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肺栓塞采用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技術實施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經治療后證實為肺栓塞的患者80例,根據治療前檢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中40例在治療前采用CT技術進行檢查;研究組中40例在治療前采用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技術進行檢查。結果:研究組檢查結果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符合率高于對照組;檢查操作時間長于對照組;病情確診時間短于對照組;誤診和漏診率低于對照組。結論:肺栓塞采用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技術實施診斷,雖然需要較長的檢查操作時間,但能夠減少漏診和誤診情況的發生,縮短確診時間,使診斷準確性提高。
關鍵詞:肺栓塞;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診斷
肺栓塞目前已經成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類疾病,患者多數情況下以急診的形式來院就診,病情的發展速度較快,呼吸困難是其主要癥狀表現,但缺乏特異性,在診斷過程中發生誤診或漏診事件的可能性較大。相關研究顯示,在早期階段對肺栓塞實施準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可以使患者的病死率水平降低20%左右[1]。除依據臨床癥狀表現對肺栓塞進行診斷外,還可以采用CT、超聲等影像學技術進行檢查。超聲技術的操作方法簡便,且具有無創的優勢,近年來在臨床相關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被廣泛應用。本文研究肺栓塞采用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技術實施診斷的臨床價值[2]。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經治療后證實為肺栓塞的患者80例,根據治療前檢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中40例在治療前采用CT技術進行檢查;研究組中40例在治療前采用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技術進行檢查[3]。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發病時間1~19h,平均(6.1±1.5)h;年齡21~75歲,平均(45.3±6.9)歲;研究組中男23例,女17例;發病時間1~16h,平均(6.3±1.0)h;年齡20~72歲,平均(45.6±6.5)歲。組間比較,數據無統計學意義,且P>0.05,可比較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在治療前采用CT技術進行檢查。選用我院現有的CT掃描機,采用平掃模式,對肺尖至肺底的位置進行全面的掃描,在實施掃描操作的過程中,將準直設定為16 mm×0.75 mm,床速設定為每圈15mm,層距和層厚水平分別設定為0.50mm和0.75mm,矩陣面積為512×512,螺距設定在1.00-1.25之間,管電流和管電壓分別設定為140mAs和120kV,掃描操作時間控制在9~10s之間。研究組:在治療前采用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技術進行檢查。使用我院現有的彩色超聲診斷儀,根據實際情況將心動圖的探頭頻率水平設定為2~5MHz之間,下肢靜脈檢測過程中的探頭頻率設定為7~10MHz之間。檢查的范圍不僅僅需要包括左室長軸、心尖四腔、心室短軸等部位,同時,還需要確定右心室大小變化、左右心室大小對比、肺動脈主干位置血栓情況,且對雙下肢血流變化情況進行準確測量,對管腔及深靜脈管壁的情況進行分析,對是否有血栓病變發生做出判斷[4]。此外,還需要對下腔靜脈及肝靜脈是否出現變化進行觀察,檢查操作期間需要對外周血管超聲探頭頻率進行調整,使其保持在8.5~12.5MHz之間。
1.3 觀察指標
(1)檢查結果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符合率;(2)誤診和漏診率;(3)檢查操作時間和病情確診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2.0處理,分別進行χ2和t檢驗,并分別以,[n(%)]和()表示。P<0.05時,可認為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檢查結果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符合率、誤診和漏診率
研究組檢查結果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符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P<0.05;研究組治療前檢查誤診率和漏診率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P<0.05。見表1。
2.2 檢查操作時間和病情確診時間
研究組檢查操作時間長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P<0.05,研究組病情確診時間短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P<0.05。見表2。
3討論
肺栓塞目前在我國已經成為臨床常見疾病的一種,其整體發病率水平較高,且呈現出逐年增加的發展趨勢。導致肺栓塞發病的具體原因相對較多,以慢性心肺類疾病、患者年齡不斷增加、手術治療史、妊娠史、外傷史等最為常見。在實際臨床工作中,肺栓塞病變單獨出現的情況較少,多數患者會有其他的合并癥。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及下腔靜脈血栓病灶會隨著血液的不斷流動,進入到患者的肺部當中。此外,血液黏稠度水平過高、血液凝固性明顯增加,均是目前導致肺栓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旦發病,會有胸痛、暈厥、咳血、呼吸困難等癥狀出現,但患者在罹患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可能會有類似的癥狀出現,單純依據外部表現,對病情進行判斷的難度較高。因此,在對臨床癥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診斷該疾病的過程中,需要加入影像學技術,使診斷的準確度得到保證[5]。
多層螺旋CT技術屬于臨床對疑似肺栓塞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雖然所得影像的清晰度較高,但檢測結果受到患者及外部因素影響的可能性較大,最終診斷的準確性不是十分理想,很有可能會導致誤診及漏診等事件的發生。由于該病病情的發展速度較快,一旦漏診及誤診,患者的生命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威脅,且后續治療的難度也會因此增加。
近年來,臨床在診斷肺栓塞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醫生選擇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技術。一方面,該項技術所得到的影像的清晰度,較多層螺旋CT檢查更高,另一方面,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檢查操作基本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準確度可明顯提高,使醫生能夠更好更快地判斷患者的病情[6]。此外,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技術,可以對右心系統血栓、肺動脈內血栓的直接征象給予明確顯示,從而幫助醫生對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癥狀表現,對病情做出判斷,確定是否有肺栓塞病變發生。同時,該項檢查方式還能夠對其他合并癥癥狀的判斷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使病情判斷的全面性得到充分保障[7]。
本次研究說明,肺栓塞采用心臟及外周血管超聲技術實施診斷,雖然需要較長的檢查操作時間,但能夠減少漏診和誤診情況的發生,縮短確診時間,使診斷準確性提高。
參考文獻
[1]徐慧,李媛媛,趙登峰.聯合檢測生物學標志物對肺栓塞的臨床意義[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19,38(2):252-256.
[2]賀芬宜,嚴赟,司徒明珠.超聲心動圖聯合下肢深靜脈超聲對急性肺栓塞診斷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8,34(12):34-35.
[3]施宇衡,陳艷艷,馬佳韻.門診初診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診斷延誤情況及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31):3832-3836.
[4]Zibly Z ," Abofani H ," Rennert N . Neuromodulation for Refractory Angina, Heart Failure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J]. Neurology India, 2020, 68(8):297.
[5]Arinze N ," Farber A ," Levin S R , et al. Perioperative outcomes after lower extremity bypass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morbid obesity and superobesity[J].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19, 71(2):27.
[6]Buus N H ," Carlsen R K ," Khatir D S , et al. Arterial stiffness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 in offspring of hypertensive parents: Influence of sex and other confounders[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8,25(13):1.
[7]Balkhy H H ," Nisivaco S ," Kitahara H , et al. Robotic Beating Heart Totally Endoscopic Coronary Artery Bypass in Higher-Risk Patients[J]. Innovations Technology amp; Techniques in Cardiothoracic amp; Vascular Surgery, 2018, 13(2):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