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

正是資金流動引發投資者結構的變化,成為A股從快牛、短牛向慢牛、長牛變化的最重要條件。
30年A股市場,投資人看到的總是短牛、快牛,牛年來臨之際,我們十分期待并將迎來慢牛、長牛。
短牛、快牛的實質說起來就是8個字:資金驅動,投機短炒。而慢牛、長牛則主要決定于基本面,包括宏觀面、中觀面和微觀面。當然,也離不開資金相對寬松。
其實,自2019年初至今,我們已經身在牛市之中。滬深300指數從2019年1月初2935點起步,目前已達5500點一線,累計漲幅達87%,歷時已逾2年,離2007年10月創下的歷史高點5892點,僅一步之遙。
那么,期待中的慢牛、長牛能否出現呢?首先來看宏觀面。
不少人士預計,隨著經濟逐漸復蘇好轉,2021年的貨幣政策可能不如2020年寬松,但“穩”字當頭的基調不會變。筆者更關心的是貨幣流向。央行數據顯示,全國存款余額從2020年1月的201.71萬億元,增至11月219.22萬億元,增長8.69%;而同期住戶存款從86.32萬億元增至91.77萬億元,增速為6.31%。說明居民存款的增速低于存款增速平均值。
本來應該存銀行的錢,很大一部分去買了基金。2020年僅新成立的公募基金發行總規模就超過3萬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占比64%;2021年伊始,新年第一周就超過1000億元!
絕大部分存銀行或買理財產品的人,多偏好中低風險投資,不喜歡投機炒作。而作為機構投資者的基金,也多為價值型的長期投資者。正是資金流動引發投資者結構的變化,成為A股從快牛、短牛向慢牛、長牛變化的最重要條件。
再看資本市場制度建設。這兩年最基礎的制度建設就是注冊制和退市制度。注冊制實施已一年半,包括科創板、創業板發行股票也已達260多家,募資逾3000多億元,至少從市場運營看還是比較平穩的。
近期滬深交易所發布了“退市新規”,在財務類方面,規定凈利潤為負(扣非前后孰低為準)、且營收低于1億元;期末凈資產為負;年報審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觸及三項指標中的“任一指標”,就將被“風險警示”(ST)。爾后,如第二年再次觸及凈資產為負、凈利潤和營業收入的組合指標之一,或者年報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其股票將直接退市。“新規”發布后,績差股普遍大跌。
正是資金流向引發投資者結構的變化,以及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市場惡炒垃圾股之風已有很大收斂,而對行業龍頭、白馬藍籌的關注度則顯著提高,這正是股市走出慢牛、長牛的必要條件。
第二是中觀,2020年以來,市場的主賽道是科技、新能源、醫藥醫療和大消費,不少人士提到,這幾條賽道估值已不再便宜。對此筆者只想說兩點:
一是“十四五”已確立經濟雙循環,且以內循環為主,這幾條賽道都符合這一戰略方針。二是我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但人才紅利即將噴發。2001~2010年10年間我國大學畢業生(含大專)合計約3500萬,而2011~2020年這10年間增至7500萬。這些新增的大學生必將為我國的科技創新帶來巨大紅利,這就是被人稱作的“工程師紅利”。
第三是微觀。毫無疑問,不管是GDP還是上市公司業績,2021年肯定是增長年。有專業人士預測,明年GDP增速約為7.8%,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不會低于這個數。
長期以來,筆者始終傾向投資行業龍頭,包括細分行業的龍頭。特別是疫情過后,不少小的、差的企業被淘汰,好的勉強活下來,龍頭公司則實現質的飛躍。時代在前進,作為核心資產的滬深300指數成分股也在變化。從2005年該指數設立至今,300只成分股中有200來只已被淘汰,核心資產從重化工,到金融地產,再到轉型升級,科技消費崛起。所以行業龍頭必須尋找并挖掘崛起行業的龍頭。有一句話說得好:不僅要分析企業的未來,更要進一步尋找未來的企業!
2020年滬深300已經漲了27%,今年希望漲得慢一點;漲得慢,牛市延續的時間才能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