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商務部網站消息,歐盟統計局2月15日發布的外貿數據顯示,2020年歐盟27國與中國貨物貿易在疫情中逆勢雙向增長,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
數據顯示,去年,歐盟出口額為19316億歐元,比上年下降9.4%;進口額為17143億歐元,下降11.6%。2020年歐盟從中國進口商品3835億歐元,比上年增長5.6%;向中國出口商品2025億歐元,增長2.2%。歐美貿易則雙向下降。去年歐盟從美國進口商品2020億歐元,比上年下降13.2%;對美國出口商品3530億歐元,下降8.2%。據統計,歐盟前十大貨物貿易伙伴中,中國是唯一實現貿易雙向增長的。
相關分析稱,中國躍升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這充分體現了中歐經貿合作的強勁韌性和重要性。全球經濟持續萎縮之時,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需求強勁,為歐洲出口商提供了安全網。同時,在歐洲主要國家接連實施封鎖措施防控疫情之際,歐洲從中國購買了大量電子產品和衛生防疫物資。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2月11日公布最新的十年預算預期報告稱,到2031年,美國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將達到創紀錄的107%,而隨著經濟復蘇,2021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達到2.3萬億美元,比稍早前預計的少了近9000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預計未來十年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將飆升。
另據2月16日CBO公布的長期預算預測,30年后,美國國家的債務負擔將是其年經濟產出的兩倍。到2051年,美國公共債務占GDP的202%,幾乎是目前水平的兩倍。自二戰以來,美國的債務水平于2020年首次超過GDP的100%。根據CBO的預測,由于新冠疫情,預計美國今年的財政赤字將占GDP的10.3%,到2031年財政赤字將降至平均值4.4%。在2031年后接下來的十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將回漲至7.9%,并在2042年至2051年間飆升到GDP的11.5%。在此期間,美國的收入僅略有增長,醫療項目、社會保障和利息等方面的支出則大幅上升,預計僅利息成本就占債務的很大一部分。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主席瑪雅·麥克吉尼亞斯表示,美國的長期經濟前景是“危險的”。如果沒有長期的解決方法,債務可能會扼殺未來的經濟增長。
2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見多位勞工領袖,討論與應對新冠疫情相關的1.9萬億美元經濟救助計劃以及額外的美國基礎設施投資,以此來刺激經濟并創造新就業機會。
在會面中,拜登指出,在基礎設施方面,美國排名世界第38位。他重申了自己競選時的計劃,即通過投資電動汽車和高速鐵路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讓美國在全球排名上升。
拜登在競選總統時就曾提出,在四年內斥資2萬億美元投資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其建議包括:在美國汽車行業創造100萬個新就業崗位,其中部分崗位立足于電動汽車研發;拿出聯邦激勵措施,發展城市零排放公共交通;提高樓宇住宅能源效率;利用聯邦撥款和貸款改善美國鐵路系統。不過,盡管可以得到勞工領袖和團體的支持,拜登的2萬億美元基礎設施計劃可能會遭到共和黨人的反對,他們認為該計劃過于昂貴,且可能會引發通脹,從而損害經濟。
分析認為,鐵路可能是拜登最優先選擇的基建種類。拜登政府的新任運輸部長皮特·布蒂吉格也同樣表現出對鐵路的興趣。他最近宣稱:“我希望美國在進入高鐵方面領先于世界。”
日本內閣府2月15日發布的2020年GDP初值顯示,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后的實際GDP同比萎縮4.8%。這是僅次于2009年時5.7%的降幅,創下自1955年開始統計以來第二大降幅。數據顯示,2020年日本個人消費同比減少5.9%,出口下降12.3%。數據還顯示,2020年四季度,日本GDP環比增長3.0%。媒體報道稱,日本經濟在2020年10至12月期間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擴張,反映出內需和出口回暖。
2月17日,日本財務省發布的2021年1月貿易統計初值顯示,日本1月份出口同比增長6.4%,達5.779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518億元)。這是繼2020年12月份之后連續兩個月增加。1月份,日本進口同比減少9.5%至6.1037萬億日元。其中,日本對美國的出口同比下降4.8%至1.0015萬億日元;進口減少14.0%至5862億日元。對歐盟的出口同比下降1.6%至5322億日元;進口減少2.6%至6898億日元。同期,日本對中國出口較上年同期增長37.5%,為2010年4月以來最大單月增幅,帶動了整體上升,主要為有色金屬和半導體制造裝置出口增長;進口同比減少0.9%至1.7196萬億日元。媒體分析稱,日本持續的出口復蘇將有助于抵消本季度該國國內經濟活動放緩的負面影響。
據多家媒體報道,2月16日,比特幣價格首次突破5萬美元,并于2月17日觸及51000美元,隨后有所回落。作為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比特幣在2020年10月初只有1萬美元的價格水準,去年12月份躍上2萬美元后突然加速上飆,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價格翻了一番有余,達到5萬美元。迄今,比特幣流通總市值升至逾9400億美元。2月8日,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的文件中首次透露,公司已投資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并表示未來將有望接受比特幣支付。
市場人士表示,近期一些機構和大型公司表示要進入數字貨幣領域推高了比特幣的價格,未來前期獲益的投機資金流向變化和監管方態度可能對其走勢有所影響。美國新任財長耶倫今年公開表示,加密貨幣有機會被非法融資濫用,政府將需要審查可以限制它們使用的方式,并確保不會通過這些渠道進行洗錢活動。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比特幣興起反映出美國的衰落。文章稱,比特幣被瘋狂炒作“正在警告接下來發生的非常重大的地緣政治變化,一個新世界秩序的早期信號,即美國和美元將在這個新秩序中扮演不再重要的角色。”文章認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任期間的一些政策削弱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信用。長期的貨幣寬松和低利率政策,掩蓋了美國經濟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印鈔過度令美元貶值,導致比特幣變成一種避風港資產。
今年以來,全球多家汽車制造企業因缺少芯片被迫停產或減產。1月18日,美國汽車制造商福特表示,由于芯片短缺、需求疲軟,即日起至2月19日,福特位于德國薩爾路易市的工廠將進入停工停產。據悉,這家工廠有約5000名工人,負責生產福特在歐洲銷路最旺的車型福克斯。2月3日,通用汽車宣布其位于北美的三家工廠因芯片短缺停產一周,后于2月9日延長停產計劃。另外,豐田汽車公司和本田汽車公司也從今年初開始減少美國工廠產量,以應對芯片短缺。不僅是美系和日系車企,全球所有車企幾乎都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影響。

關于芯片短缺原因,業內人士分析,多家車企去年初因新冠疫情降低產量,但市場需求反彈超過預期,車企和電子用品生產商只能爭搶有限的芯片資源。另外,疫情期間,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需求激增,加劇芯片短缺并推高價格。除此之外,技術演變也是汽車芯片短缺的原因之一。目前,車用芯片大多采用八英寸晶圓制造,但全球芯片企業近些年主要將資金用在更高端的12英寸晶圓的布局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八英寸晶圓的產能擴展,且短期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