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涌入中國學習漢語。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課堂模式也慢慢向多媒體教學方向轉變。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不僅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必修課, 而且是當前“漢語熱”這一國際形勢下的迫切要求,更是普及、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文化的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但我們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時,要立足教學本身,避免華而不實,嘩眾取寵,更不能為了用而用。
【關鍵詞】" " 多媒體技術" " 高職" " 對外漢語" " 教學
一、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學模式下,枯燥的理論知識、稍縱即逝的課堂筆記、沉悶的課堂氛圍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跟不上教學進度,不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語音方面,教師需要整節課提高嗓音,不斷重復領讀。遇到人數比較多的班級,教師還需要佩戴小蜜蜂等擴音設備,音質不清晰,不利于學生培養漢語語感。語法上,傳統教學猶如填鴨式,將一系列句式塞入學生腦海,學生一做題就迷迷糊糊,錯誤百出。但是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教師向學生展示與課堂知識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讓學生受到了多種感官上的刺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建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2.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互動性
多媒體教學的一大優勢就是能夠通過音、圖、像等功能將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從而使教學內容變得更直觀、生動。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用多媒體來創設教學情境。
例如,當學習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賽龍舟的視頻,在學生欣賞完該視頻后,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視頻中的人們在做什么?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接下來可以展示“屈原投河”的動畫視頻,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端午節的由來,最后再展示“粽子”的圖片,以及如何包粽子的視頻,一步一步的加深學生對端午節的理解,讓他們明白這一傳統節日的由來及傳承。
2.2將對外漢語學習化抽象為形象, 變難為易
眾所周知,漢語學習離不開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等方面的學習。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習慣用一支筆、一本書走天下,實際上這種教學方式非常大的局限性。練習聽力時,教師只能化身“人形復讀機”不斷重復誦讀,除了容易疲累及發音吐字不標準等問題,遇到需要分角色朗讀的課文,教師就分身乏術;學習詞匯時,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學習漢字時,學生總是搞不清筆順;學習語法時,面對課本上的枯燥解釋,學生容易有畏難情緒。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練習聽力時,播放的音頻清晰標準,男女角色清楚,有利學生掌握聲調;講解詞匯時,可以播放相關圖片或音頻。比如學習動物名詞時,教師可以展示動物的圖片,也可以播放動物的聲音,加深學生的印象。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都感覺中國漢字是最難學的。中國的漢字非常多,而且筆畫多。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利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向學生動態展示筆順。
比如, 在進行象形字“月”的教學時,屏幕上會先出現彎彎的月亮,然后月亮會逐步的轉變成為“月”這個字。學習“口”字時,屏幕上就會出現一張嘴。
例如學生經常搞混“晴”和“睛”這兩個字,那么教師就可以展示“太陽”和“眼睛”的圖片,慢慢縮小演變成偏旁部首,這樣學生就能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并且加以區分。
學習漢字時,漢字的筆畫結構、筆順也是留學生的難點,學生經常會出現“倒畫筆順”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筆順動畫。動畫會拆分每一個部件、每一個筆畫,按筆畫順序出現描紅,還可以滾動播放,讓學生加深印象,隨時復習。
語法方面,利用多媒體技術也可以事半功倍。比如語法點“趨向動詞+來/去”一直是對外漢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單靠板書和動作,老師不容易講清楚這個語法點,學生也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通過播放“進來”“進去”“出來”“出去”“過來”“過去”等動畫,就可以歸納總結出它們的共通點:“來”是到說話者所處的位置來,“去”是說話者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就非常清晰明了。
2.3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學習,終身學習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可以將老師講過的知識點留存下來,課后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觀看復習。對教師來說,將知識點做成課件可以減少工作量,不用進行重復的機械性的備課,能夠將更多時間放到教學內容本身,教師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環節中發現課件的問題以及疏漏之處,并不斷完善。
除此以外,多媒體課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實現“因材施教”。多媒體教材具有內容豐富、資源多樣、傳播范圍廣等特點,能夠與傳統教材相互配合,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和特點。如果將對外漢語教材作為主流,那么多媒體教材就可以作為支流。如果學生有充足的學習時間,充分的理解能力,那么可以以課本教材為主,多媒體教材為輔,兩者相輔相成。
當然,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因材施教,不斷調整兩者之間的關系,幫助留學生實現高效便捷的對外漢語學習。
三、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留學生的差別
高職學校留學生大多來自于東南亞國家,如印尼、緬甸,還有學生來自于孟加拉、非洲等。而本科院校由于其綜合實力、師資力量、教學設施等,能夠吸引到更多國別的留學生就讀,在留學生生源上就更勝一籌,學生素質相對較高,學生自覺性也較高。
高職院校留學生由于年齡、國別、入學門檻等一系列原因,普遍呈現出來的特點就是年齡較小,對學習沒有計劃;性格相對內斂、含蓄;學習積極主動性不夠;對外漢語學習過程中有畏難情緒,上課不愿意積極主動發言,有時會走神。上課不愿意動筆記筆記,就算記了筆記下課也不會復習。而多媒體技術恰恰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問題。使用圖片可以將詞匯具體形象化,加深他們的理解;使用動畫可以讓原本晦澀難懂的語法點變得生動形象;觀看視頻則可以瞬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運用點名抽獎軟件則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多運用媒體進行教學可能存在的問題
4.1資金投入不夠,設施不夠完善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現多媒體教學的先決條件是充分完備的硬件設施。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現在很多高校為每個教室都配備了高像素投影儀,臺式電腦或筆記本、轉接頭等,還設置了語音室,引進了智慧教室等。
要想實現全覆蓋式多媒體教學,學校需要投入大量財力購買設備,大量人力進行設備安裝、調試以及后期維修。現在有些學校的多媒體設施不夠完善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部分學校本身沒有充分重視多媒體教學,因此資金投入不夠。二是部分學校迫于資金壓力,只能逐步完善多媒體設施。
4.2教師計算機能力低下,素質良莠不齊
除了配備完善的設施,學會如何高效的使用多媒體也是教學環節中的重中之重。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會操作基本的Word、PPT、Excel等,會在網絡上尋找合適的教學資源,有時候甚至需要學會做動畫以及剪輯視頻等,這些都對教師本人的計算機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除此之外,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來中國留學,導致對外漢語教師所需數量缺口較大,師資配備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此情況下,部分高校選擇聘用兼職教師進行授課。外聘教師受高校的約束較小,素質良莠不齊,有些外聘教師比較自由散漫,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質量。
4.3照本宣科,機械性教學
現在很多高校都倡導使用多媒體教學,要求教師準備好PPT課件,于是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一些教師完全照搬書本,照本宣科,將書本上的內容復制下來,上課就照著PPT從頭讀到尾,這完全違背了多媒體教學的初衷。多媒體教學需要將原有書本上的內容及知識點進行拆解、細化、補充、完善。
例如,在講解詞匯時,要將它的讀音、詞性、易錯點、拓展詞全部列舉出來;在講解語法點時,要用圖片或視頻引入,講解完后要加入練習部分,加深印象;學習文化,例如介紹漢字特點和學習方法之前,我們可以在課件中適當介紹“六書”造字法,這樣可以幫助進一步了解漢字的形成和發展脈絡,留下一個初步的印象。
4.4使用多媒體有時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多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在短時間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過多使用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教學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注意力問題,適當調整使用多媒體技術的頻率和使用時間的長短,我們始終要記住: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最重要的還是教學內容本身。
4.5多媒體課件中的某些拼音和漢字與手寫的有所差異
拼音方面,例如打印的“a”和手寫的“ɑ”就有所不同;多媒體課件中的分隔符有時候也會讓外國學生感到困惑與不解。這時,教師可以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講解,使學生了解打印的拼音、漢字和手寫的有多不同。
五、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是大勢所趨。教師不能固步自封,要緊跟時代步伐,不僅要學會用,還要用好。教師應不斷提升計算機操作水平,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進行課件的制作,根據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不斷地對課件進行調整和完善。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和實際需求來綜合運用多媒體。我們時刻要記住: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最重要的是對外漢語教學本身。所以,教師要取其精華,科學合理的運用多媒體,將其與傳統板書有效地結合,做到1+1>2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課堂互動的力度,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質量。
參" 考" 文" 獻
[1]王琪 鄧世昆.多媒體技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優勢、誤區及對策.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09,(24)
[2]吳文婧.多媒體條件下的對外漢語漢字教學.北方文學 2017,(17)
[3]袁喜竹 唐紅梅.淺談多媒體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的應用.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9,(07)
[4]劉雅麗,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探討.電腦知識與技術 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