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快發展,傳統的廣播電視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進步,網絡化和數字化是目前也是未來廣播電視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廣播電視發展中,網絡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改進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播出技術流程及總體質量,為廣播電視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源動力。為此,本研究探究了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技術中的應用與發展,明確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應用的優勢與關鍵技術,以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多優秀的電視節目。
【關鍵詞】" " 網絡化" " 數字化" " 廣播電視技術" " 發展
引言:
廣播電視是傳統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是在網絡技術未發展成形前應用最廣泛的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應用最久的信息傳播工具,在廣大受眾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及擁有很高的權威性[1-2]。
隨著社會信息化技術的飛躍發展,多項技術應用于廣播電視發展過程中,而伴隨網絡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視技術發展進程中也呈現網絡化和數字化發展趨勢,大大促動了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提升了廣播電視節目畫面的清晰度及穩定性,也更加具有經濟性。
一、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概述
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的核心是互聯網科技,此項技術體系應用的核心部分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建立網絡服務器[3]。實際組成包含廣播電視傳輸的信號,其中不同信號之間能有效對接。用戶能基于自身需求獲取信息,自主選取,受到用戶自主選取及服務器智能化運行影響,能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的信息服務。基于新時期網絡數字化發展,諸多用戶選取性更廣且信息獲取速率更快[4]。在服務器管理終端還能應用收集與整理功能,集中統計用戶日常喜歡觀看的節目,再通過服務器定期向廣大群眾推送其關注度較高的節目[5]。在此服務器應用中能補充 視頻制作工具,有效壓縮處理節目視頻,將視頻上傳到客戶端,便于用戶瀏覽。在多項技術應用促進中,網絡數字化廣播高度程序化和自動化也是技術相對突出的特征。
二、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優勢
2.1 提升節目畫面的質量
傳統的廣播電視技術需要依賴模擬信號完成廣播電視節目的傳輸,而模擬信號在長距離傳輸過程中,較易出現不穩定,導致畫面清晰度下降。網絡數字化信號輸出形式更為簡便,僅具有“0”和“1”兩種信號的輸出形式,在信號傳輸過程中可以實現在同等的傳輸空間覆蓋范圍內,容納數量更多的信號位點,使得信息數據的傳送質量、傳輸速度更有保障;
而且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在二維濾波壓縮頻帶等技術的支持下,可將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降到最低,提高信號傳輸的穩定性,保證廣播電視節目信號的傳輸質量,確保電視節目圖像呈現更好的清晰度,提高受眾觀看質量[6-7]。
2.2 實現遠程編輯,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網絡數字化信息技術已在各個領域中普及,并得到廣泛應用。而網絡數字化信息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也大大促進了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8]。目前,同步數字體系、數字視頻廣播技術以及光纖和同軸電纜相結合的混合網絡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使廣播電視各項數據信息傳遞穩定性增強,使編輯工作更加簡單、高效,更有利于促進廣播電視遠程編輯工作的實現,讓遠程編輯真正落到實處。在網絡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可打破傳統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使數據信息編輯及下載更為使得,可通過網絡將節目制作需要的相關內容與信息傳輸給工作人員,而相關人員編輯處理好的信息與內容又可以通網絡進行傳輸、選取,并加以利用,能夠更好地避免外界環境的干擾,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有效調控相關人員的實際勞動強度,減輕工作負擔[9]。
2.3 具備可共享的海量資源
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行業的應用,可充分實際應多項資源的近距離與遠距離共享[10-11]。網絡數字化技術可對廣播電視節目所需要的信息進行有效分配,實現遠程編輯,優化原有操作步驟及流程,同時可通過網絡實現工作人員的線上協同作戰,實現數據與信息即時性共享,完全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有效提高廣播電視制作的工作效率及質量。同時網絡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對信息傳遞過程進行優化處理,提高輸出信號的傳遞速率,使其操作更加方便,信號傳輸更加穩定。
在此過程中發揮網絡數據化技術的作用,有效編輯處理不同類復雜程度較高的網絡資源,有效保證輸出信息傳遞過程中更為靈活,能夠集中打破先前輸出信息傳遞區域與傳遞空間要素的影響,對高效率信號傳遞可發揮關鍵性的促進作用[12]。
2.4 實現實時處理
近年來,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各個領域中運用已趨于成熟,促進了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而各領域的發展又對網絡數字化技術形成正反饋,在網絡數字化技術發展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廣播電視節目原有的信息傳遞主要依賴于模擬信號的傳輸,過程繁瑣,所能夠獲取的節目效果有限。而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技術平臺,促進了廣播電視的數字化發展,能集中優化原有的信息傳遞模式,確保離散性特征的信號在數字化技術運用中實現高效處理,加速現階段我國廣播電視數字化發展的進程。
現階段各行各業要想獲取網絡數字化發展方向,需要掌握社會多類信息,基于電視廣播集中整合與編排處理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各項熱點問題。在電視廣播中規范化應用網絡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分散化數據的高效編排與處理,使多類信息資源均能夠得到有效利用,集中調控與整改信息傳遞及編排中的各項要求,確保信息制作與傳遞過程更具有科學性、穩定性[13]。應用網絡數字化技術能實現多項數據信息有效傳遞交流,全面提升廣播電視制作質量,進一步促進電視節目整體質量的提高[14]。
除此之外,在信息傳遞交流中,網絡數字化技術參與才能夠及時進行修改及針對性策劃。為了能高效減少信息傳遞中干擾因素產生的不利影響,需要注重基于二維信號和濾波信號的有效壓縮,而網絡數字化技術為這一功能實現提供了有利支持,全面提升廣播電視音頻信號的整體利用率。
2.5 有效節約播出成本
對于廣播電視節目觀眾而言,從傳統廣播電視技術向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的轉變過程,其僅需增加配置一個簡易的機頂盒即可,因此其實際需要支付的經濟成本較低,可以承受。
對于各級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播出單位而言,從傳統廣播電視技術向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的轉變過程,盡管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術設備更新和應用程序更新,但其實際投入的經濟成本也處在可控范圍之內。
三、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技術中的發展
3.1 可使廣播電視技術實現更加充分的網絡化發展
網絡數字化信息技術應用于廣播電視中,在未來會呈現出快速、全面的網絡化發展趨勢。應用網絡數字化信息技術對傳統廣播電視技術進行創新,并將二者有機結合,可使廣播電視節目的編輯工作及內容修訂工作更加便利,進而能夠減少廣播電視節目在傳輸過程中的信號損耗、信號失真等問題的發發[15];對于突破受眾在收看廣播電視節目過程中的時間與空間限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可更好地實現廣播電視這個特定媒體的最佳傳播價值。
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可借助網絡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共享性特點,進而有效降低廣播電視節目的經濟成本,提升廣播電視的觀看率。
3.2 可豐富廣播電視節目的內容構成體系
網絡數字化信息技術與廣播電視技術有機結合,能夠為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播出人員提供有效且便捷的信息資訊收集獲取渠道,豐富廣播電視節目內容的同時,對其進行有效創新,支持我國廣播電視媒體事業長期獲取良好的收益。在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升級過程中,制作人員應該加強對周邊熱點、實時資訊的關注,并且要緊跟百姓潮流,做受眾喜歡觀看的廣播電視節目類產品,持續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促進廣播電視的有序健康發展。
四、 結束語
廣播電視是國家媒體宣傳事業的重要傳播工具,在媒體傳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網絡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勢必會促進廣播電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此,在網絡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廣播電視領域從業者應當積極持續參與推進創新改良工作,通過對現代網絡信息化技術以及數字化技術的結合運用,全面彰顯網絡數字化技術優勢與特征,創新傳統電視節目形式,做滿足受眾需求的多樣化廣播電視節目類產品,使廣播電視更加的互動化、立體化,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廣播電視事業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呂增光.廣播電視自動監控系統主要技術分析[J].電視技術, 2021,45(6):144-146.
[2]謝雪.新技術時代廣播電視播控技術及安全維護的思考[J].電視技術, 2021,45(5):69-71.
[3]梁亞軍.廣播電視發射機自動化控制系統探討[J].電視技術,2021,45(6):76-78.
[4]徐玉娟.廣播電視播控技術及其維護[J].電視技術,2020,44(3):72-74.
[5]康峻森. 探討數字廣播電視信號覆蓋技術[J].電子測試,2021(8):129-130.
[6]曹鋒.淺析廣播電視播出系統的應用與維護[J].價值工程,2021,40(12):206-207.
[7]梁開亮.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2):238-240.
[8]譚立仁.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 中國寬帶,2021(5):24.
[9]劉瑞娟.淺談農村廣播電視網絡優化策略[J]. 中國新通信,2021,23(6):85-86.
[10]姚敏.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 2016,1(2):206-207.
[11]楊衍剛.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信息技術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 2021,42(16):238-240.
[12]馮蕊.網絡數字化時代的廣播電視技術發展研究[J].電視技術, 2019,43(11):19-21.
[13]黃偉.網絡數字化時代的廣播電視技術發展研究[J].人文之友,2020(7):83.
[14]孫學燕.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的優勢及發展前景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 2020,17(30):81-83.
[15]白智彪.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技術的實現分析與研究[J].電視技術, 2018,42(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