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血液稀釋比例及樣本存放時間對血細胞檢驗結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間100例到我院進行健康體檢者的血液樣本,設置不同的血液稀釋比例(1:10000和1:5000)和樣本存放時間(30min,60min和120min)以及存放溫度(25℃,-5℃),并對血液樣本進行血細胞檢測,對比不同條件下血細胞檢驗結果。結果:不同稀釋比例的血液樣本,其血細胞檢驗結構存在明顯差異(P<0.05);且不同存放時間下的血液樣本,其血細胞檢驗結果也存在顯著差異(P<0.05);同時在低溫環境下,不同放置時間樣本的血細胞檢驗結果也具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不同稀釋比例和不同存放時間的血液樣本,都會影響到血細胞的檢驗結果,因此要嚴格把控好每一個血細胞檢驗環節,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血細胞檢驗;稀釋比例;存放時間
在現代臨床醫學檢驗中,血細胞檢驗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白細胞、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是其中較為常見的檢驗項目,根據上述血細胞相關因素指標的變化情況,能夠為臨床上對疾病的治療干預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實際臨床實踐中發現,醫學檢驗過程中,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有很多,把控不好,甚至會影響到對疾病的鑒別和判斷[1]。對此,本次研究主要探析血液稀釋比例及樣本存放時間對血細胞檢驗結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間100例到我院進行健康體檢者的血液樣本進行研究,男59例,女41例;最大年齡56歲,最小年齡26歲,年齡中位數為40.56歲。所有受檢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本次研究。
1.2 排除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1)身體條件符合本次研究的實際需求;(2)意識清晰,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3)所有納入對象均對本次研究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者;(2)患有先天性疾病者;(3)患有惡性腫瘤、血液病等嚴重疾病者;(4)肝、腎、心、肺器官功能受損者;(5)一周內服用藥物者。
1.3 方法
不同血液稀釋比例情況下的血細胞檢驗:100例受檢者均在清晨空腹狀態下接受4mL血液樣本采集,將其均分為兩份,并采用1:10000和1:5000稀釋比例,經抗凝處理后進行血細胞檢驗。
不同存放時間下的血細胞檢驗:所有受檢者均在清晨空腹狀態下被采取6mL靜脈血,并使用標準濃度的抗凝劑,在室溫狀態下降抗凝后的血液樣本均分為三等分,分別放置在常溫環境(25℃)下和低溫環境下(-5℃),一份靜置存放0.5h,一份存放3h,一份存放6h,隨后分別進行血細胞檢驗。整個檢驗操作均嚴格按照相關說明書上面的要求來執行。
1.4 觀察指標
(1)對比不同稀釋比例下血液樣本的檢驗結果;(2)對比不同存放時間血液樣本的檢驗結果;(3)對比低溫環境下不同放置時間血液樣本的檢驗結果。其中血液樣本的檢驗指標分別為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b)以及血小板(PLT)。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F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性。
2結果
2.1 不同血液稀釋比例的血細胞檢測結果對比
由表1所示可知,稀釋比例1:10000的血細胞各項檢測結果數值均顯著高于稀釋比例1:5000的血細胞檢測結果(P<0.05)。
2.2 不同存放時間的血細胞檢測結果對比
由表2所示可知,在相同室溫下,不同存放時間下三組的血細胞檢測結果均具有顯著差異(P<0.05)。
2.3 低溫環境下不同放置時間檢驗結果對比
由3所示可知,在低溫環境下,不同存放時間下三組的血細胞檢測結果均具有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血液檢測是臨床上對疾病進行診斷的關鍵環節,醫生可以根據患者血細胞水平的變化情況以及臨床癥狀表現,對疾病類型作出初步判斷,并結合生化指標的各項數據制定相應的治療干預方法,這對于患者病情的控制以及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2~3]。這也充分說明血細胞檢驗結果會直接影響到疾病的診斷準確性,同時說明血細胞檢驗質量會對臨床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影響。而在實際檢測過程中,血細胞檢驗結果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血液稀釋比例為1:10000條件下的RBC、WBC、Hb和PLT水平均明顯高于稀釋比例1:5000條件下的數值水平。究其原因是由于抗凝劑的稀釋比例較低,會導致細胞重合受損;而稀釋比例偏高,還會造成細胞數量的持續下降,從而影響到血細胞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同時研究結果顯示,血液樣本在相同室溫條件下,存放時間越長,其RBC、Hb檢測出的水平越高;同時血液樣本存在時間在0.5~3h之間時,WBC和PLT檢測水平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持續升高,而在3~6h間,檢測水平會隨時間的延長而持續下降[5~6]。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存放時間越長,血細胞發生形態變化的可能性就越大,PLT脫離機體環境會后,會受到溫度、滲透壓、試管壁以及抗凝劑等多種影響,在形態結構上出現快速改變,因此檢測結果會出現較大波動[7]。而RBC水平發生變化的原因是由于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血液樣本中的攜氧量和有效氧親和力均會不斷下降,紅細胞膜變硬,紅細胞囊泡顯著增加,從而對檢測結果產生影響[8];同時WBC和Hb水平出現變化的原因可能與細胞內外鉀、鈉離子的重新分配存在一定關聯。而當血液樣本處于低溫環境中(-5℃)且靜置30min、60min和120min,樣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檢驗數值也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進一步提示,檢驗環境對于血液樣本常規檢查的檢測結果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因此,為了確保血細胞檢驗指標數值結果的科學準確性,在血常規檢測時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1)不斷提高相關檢驗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全面了解和認識到不用抗凝劑稀釋比例、不同存儲時間、不同溫度條件對血細胞檢測結果會產生的嚴重影響,進一步提高檢測的工作的科學準確性;(2)要注意控制好抗凝劑的稀釋比例,盡量在相同的溫度條件和最短時間內完成檢驗;(3)對受檢者的血液樣本信息進行科學管理,以此保證血細胞各項指標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不同稀釋比例和不同存放時間的血液樣本,都會影響到血細胞的檢驗結果,因此要嚴格把控好每一個血細胞檢驗環節,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9]。
參考文獻
[1]周平.臨床醫學檢驗中影響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有關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7,6(2):214-215.
[2]劉錄恒,劉燕菲.臨床醫學檢驗中影響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有關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4):506-507.
[3]覃正學.探討影響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相關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1):29-30.
[4]程少波,鄭秀娥,劉文超.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1):91.
[5]劉敬云.臨床醫學檢驗中影響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有關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