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從世人難以涉足的明清皇宮——紫禁城,到普通百姓皆可參觀的故宮博物院,絕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其中走向民主共和的艱難歷程和無數前輩先賢的卓絕努力,都值得后人永遠銘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溥儀暫居紫禁城一段時間之后,應當“移居頤和園”。但是到1924年,12年過去了,溥儀仍未履行“移出宮禁”之約,其間還圖謀復辟、破壞共和,紫禁城物品也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散失。在這種嚴峻情況下,傾向革命的直系將領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突然倒戈,于1924年10月22日夜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直系賄選總統曹錕,包圍了紫禁城。
馮玉祥在《我的生活》中說:“……竟然還存在著一個廢清皇帝的小朝廷……且是中外野心家時刻企圖利用的禍根。……討伐(張勛)復辟的時候,我即極力主張掃除這個奇怪的現象,鏟除這一個禍根,可是當時竟未如愿。這次入京,便決心以全力貫徹之。”
1924年11月4日,臨時執政府決議溥儀“即日移出宮禁”,并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具體由京畿衛戍司令鹿鐘麟、京師警察總監張璧和國民代表李煜瀛負責執行。11月5日上午,國民革命軍切斷了紫禁城與外界的聯系,鹿鐘麟、張璧二人率領20多名國民革命軍士兵和40多名警察進入神武門,直奔溥儀住所執行驅逐命令。清朝遺老被迫同意修正的《清室優待條件》,但是希望收拾物品完畢之后再搬出紫禁城。李煜瀛正色道:“物品不必收拾,有關歷史文化之物品,以不搬走為是。因系國寶,不宜歸一人一姓……并加封條,以專責成。”這就為保存歷史文物,成立故宮博物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雙方為此事爭辯糾纏許久,鹿鐘麟擔心節外生枝,便以武力相威脅。溥儀之父載灃看到這一情形,知道再堅持已經不可能,無奈之下只好勸說溥儀立即搬出紫禁城。11月5日下午,溥儀等人乘坐國民革命軍司令部預備的汽車,前往北海北岸的醇親王府。留守紫禁城的國民革命軍士兵和警察,將各宮殿和存放物品的場所逐一貼上封條,并加了鎖,以備日后點查登記。
溥儀搬出紫禁城后,載灃等仍不死心,又向國民革命軍要求發還私產。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也在外交界極力奔走,希望借助外國勢力干涉此事。
為了盡快接收紫禁城,杜絕清朝遺老覬覦之心,臨時執政府于1924年11月6日夜發布了一道命令:“修正的《清室優待條件》,業經公布施行,著國務院組織清室善后委員會……所有接收各公產暫責成該委員會妥慎保管,俟全部結束,即將宮禁一律開放,備充圖書館、博物館等項之用。借彰文化,而垂久遠。此令。”隨即,臨時執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并聘請國民代表李煜瀛任委員長,著手點查紫禁城物品,籌備建立故宮博物院。
1924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提出了點查紫禁城物品的辦法,討論并通過了《點查清宮物件規則草案》,并對啟封、點查、登記、編號、造冊、攝影等步驟、手續,以及點查和監察人員的組成等問題,都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11月24日,紫禁城物品點查工作正式開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規模龐大、品種繁雜的點查工作基本完成,清室善后委員會陸續編輯出版了28巨冊《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共計117萬件文物,完全向社會公布,自覺接受民眾監督。
紫禁城物品點查期間,北京時局動蕩,馮玉祥被迫出京,段祺瑞就任臨時執政,多次阻撓清室善后委員會的工作。清室善后委員會頂住各方壓力,努力進行點查工作,“大有千萬吾往之慨,其勇銳為尤甚。”
1925年7月31日,清室善后委員會在溥儀曾經居住的養心殿臥室內,發現了清朝遺老金梁、康有為等人與溥儀串通,密謀復辟的文證8件,清朝遺老妄圖恢復帝制、破壞民主共和的意圖暴露無遺,這更加證實驅逐溥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人們由此認識到,如果不盡快成立故宮博物院,不足以杜絕清朝遺老復辟和臨時執政府袒護之心。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員會決議成立故宮博物院,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章程》和《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等,決定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武昌首義紀念日——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宮博物院,非常具有歷史意義和紀念意義。可以說,清室善后委員會的工作,為成立故宮博物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故宮博物院開院的日子確定之后,隨即開展了緊張的籌備工作。曾參與此事的那志良先生回憶道:“時間如此倉促,實在是出于不得已的措施,一天不把這臨時機構變成永久機構,一天便會發生問題。可是籌備的人苦了,雖然事先有了風聲早加準備,但是前后也不過20多天。要成立多少個陳列室,每個陳列室的地點,都是先要騰空房間,把原有的東西安置到妥當地方,打掃刷洗,安置陳列柜,然后到各宮去提取展覽的東西。提取的時候,要備提單,要算計需要數量,要看看是否贗品;提到之后,又要刷洗編目、寫展覽卡片,才能一一陳列起來。這是多么緊張的工作!”盡管籌備工作有些倉促,但是經過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終于可以如期舉行盛大開院典禮,迎接普通百姓參觀了。
雖然故宮博物院開院典禮的時間定于1925年10月10日下午,但是上午就有很多普通百姓來故宮博物院參觀了。據那志良先生《我與故宮五十年》記載:“十月十日的早晨,不到八時,神武門外已站滿了人。九時開門,一擁而入,擁擠不堪。”吳瀛先生在《故宮五年記》中也真實記錄了他當天到故宮博物院的情形:“此零仃孤苦、幸得大眾贊助未致漏產之故宮博物院,居然在萬頭攢動之中脫穎而出!是日萬人空巷……以一窺此數千年神秘之蘊藏。余適以事入宮略遲,中途車不能行者屢,入門乃與眷屬及三數友人,被遮斷于坤寧宮東夾道至兩小時之久,始得前進。”
故宮博物院開院可謂是轟動一時、萬眾矚目的大事。吳瀛、那志良先生的記述是來自創建人員的視角,而普通百姓又是什么樣的反應呢?當時有許多報紙就此發表評論,其中一篇《故宮博物院中東兩路參觀記》高度贊譽道:“前昨兩日,為清宮全部開放之期,數千年宮殿尊嚴,昔為夢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則略破慳囊,即允吾人昂首闊步,眺望談笑于其間。不可謂非建國以來,求治益亂,求合益分之現象中,獨此一事,是以差強人意者。”此文還描述了普通百姓踴躍參觀的場景:“惟因宮殿穿門別戶、曲折重重,人多道窄,洶涌而來,擁擠至不能轉側,殿上幾無隙地,萬頭攢動,不由自主矣……出乾清門,金獅一對,蹲之左右,扣之錚錚有聲,抑若不知宮殿之非故主所有矣。”
故宮博物院開院是民主革命的又一個勝利,也是中國社會發生歷史性巨變的鮮明標志。故宮博物院不僅僅只是一座博物館,更象征著封建帝制的結束、皇家威嚴的毀滅和民主共和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故宮博物院是在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以明清宮廷歷史、宮殿建筑和中國古代藝術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院,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建筑群和186萬余件珍貴館藏,成為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如今,故宮博物院早已成為普通百姓感受歷史魅力和感悟古人智慧之地,人們在這里品味文物的豐富內涵,探尋古今相牽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