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軍

1月2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在新冠疫情和經濟不平等加劇的情況下,“局勢可能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不受控制地發展”,世界有可能卷入“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沖突。他把當下形勢與上世紀30年代相提并論,稱當時也正是由于未能解決國際問題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俄羅斯領導人如此悲觀地看待國際局勢,與復雜的國際大變局和俄羅斯特有的世界觀相關,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俄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日趨嚴峻。
俄美關系方面,美國2020年出臺多輪對俄新制裁,涉及面廣,打擊力度大,特別是對“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制裁對俄繞過烏克蘭對歐直接輸氣的戰略設想構成挑戰;美關閉除駐莫斯科大使館之外的所有在俄領館,雙方地方、人文交流幾近隔絕;拜登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直指“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敵人”,俄國內對拜登上臺后的俄美關系走勢基本上是一片哀鳴;臨近年底,美國遭受大規模網襲,美安全機構稱“明顯是俄所為”,不排除借此對俄施加更嚴厲的制裁。盡管俄美雙方就延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達成協議,但在拜登與普京的首輪熱線對話中,美方還是在諸多問題上表達了對俄的不滿。
俄歐關系方面,由于俄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內中毒事件,2020年俄德關系急轉直下,德國對俄態度迅速轉冷。而俄外長拉夫羅夫也前所未有地批評德國成了歐洲反俄政策的“急先鋒”。12月17日,歐盟正式實施此前歐盟峰會做出的延長對俄經濟制裁6個月至2021年7月31日的決定。今年初歐盟外長博雷利的莫斯科之行不僅無功而返,甚至讓俄歐關系雪上加霜。
盡管歐盟對俄政策與美國并不完全一致,但毫無疑問,歐俄雙方在歐洲安全、價值觀和對原蘇聯地區國家政策方面存在重大分歧,而歐美卻仍是安全與價值觀的盟友。在拜登贏得美國大選之際,歐美雙方正試圖重塑跨大西洋同盟關系,以更加協調的立場應對俄羅斯帶來的挑戰。12月10日至11日的歐盟峰會強調希望與美國新政府結成新的聯盟,在貿易政策、抗擊新冠、氣候保護、多邊主義和維護和平等五個優先事項上加強合作,建議與美國在應對俄羅斯等問題上采取共同路線。北約在12月1日發布“北約2030”改革報告,稱俄未來十年仍將是北約的主要對手。美國及其北約盟國自2014年就提出了以應對俄對歐洲安全挑戰作為中心任務的“歐洲威懾倡議”并且持續推進。
冷酷的現實使俄羅斯戰略家們逐漸認識到,“雖然美歐之間的政策分歧不會消失,但雙方對俄立場的一致性將大幅上升。短期內,歐盟將對俄發起更多制裁,進一步減少對俄技術轉讓,作為俄歐關系歷史支柱的能源聯系將因此遭受重創”。
在俄與西方關系依然慘淡之際,2020年的白俄羅斯危機、納卡戰火以及吉爾吉斯斯坦內亂也讓俄羅斯左右為難。一是俄在原蘇聯國家越來越缺乏全方位的社會政治影響;二是俄在處理復雜地緣政治關系中的糾結感;三是作為盟主在承擔義務和獲取收益之間的落差感;四是地區中等強國強勢介入“后蘇聯空間”,對俄形成了多重挑戰。
在與西方關系難有起色之際,近年來俄繼續強化東方外交,特別是加強對華關系。中俄政治交往未因疫情受阻,反而更加熱絡;雙方在應對疫情方面開展了多層次合作;盡管受到疫情及油價下跌等因素影響,2020年中俄雙邊經貿額仍突破1000億美元;雙方在全球及地區多邊機制中的合作也持續推進。可以說,對華關系已成為俄外交全局中最堅實的支柱,是漫天陰霾中的一抹亮色。
但同時也要看到,俄戰略界對華態度高度復雜。一部分人對俄對華依賴日益上升感到擔憂,明確表示樂觀中美虎斗。1月29日,俄聯邦安全會議集中討論在遠東地區保障國家安全問題。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主任特列寧慨嘆,“若拜登政府決定降低對華敵意,務實的中國人有可能不違反美對俄發起的制裁。加之俄日歷史性和解進程陷入僵局,俄戰略伙伴印度因與中國對抗而日益接近美國,海灣國家仍高度依賴美國。俄正面臨自與西方對抗以來最為不利的地緣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