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對腦外傷患者背景信息全面分析,探究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內容、應用效果在術后康復、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方面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我院就醫的80例確診為腦外傷患者為參考對象,在隨機抽簽法下,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c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給予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對比兩組腦外傷患者最終成效。結果:(1)臨床護理干預前,比較NIHSS評分、MMSE評分、Barthel指數,腦外傷患者評測數據中,組間差別小,P>0.05;常規護理,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聯合干預后,腦外傷患者關于NIHSS評分對比,(9.38±1.05)VS(7.84±1.11),實驗組低,P<0.05;MMSE評分、Barthel指數中,實驗組(20.09±1.05、74.59±3.85)VS對照組(17.92±1.13、62.48±3.01),數據高,P<0.05;(2)關于滿意度,對實驗組腦外傷患者評測后,數據(97.50%)相比對照組腦外傷患者(82.50%),實驗組高,P<0.05。結論: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聯合干預,不僅在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認知功能方面,有較好改善作用,而且能夠促進腦外傷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盡早恢復,提高其滿意度水平。
關鍵詞:腦外傷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術后康復;延續性護理;健康教育;影響
腦外傷,有較高致殘率、較高致死率,在神經外科領域中較為典型。據調查研究表明,突然起病后,短時間內患者顱內壓會急劇上升,外在表現以昏迷、頭暈、意識喪失為主。此外,腦震蕩、硬膜外血腫癥狀也會伴隨出現,嚴重者會明顯增加患者永久性功能障礙風險,進而對其生活質量水平、生命安全構成較大威脅[1]。就目前來說,手術治療此類疾病后,患者所需恢復周期長,該階段內,為了更好地保障其最終療效,輔以有效護理極為必要[2]。本次課題研究圍繞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內容分析,對80例收入我院腦外傷患者實施該措施成效及在術后康復、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方面影響進行探討?,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研究需要篩選患者80例,基礎前提為:院方批準,而后行分組處理;組別名稱為:對照組、實驗組;選取分組參考為:隨機抽簽法;兩組患者臨床檢查后,均已確診,并有程度不同腦外傷癥狀伴隨出現,其各項資料收取時間在:2020年4月~2021年4月,分析如下。對照組:腦外傷患者40例,年齡26~67歲,平均(46.53±2.11)歲,男22例,女18例;實驗組:腦外傷患者40例,年齡29~65歲,平均(47.02±2.05)歲,男23例,女17例。以上臨床信息(病例數、年齡范圍、男女構成)中,均衡對比腦外傷患者數據差別,對照組、實驗組無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腦外傷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如:環境建設,監測患者各項反應、身體指征,科學飲食、指導服藥等。
實驗組腦外傷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主要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普及內容有:腦外傷知識(誘因、癥狀、危害性、如何治療)、手術知識(基本步驟、必要性、預后效果),整理上述信息后,由護理人員負責,深入病房開展雙方交流、溝通工作,對于部分受教育水平較低患者,應保持足夠耐心為其解釋,對患者錯誤觀念及時糾正;(2)心理安慰。對于腦外傷患者個人喜好、性格特征等資料,護理人員應提前掌握,選取患者意識清醒時深入病房,觀察其面部情緒變化。同時,針對患者內心顧慮進行疏導[3];(3)康復鍛煉。整理早期康復鍛煉內容、優勢,而后為腦外傷患者、家屬普及,例如:臥床休養階段,以被動活動為主,即:體位更換、四肢抬高、關節屈曲等。該階段內,需由護理人員負責協助,并借助電子產品為患者呈現各種鍛煉方式的正確方法,增進理解[4];同時,在洗漱、穿衣、吃飯等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護理人員需及時鼓勵患者,引導其獨立完成;中后期階段,患者病情好轉、身體指征穩定后,可指導其進行床上坐立、床邊移動、雙腿下垂,甚至床下站立、行走練習[5];(4)出院指導。出院前,護理人員、主治醫生共同負責,就腦外傷患者恢復狀況進行評估,結合網絡資料,將出院后康復鍛煉規劃為其制定,發放相關手冊,鼓勵患者嚴格落實;且院內膳食、生活作息時間方面,囑咐患者進行延續;預留雙方聯系方式,出現疑難問題時,及時與護理人員聯絡[6]。
1.3 判定內容
比較腦外傷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護理前、護理后;
比較腦外傷患者康復效果: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
比較腦外傷患者滿意度水平:非常滿意、一般、不滿意;
其中,就滿意度來說,醫護人員操作技術、服務態度等指標均可歸納在判定范疇中,在自制百分量表評定后,具體標準為:≥85分為非常滿意,70~85分為一般,<70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進行t檢驗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NIHSS評分
NIHSS評分比較,護理前差異小,P>0.05;護理干預后階段,腦外傷患者組間評分有顯著意義,且在實驗組中低,P<0.05。見表1。
2.2 康復效果
護理前階段,MMSE評分、Barthel指數中,腦外傷患者無區別性,P>0.05;護理干預后,全部指標明顯改善,且實驗組相較對照組,評測數據有更高顯示,P<0.05。如表2。
2.3 滿意度
對照組腦外傷患者、實驗組腦外傷患者中,關于滿意度比較,數據在后者中高,P<0.05。見表3。
3討論
醫學研究表明,外力作用(車禍傷、跌倒傷),為腦外傷疾病的主要誘因,其危害性較高,會明顯增加患者腦疝風險;且手術治療后,雖然具備一定效果,但是在患者神經功能方面會受到不同程度損傷,其臨床表現為肢體功能障礙、意識障礙等。面對此類現象,臨床醫護人員務必要提高自我重視度。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環境建設、生命體征監測基礎上,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的開展,能夠著手于腦外傷患者心理需求。通過疾病知識、手術知識普及,護患溝通措施進行干預,以此來增進患者了解,幫助患者在治療自信心方面進行重建,減輕其內心負擔;與此同時,康復鍛煉中的早期被動活動、生活技能訓練以及中后期的床上坐立、床邊坐立、床下站立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其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能夠對患者體內氣血津液循環形成有效刺激,提高其自身體質、免疫能力;另外,出院前的腦外傷患者評估、注意事項講解、聯系方式預留,還能夠監督腦外傷患者養成良好習慣,避免病情惡化、其他意外事件出現,更好地提高患者預后水平。
綜上所述,腦外傷患者治療期間,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瑩,梁萌萌.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 人人健康,2020,39(3):74.
[2]李明.階段式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術后肢體運動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1):182-184.
[3]黃海花.循證護理對重型腦外傷病人鼻飼并發癥及營養狀態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20).3349-3350.
[4]李家華.優質護理對腦外傷術后患者恢復的影響觀察分析[J].黑龍江醫學,2021,45(12):1276-1277.
[5]朱華美,應莉莉,胡丹紅,等.延續性護理對輕度腦外傷患者心理和生命質量影響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16):1235-1239.
[6]李曉雪.心理護理對改善顱腦外傷術后恢復期患者負性心理的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8):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