車之間、私人小汽車出行與公共交通之間、停車經濟調控手段與不同人群的承受力之間,都需要平衡和協調。停車事務需要遵循的客觀規律,既包括城市規劃和交通組織的科學規律,也包括駕駛者行為規律和調節停車供求的經濟規律。不恰當的停車供給政策和停車價格政策,會降低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購車意愿并引致更多私人小汽車出行。
審視和解決北京停車問題需要加入更多視角,考量更多因素。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人口規模、城市空間資源稟賦等先天條件,內生地決定著城市最優交通組織和解決方案。完全基于需求導向的停車供給和管理政策,不僅會造成城市發展形態呈現低密度蔓延的特征,還會導致空間資源浪費和嚴重的空氣污染。就如人口密集且空間資源緊張的城市,不適于完全機動化的交通導向一樣,北京作為擁有2189萬人口的大國首都,需要一個綜合、綠色、安全、智能的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解決方案。
停車不僅影響城市靜態和動態交通秩序,也調節社會關系和秩序。城市宏觀層面,良好的靜態及動態交通秩序,是首都優良政務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維護空間有序性、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提高群眾生活便利性和獲得感的有力促進因素。停車秩序的混亂,影響街區風貌,影響其他交通參與者的權利,更會增加各類事故風險。社區微觀層面,解決群眾的停車難題,既要求合理滿足居住區停車需求,又要減少人車沖突,為全體居民提供秩序良好、環境優良的居住環境;既要讓有車居民滿意,也要讓無車居民滿意,滿足居住區有限空間內靜態與動態交通之間、綠化休憩與停車空間之間,不同交通參與者之間的利益平衡。
破解關鍵小事須綜合治理精準施策
北京的停車問題既是關鍵小事,又關乎國之大者。北京的停車管理政策演進,是以鮮明的城市定位(首都功能發揮)為基底的交通政策的持續優化,在這一基礎上,科技創新、居民參與、共治共享等新元素不斷加入。停車問題的頂層設計需要多維取向,應結合疏解非首都功能,緊密契合北京新版城市規劃,將不同的停車需求進行細分,確定其與民生訴求以及首都功能定位間的深層聯系,考察滿足不同需求背后潛在的公平性,區分各類停車問題的性質、復雜程度和解決的迫切程度,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制度層和技術層創新助力、精治與共治聯動協力加以解決。
加強宣傳引導。加強停車法規政策宣傳,引導個體理性的購車、用車、停車行為,使“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理念深入人心,為居民在上述各環節提供易得、經濟、可靠的備選項,促使個體選擇行為順應集體利益,形成對停車需求的有效調控。鼓勵發展便捷的小汽車租賃服務,滿足居民自駕游等非日常出行需求。鼓勵各類基于通勤的合乘,合并剛性單獨駕車行為,降低小汽車使用強度;鼓勵單位開行職工通勤班車,給予其在交通高峰時段和公交車同等的路權。加強對停車衍生問題的前瞻研究、政策指導、企業約談、權益保護,減少由停車問題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積極解決老舊居住區存量停車難問題,調控增量停車需求。社區的停車改造應清晰界定公共空間秩序的公平、公正狀態,順應群眾生活便利、環境優化的原則,實現空間秩序各歸各位,維護良好的社區公共關系。在停車配建標準先天不足的小區,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可以采用新建、挖潛、錯時共享等多種手段,逐步緩解居住區存量停車難問題。新建停車設施時,均衡考慮停車費用對停車基礎設施投資的刺激作用以及對居民負擔的影響;研究引入市場手段,調控老舊小區及平房區機動車的購置,如家庭購置多輛小汽車的,停車位、停車費率實行階梯式上浮。
重點突破民生類停車問題。上學、就醫等民生類停車需求,剛性強,影響廣,緊系民生福祉,不良感受放大效應強,需要重點突破。解決好重點領域民生類停車問題,需要用好非首都功能疏解等空間調整的機會窗口期。宏觀上,正在推進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均等化,會降低主城區交通需求;微觀上,功能疏解留下的部分空間,可以用來補足補強一些教育醫療機構停車資源的先天不足。同時,疏解到外圍的公共服務機構,應未雨綢繆地做好停車規劃,適度提高配建標準,結合街區規劃科學調配引導車流,避免形成新的堵點。試點推進學校地下停車場及接送中心建設,有條件的學校,在地下車庫設置即停即走區和家長臨時停車區,并劃分好停車區域和學生等候區域,做到人車分流,保障學生安全,緩解道路交通壓力。
強化智慧停車系統建設。停車資源屬于時空資源,時間和空間的優化配置是智慧停車的潛力和優勢所在。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給停車領域帶來的騰挪空間、機會窗口,推動其在停車場景中的融合應用,可以提升停車管理效率、交通導引效率、車位共享效率和用戶體驗。對于北京而言,基于公共產品定位的場外停車誘導系統建設還需要加強。表現在一些公開渠道提供的面對消費端的停車資源數據信息的可靠性、即時性、全面性不足;停車數據底數不清、流動不暢,難以實現停車資源供需端快速匹配。停車信息的收集、整理、流通、分享,需要監管層提供頂層設計,處理好促成長與穩秩序、反壟斷與保活力的關系,促進信息、接口、平臺間的互聯互通,發揮智慧停車產業鏈增效節支、穩定投資、刺激消費的綜合效應。
為基層的停車創新提供更多支持。北京主城區居住區夜間停車位飽和,而公共建筑類停車位的夜間利用率只有39%,這為停車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空間。但在基層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面臨著信息不靈通、數據不準確、協調難度大等困難,需要為基層停車創新提供更多政策指導和支持,減少基層操作困難。隨著對停車問題認識的深化,社區層面基于自治模式的停車治理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崇,實踐中也涌現出一些優秀案例,但停車自治也存在發動難、協商難的問題,除了加強黨的領導統攬全局、協調各方,還可充分借助中介社會組織的力量,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專業型社會組織深度參與停車自治的民意調查、行動發起、組織協商、自組織孵化、意見反饋等環節,通過各方聚力,實現扶上馬送一程的基層治理良性循環。
(本文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城市精細化管理長效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周江評,馮蘇葦.大學校園停車治理方式探究——以美國大學為例[J].公共治理評論,2016,(1).
[2]劉倩,王緝憲,李云.面向可持續的城市停車管理:國際比較與借鑒[J].國際城市規劃,2019,(6).
(作者簡介:柴浩放,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 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