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起源于隋朝,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學,也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在國子監學習的讀書人稱為監生。最初監生全部是貴族子弟,直到唐宋時期,越來越多的平民子弟,通過種種選拔也可以成為監生,在國子監主管——國子監祭酒的教導下,開始了改變人生命運的苦讀之旅。國子監教育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并形成一系列制度。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設立國子監,被稱為“北監”或“北雍”,而仍然存在的南京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明朝正統八年(1443年),由于設立在北京的國子監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英宗皇帝下令修葺和擴建,形成如今“左廟右學”的格局。
清朝沿襲明朝舊制,順治皇帝下令再次修葺北京國子監。據《清史稿·選舉志》記載:“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監為太學。順治元年(1644年),置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等教官。設六堂為講習之所,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一仍明舊”。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在北京國子監增建“辟雍”等皇家建筑,形成現在的規制。
清朝國子監有一些重要禮節,比如新科進士的釋謁禮。皇榜揭曉后,選擇吉日,由新科狀元帶領榜眼、探花和全部進士,首先在集賢門外下馬,步行通過持敬門至齋所,在司儀的引導下,進入孔廟對先師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后,返回國子監向祭酒和司業行禮,如果進士是監生出身,要行四拜禮,而非監生出身的進士只行兩拜禮。
國子監為了嚴格管理、規范辦學,不但將教學管理機構分設為繩愆廳、博士廳、典籍廳、典簿廳和掌饌廳等來分工管理,而且還將監生按六堂分班講習。
祭酒為國子監的主要負責人,助教、學正、學錄等協助博士教學,并指導監生自學。國子監十分注重禮儀制度教育,從著裝、容顏、言談、行為等多方面對監生進行培訓。在所有禮儀活動中,國子監正官即祭酒、司業、監丞、博士等,必須整飭威儀、嚴立規矩,為監生做表率。
每天早晚均要舉行升堂儀式,祭酒或司業升堂就座,各屬官依次到堂按順序行禮。然后,所有教官站立兩側互相行禮。禮畢之后,監生列隊依次進入,按班級列隊集體行禮,禮畢退出。參加升堂活動的監生,每人要親自放牌“點閘”(就是今天的點名),確保監生全部到位,不得缺席。參加這項活動時,監生“要衣冠嚴肅,步中節,不許攙越班次、喧嘩失禮”。

課堂上也有嚴格的禮儀規定,監生在上課時,要嚴格按照監規去做,必須對教官畢恭畢敬,作揖行禮,嚴肅認真,拱立聽講,如有疑問,舉手請教。目的就是通過規范的禮儀教育,來保證國子監的教學秩序和學習效果。
為了監督與約束監生的言行,國子監實行齋長管理制度。齋長由年長學優、威望較高的監生來充任,齋長就相當于現在的班長。
據《明史》記載:“每班選一人充齋長,督諸生工課、衣冠、步履、飲食,必嚴飭中節,夜必宿監,有故而出必告本班教官,令齋長帥之以白祭酒。監丞置集愆簿,有不遵者書之,再三犯者決責,四犯者至發遣安置。其學規條目,屢次更定,寬嚴得其中。堂宇宿舍,飲饌澡浴,俱有禁例”。也就是說,齋長不僅要幫助管理國子監的日常教學,還要在衣食住行的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上課維持正常秩序,課后協助監督監生言行。
從明初起,國子監實行會饌制,每天到就餐時間,監生便集中到會饌堂,分班按桌就座,由齋長負責到廚房領取飯菜,每桌監生集體享用。
每天從六堂中輪流派出4名齋長值日,監生不能隨便到廚房查看飯菜和評價飯菜質量,尤其不能鞭撻膳夫。每天監生所用餐,由膳夫提前備好。就餐時,監生安靜就餐,不講話,不喧嘩,做到禮貌就餐。就餐完畢后,監生將自己的餐具清洗干凈,放在指定的位置。
監生入監后,都會安排監生的住宿房號,按編號住宿,“不許私下挪借他人住坐,違者通決”。也不允許監生帶家人及其他人等在國子監留宿,違者要受到處罰。監生在自己宿舍居住,要保持清潔、講究衛生,不得人為破壞住宿環境。監生必須在自己的監內宿舍住宿,如到衙門辦事,每晚也必須回監,不許在外宿歇。
國子監的教學內容以儒學為主,明初國子監還有算術、書法、律令、禮儀、習射、音樂等專業,其后逐漸廢除。到了清朝,國子監的教學內容就變成了純粹的科舉考試訓練,主要學習《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資治通鑒》等,監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學習《十三經》和《二十一史》。
講書、自習、考課是國子監的主要教學方式。講書就是上課,每月四次,由祭酒、司業、博士講解《四書》等,每月上旬講書完成后,由助教、學正、學錄再各講一次。講書以后還有監生的復講,復講之前,博士廳將題目寫在小竹簽上,由監生抽取,按抽到的題目進行講解。“有觸發貫串者加以獎勵,未能通徹者曲為訓解”。
日常學習時間安排是:監生每月初一和十五休假兩天,其余時間就是上課和自習。在一個月中,監生背書就占了13天,復講占了8天,也就是說,監生自學和檢查學業就占去了21天。清朝監生大部分時間是為了應付科舉做準備,包括八股文寫作訓練、詩賦創作、策問回答等考課形式,而且在每次考課時,監生必須到場,并點名核實。
國子監作為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監生的質量如何,直接影響著全國的教育水平。因此,國子監對監生的學業考核非常重視。
明朝國子監對監生的學業考核主要采用積分法,一年要舉行12次大小考試,主要有月考、季考和畢業考等三種。學業考核時,監生要在試卷上寫明堂齋、姓名、年齡、籍貫等;學業考核結束后,當場密封試卷。試卷由博士、助教、學正、學錄等教官批閱,考核成績經祭酒與司業審定后張榜公布等次。每次學業考核成績好的可得1分,一般得0.5分,差的不得分,將歷次學業考核成績累積起來,積分達到8分,就可升級或畢業。
清朝國子監在明朝國子監學業考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考課,分為大課、月課、堂課、小課和季考等五種。大課每月一次,由監管監事大臣和祭酒、司業輪流出題,內容是《四書》文章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學業考核分三等,二等第二名以上者有相應獎金,三次為附三者斥退。學業考核成績由繩愆廳張榜公布,三次不參加者除名。
國子監十分重視科舉考試的中榜率,這既關乎國子監的聲譽,也關乎監生“求功名”的前途,所以國子監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按科舉考試需要進行。因此,監生科舉考試的中榜率非常高。
明朝大部分科舉考試的監生中榜率都在50%以上,并且逐漸提高,及至成化二十年(1484年)達到了93%。清朝國子監更是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生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