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婦科腫瘤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措施。方法:2020年5月~2021年6月,我院治療的100例婦科腫瘤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在手術后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采取預防性護理措施。比較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率與凝血指標(成纖維細胞-FIB、Coase -PT)的差異。結果:觀察組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纖維蛋白和血小板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標,從而降低婦科腫瘤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
關鍵詞:婦科腫瘤;深靜脈血栓;診治與預防;分析研究
在現代醫學中,深靜脈血栓是外科手術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報告,大約50%的患者在手術后患有與深靜脈血栓形成有關的并發癥;大約7%~40%的惡性腫瘤婦女在手術后出現同樣的并發癥[1~2]。近年來,婦科腫瘤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并發癥的發生率在全國臨床范圍內顯著上升,主要是惡性腫瘤。為此,為了找到診斷、治療和預防戰略,有效控制婦科腫瘤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并發癥,采取了以下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20年5月~2021年6月,我院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100名婦科腫瘤患者進行了手術。在觀察組的50例中,患者年齡在22~73歲中,27例是良性腫瘤,23例是惡性腫瘤。在對照組50例中,患者年齡在21~74歲之間,其中32例為良性腫瘤,18例為惡性腫瘤。這兩組的背景資料沒有顯著差異(P>0.05),而且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術后對照組提供常規護理,包括身體檢查、病情觀察、抗凝血治療和運動指導。觀察組正在采取預防措施。這包括設立一個由一名護士長和一名副護士長領導的預防護理小組,以及挑選五名護士負責收集和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相關數據。在進行這項研究之前,小組成員能夠通過標準化的培訓和學習向患者提供高質量和有效的護理。護理方案:使用深靜脈血栓形成、婦科腫瘤手術、術后護理等關鍵詞,搜索萬方和知網、維普等數據庫,選擇文件具體的護理措施如下:第一,評估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對于手術前有危險因素的患者,必須采取各種預防措施,包括防止混凝、穿彈性襪子、提早下床等。抗凝治療主要在術后12h開始。對于有出血危險的患者,如內出血、手術前服用抗血小板堆積藥物、術后出血等,可以采取身體預防措施減少出血的危險,使用抗凝劑進行預防治療。在床上休息時,可以抬起下肢,加快下肢血液的回流。同時,可以穿彈性襪子、腳踏底靜脈泵、間歇充氣壓力裝置等來達到物理預防的效果。根據傷口愈合情況引導患者進行被動和主動運動,可以改善整個身體的循環。早期下床有助于降低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因此應鼓勵患者小規模下床而不影響傷口[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及凝血指標(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的差異。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差異
觀察組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混凝指標的差異
FIB、PT與樣本組之間的差異在統計上有顯著性(P<0.05)。見表2。
3討論
3.1 DVT發生的原因
(1)血液流動緩慢:這一群體的大多數患者是老年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VTE是DVT的高危因素;術前禁食、洗滌和補水不足,導致脫水和血液豐富;手術時間長,導致麻醉時間長。麻醉后,周圍血管擴張,血流停滯,手術失血,血液藥物濃度增加,術后活動減少,下肢肌肉長期松弛。手術后增加腹部壓力的因素,如腹部壓力、腹痛、腹部膨脹、尿潴留、半平位置等等,受到重力的影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血液流動緩慢,有利于血栓形成。(2)靜脈壁損傷:本組86%的患者為惡性腫瘤,手術范圍廣,尤其是周圍淋巴結清掃、血管脆弱壁及輔助組織,內源性凝血系統激活,導致血栓形成;腫瘤手術后,患者采取膀胱姿勢,下肢靜脈壓迫,回位不好,術后靜脈壁受損,容易形成血栓。(3)血液凝固狀態:惡性腫瘤患者腫瘤組織裂解液可增加血小板數量,增加凝血因子含量,減少凝血因子活性,使血液保持凝血狀態;腫瘤細胞還可以表達和分泌與抑制纖維化相關的蛋白質,從而促進血液循環的形成。與此同時,腫瘤組織本身的出血性壞死也產生了大量促進血栓形成的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活性酶。術后止痛藥的使用也是血栓形成的一個因素。這一組的輸血是由于血庫中的顆粒、細胞碎片和高粘度造成的,有助于血栓形成。研究人員報告說,術后輸血,特別是冷凍新鮮血漿灌注,增加了DVT和PE的風險[4~5]。
3.2 治療方法分析
在過去十年中,深度靜脈血栓的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最顯著的是LMWH的廣泛應用,LMWH具有與普通肝素相同的療效。然而,在西方國家,由于在圍產期初期易于使用、二次出血的風險低、缺乏對凝血參數的監測、由肝引起的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相對較低以及敗血癥,普通的肝素幾乎已經被取代。對于PE患者來說,IVCF必須與藥物一起放置,因為PE可能會拒絕,這是目前預防PE死亡的重要措施。據報告,IVCF在阻截大量血栓和預防致命肺栓塞方面發揮了作用[6~7]。
3.3 預防DVT的措施
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以便盡早制定適當的預防措施。手術后盡量避免下肢靜脈輸液,鼓勵患者深呼吸、早起或睡覺,以促進下肢回流。其次,術中操作輕柔,可減少組織損傷、擠壓和血管挫傷;術后盡量不用止血藥,避免下肢靜脈輸液,鼓勵患者深呼吸,早下床或臥床被動活動,促進下肢靜脈回流[8]。
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措施主要包括:測量彈力襪(GCS)、間歇充氣加壓(IPC)、低劑量未分化肝素(LDUH)和LMWH。對于接受婦科大手術的患者,只要沒有抗凝禁忌癥,就應采取措施預防血栓形成。因良性疾病接受大型婦科手術的患者,即使沒有其他危險因素,也建議使用LDUH,5,000U,每日2次,或LMWH≤3400U/d,或術前開始使用IPC,持續至患者能活動為止;接受腹腔鏡婦科手術的患者,如合并其他YTE危險因素者,可采用LDUH、LMWH、IPC或GCS中的一項或多項措施預防血栓形成;所有接受大型婦科手術的患者都需要預防血栓形成,并對其進行治療,直至出院。對于極高危患者,包括接受過腫瘤手術、年齡大于60歲、或既往有VTE病史者,出院后應堅持血栓防治2~4周;接受廣泛手術的惡性腫瘤患者和有VTE危險因素的患者應常規使用LDUH5000U(一天三次,用于預防性治療)或高劑量LMWH(gt;3400U/d)。替代策略包括單獨IPC直到出院,或藥物結合機械預防措施。
3.4 研究討論
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增加,影響患者的預后,嚴重危及其生命。預防性護理主要是針對患者的潛在危險事件進行干預,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本研究的重點是預防保健,綜合干預措施、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職業培訓和手術后早期的抗凝治療,以及通過將臥床活動和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觀察組(Plt; 0.05),表明可以通過預防性護理降低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
綜上所述,深靜脈血栓容易在婦科腫瘤手術后變得復雜。因此,明確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方法可以避免深靜脈血栓,提高患者的預后。有效的護理和預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婦科腫瘤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護理效果顯著,可廣泛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韋昕芳.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診治與預防[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A0):122+125.
[2]王芬.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診治與預防[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63):40-41.
[3]舒穎,南芳芳.不同抗凝藥物對婦科腫瘤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作用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7,26(3):42-45.
[4]孫啟建,尹筍.婦科腫瘤圍手術期并發血栓性疾病30例的臨床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6,31(2):330-333.
[5]胡述德,葉虹.探討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診斷與治療[J].中外醫療,2015,34(2):74-75.
[6]李毅,李婷,陳添盛.探究不同抗凝藥物對婦科腫瘤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J].母嬰世界,2019,21(19):126.
[7]趙沛儀,黃詠妍.集束化護理預防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4):93-95.
[8]甘玲,劉山俊,肖夏,等.靜脈瘀滯指數評估婦科惡性腫瘤切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9,29(6):103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