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特朗普政府收緊簽證、打壓科技交流合作、剝奪相關企業在美商業交易機會,以及限制學者入境和中共黨員赴美旅行等,極大破壞了中美人文交流,扭轉了中國人對美國的認識,但也重塑了中國年輕一代對美觀念,重創了國內“崇美”“媚美”論調,促使科技人員回流并有助于增強中國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中美人文交流“半脫鉤”可能帶來新紅利。中國可借“破壞”之力轉化為“重塑”之力,推動中美人文交流,重塑中美大國關系。
[關鍵詞] 國際戰略格局;" 國家利益;" 中美關系;" 人文交流
[中圖分類號] D822.3"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02-0036-04
特朗普執政4年,將中國定性為首要戰略競爭者,在貿易、科技、教育、人才以及香港等諸多方面打壓中國,極大地破壞了中美關系。拜登就任后中美人文交流有望得到部分恢復。但中美人文交流已回不到過去。未來中國可借特朗普“破壞”之力轉化為“重塑”之力,推動中美人文交流在有害于國家利益的領域“半脫鉤”、在有利于民族發展的領域“半緊鉤”,最終重塑中美關系,推動民族復興大業。
中美人文交流遭破壞,有弊有利
特朗普政府收緊簽證政策,導致中國留美學生驟減,但也重塑了中國年輕一代對美國的認識,再造了中國青年的信心。中國已連續十余年成為美國國際學生的第一大生源國,赴美中國留學生人數約占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形成約150億美元規模的留美教育產業。1赴美留學生減少,造成沖擊的首先是美國教育收入,也有損美國所謂開放、多元的教育和科研環境。對中國而言,則勢必會形成人才回流潮。
根據啟德教育《2020新常態下的留學現狀報告》2數據,英國超越美國成為中國學生首選意向留學目的地。受疫情和經濟影響,當前美國高校普遍財務緊張,不得不持續降低錄取標準,多數美國大學的留學生在中國國內的就業競爭力弱于985和211高校。這使得更多優秀學生寧愿選擇在國內繼續深造,勢必會提高國內大學的生源質量,帶動國內大學學科建設,增強中國大學的學術自信。
特朗普政府簽證政策限制中國學者入境,造成中美學術交流受阻,但同時也重創了國內“崇美”“媚美”論調。2019年以來,大量學者赴美的10年簽證被取消,不少中國媒體被貼上了“外交使團”標簽,這勢必造成一段時間內兩國人文領域交流的阻礙。與此同時,中國高校、媒體中的“崇美”“媚美”論調也受到重創,過去經常發表“崇美”“媚美”言論的學者、媒體人明顯收斂,“崇美”“媚美”觀點在中國輿論市場變得式微。
美國打壓中美科技交流與合作,折射出美國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競爭力下降,也促使科技人員回流并增強中國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據英國廣播公司2月13日報道,美國能夠在人工智能方面保持世界領先的地位,是業界和學術界數十年的持續研發、政府撥款資助和人才源源不斷從世界各地流入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國家戰略層面,姍姍來遲的美國無疑是各國中的后來者。”1美國打壓華人科技人員,勢必促使科技人才大量回流中國。
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共黨員及其家屬赴美旅行的規定,將大大縮減旅美人數,也將提升中國國內的愛國熱情。中國共產黨有9000多萬名黨員,其中大專以上學歷占49.6%,是中國經濟建設、科技發展的中流砥柱。限制中共黨員及家屬旅美,既對美國的財政收入造成不利影響,也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與人才內循環。
華為等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名單”,剝奪相關企業和機構在美商業交易機會,移民美國人數下滑劇烈。“《紐約時報》報道稱,從旅行禁令和簽證限制,到改變難民限額和庇護規則,美國政府收緊移民政策的效應正逐步顯現。去年美國的合法移民人數下降了11%以上,預計到2021年將下降30%。”2在2016財年至2018財年之間,從墨西哥獲得綠卡的美國公民的直系親屬人數減少了14002人(11.7%),中國的減少了7636人,或24.1%,菲律賓下滑24.1%,韓國下降17.3%。3移民的大幅減少對美國的科技、經濟等都有重大影響。
綜上所述,中美人文交流受阻,有損于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但換個角度看,這種“半脫鉤”狀態未必對中國不利。一是中國留學生或學者在美國科學、技術、工程、教學領域的貢獻將大大減少,而中國歡迎這些頂尖研究人員回國。二是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美強我弱。這種“半脫鉤”狀態將有利于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的意識形態安全與學術研究的自主性。三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全球新分工與產業鏈調整中,中美人文交流的“半脫鉤”狀態可能有助于中國人才與教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產生。
重新認識“中美人文交流”
長期以來,通過中美人文交流,大量年輕優秀人才流往美國,美國能以相對較低成本獲得中國青年智力資源,客觀上也為中國培養了大量人才。當前,中國在美留學生超過40萬人,且連續多年保持美國國際學生的第一大來源國地位。4中美教育合作之所以能達到今天的規模,歸根到底是因為它符合雙方共同需求,符合開放合作的時代潮流。然而,近年來,美方口頭上承諾“歡迎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實際上卻不斷為中美人文交流制造障礙。我們要重新認識中美人文交流對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意義與作用。
中美人文交流對中國有積極意義,對美國也有重大幫助。中美人文交流得以開展,源于雙方均能在其中獲得收益。美國不斷改變教育政策和移民政策以吸引更多的留學人員,不是在做不求回報的公益事業,而是隱藏著巨大的收益。一是美國可直接獲取巨額的留學收益。2019年,在美外國留學生人數約110萬人,年均學費、生活費及相關費用近410億美元,約占美國年均GDP增量的10%,對美國經濟增長意義重大。5二是美國可獲取留美學生的創業紅利。許多留美學子留在美國創業,成為新興產業創始人,為美國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三是中美人文交流促進了科技發展,許多中國留美人才攻克重大科技項目或開公司轉化科技成果,取得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
中美人文交流也夾雜著消極影響,需要更精準地防范。首先是國內大學尖端人才流失嚴重。據美國最新的人口普查報告稱,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人才庫中的大多數人來自中國。現在,全球人才流動格局發生了一些有利于中國的變化,海外人才“回流”趨勢顯現,海外高端人才回國意愿強烈。對此,我們要牢牢把握住海外人才“回流”的機遇,提高中國向心力、吸引力,妥善安排好“回流”人才群體,鼎力扶持其發揮專業才能,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
中美人文交流“半脫鉤”可能帶來新紅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海外回國求職人數激增。根據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調研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活躍求職的歸國海外留學生較2019年同期增加58.19%。從中國走向海外的高端人才中近7成(69.6%)未來優先考慮回國就業。其中,居于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高端人才回國意愿分別達67%、72%、69%和73%。1海外人才“回流”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環境變化。西方高等教育產業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巨大沖擊,生源和捐贈大量減少,財務狀況急劇惡化,紛紛采取凍結招聘、領導層減薪、重審預算甚至裁員等方式自救。即便如此,截至2020年7月,美國仍有33所大學迫于經濟壓力宣布永久關閉,而且這一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國際學術職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萎縮,促使大量海外人才考慮歸國就業。此外,一些限制性因素影響了華裔科研人才尤其是基礎科學領域和高科技領域華裔頂尖人才的就業選擇。由于中國的創新充滿活力,海外人才“回流”后能獲得高水平的發展平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認為,世界創新核心區域正在東移,中國是過去幾年中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進步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還擁有17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2
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疫情重塑全球經濟,同樣也重塑中美人文交流格局。我們應借力發力,順著美國政府對華打壓之勢,重新梳理當前中美人文交流的優缺短長,以中國為本位,真正將中美人文交流轉化為中國發展新格局的外部積極力量。
堅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自主性,深刻剖析美國人文社科“兩面性”,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論斷和戰略任務,強調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就需要把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甚至中文、歷史、哲學等學科工具化,并對一些學科進行重構或重建,使其成為我們認識和建設新時代中國的利器,為民族復興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
重新劃分中外優勢學科,提供留學學科指導目錄,盡可能地在中國優勢學科中留住優秀的年輕人才,在本土攻讀更高學位,實現中國教育雙循環。對一些受“西方化”影響較深的學科,通過評估體系、增減學科等方式,引導優秀年輕畢業生的留學選擇。對一些高精尖的學科,通過改進人才引進的方式,為減少“卡脖子”的困境提供人才支撐。對于一些中國頂尖高校,應該通過政策指引、校內引導、基金配套等方式,遏制住頂尖人才外流的趨勢。
進一步下放外事審批權,簡化對外交流的審批流程,鼓勵各個高校、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等各種方式加大對外交流。疫情期間,各個高校、智庫通過在線方式踴躍地進行中外對話,值得鼓勵。應盡可能放寬和簡化在線國際交流會議的審批權。通過這種對話、交流和表達,把更多的中國聲音、中國故事、中國做法和中國變化,以國際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這也應該是解決新時代中國“挨罵”問題的重要路徑。
以包容姿態鼓勵學者加大對外交流,對在海外發表重大影響力文章、參加重大海外論壇的學者應適當給予激勵。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有約100萬“大軍”,但基本上都不熱衷于對外發表文章。應該從職稱評審、業績考核甚至“長江學者”等重大榮譽的評定上,給予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學者更多傾斜,更多更好地運用制度杠桿的激勵作用,全面提升中國對外人文交流的話語權。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科技人才方面還是留學生方面,美國對中國的壓制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國甚至關閉了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富布萊特教育交流項目。美國一直試圖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和媒介優勢,通過文化輸出、文化滲透、文化侵略或文化殖民等手段,加強美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最終實現全球文化霸權。中國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國文化霸權的影響。特別是21世紀以來,美國越來越重視文化在鞏固其全球霸權中的作用。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美兩國的關系相對穩定,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也日益加深,但由于中美雙方在文化背景上的差異,國家利益的不同訴求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文化斗爭在兩國關系發展中長期存在。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越來越成為美國實施文化霸權的重要目標。中國過去比較落后,在科學技術方面無法與美國相比,很多科研人員為了更好的發展去了美國,國內頂尖學府的學生很多留在美國工作,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這次美國對華人在美國工作的政策和態度不斷收緊,使很多在美國工作的科研人員回國,國內大學生重新考慮是否選擇去美國留學。中國現在的科技水平已經發展得很好,肯定可以留住更多人才。我們應抓住這次人才回流的機遇,做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文化事業,全面提升我國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文化水平。
[參考文獻]
[1][美]費正清著,劉尊棋譯.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2]于富增,江波,朱小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潘亞玲.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回顧與展望[J].美國問題研究,2018,(2).
[4]王文,劉典.中美博弈與中國復興:基于兩國實力消長的視角[J].東北亞論壇,2019,(2).
[5]林建華,陳春花,鮑威.優化海外引智平臺 推動高端人才回流[N].光明日報,2020-07-20.
[6]沒有人能夠讓歷史開倒車(鐘聲)[N].人民日報,2020-06-05.
(作者簡介: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絲路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張夢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 / 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