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衛生組織2月15日宣布將英國阿斯利康制藥公司和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的兩個版本列入緊急使用清單。該疫苗因相對便于儲存,更適合中、低收入國家使用。
獲得緊急使用認證,意味著該疫苗能通過世衛組織主導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在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推廣。世衛組織表示,阿斯利康疫苗有效率為63.09%,獲批的兩個版本分別由韓國SK生物科學公司和印度血清研究所生產。
與首個獲得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的輝瑞疫苗相比,阿斯利康疫苗可在2攝氏度至8攝氏度的溫度下儲存,相對更方便使用,而輝瑞疫苗運輸和儲存則需要零下60攝氏度至零下90攝氏度的超低溫環境。世衛組織負責獲得藥品和衛生產品的助理總干事瑪麗安熱拉·西芒表示,迄今無法獲得新冠疫苗的國家終于可以開始為其衛生工作者等高危人群接種疫苗,這為COVAX公平分配疫苗的目標做出了貢獻。她同時呼吁疫苗制造商繼續擴大產能,尚未獲批的疫苗廠商應盡早向世衛組織提交其新冠疫苗相關數據,以便通過審核。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微生物學》網絡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癌癥、慢性腎病、糖尿病和高血壓是增加新冠患者死亡風險的四種主要合并癥。合并癥通常指一名患者除患某種主要被關注的疾病外,同時還患有其他疾病。研究人員介紹,他們分析了荷蘭斯科普斯數據庫、美國科學網等全球多個數據庫的數據,內容涵蓋14個國家和地區的37萬多名新冠患者臨床數據,結果發現,慢性腎病在統計學上是增加新冠患者死亡風險的最主要合并癥。研究還發現,高血壓是新冠患者中最常見的合并癥,其次是肥胖和糖尿病。不過,不同于高血壓和糖尿病,肥胖并不會增加新冠患者的死亡風險。

論文作者之一、格里菲斯大學研究人員亞當·泰勒說,合并癥常被認為是導致新冠患者病情惡化的風險因素,但特定合并癥對新冠病情的影響程度尚不明確。
研究人員表示,接下來仍需進一步研究為何一些合并癥在新冠患者中更常見,例如,某些糖尿病治療藥物可能會增加人體細胞上病毒受體的表達,進而幫助新冠病毒入侵細胞。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沖擊,2020年全球民航客運量比2019年銳減65.9%,今年有望恢復到2019年水平的一半。日本共同社2月13日報道,各國在疫情中加強邊境管控和隔離措施,民眾旅游、出差減少,尤其是出國旅行驟減。

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統計,全球范圍內,2020年國際航班的客運量同比驟減75.6%,國內航班客運量減少48.8%。從地區看,2020年中東地區民航客運量同比減少72.2%,減幅最大,其次是歐洲和非洲;亞太地區受沖擊最小,但同比降幅也達到61.9%。據介紹,亞太地區擁有大約290家航空運營商,占全球總量的82%。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在最新調查中預測,今年全球民航客運量有望恢復到2019年的50.6%;但如果各國實施更嚴格的防控措施,全球民航客運量或許只能恢復到2019年的38%。新冠疫情對航空業的影響將持續多年,全球航空客運量2024年才有望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據路透社報道,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2月18日禁止了所有來自澳大利亞的用戶觀看或分享其網站上的新聞。據悉,從當地時間18日開始,所有澳大利亞用戶,無論本人是否處于境內,將無法訪問新聞網站以及部分政府衛生緊急部門的臉書頁面或使用相關服務。
此次封禁被稱為一次“報復行動”,目的是針對近日澳大利亞政府擬制定的一項新政策。該項新政策將迫使臉書這樣的大型科技公司為其平臺上的新聞內容付費。

澳大利亞政府對此事反應強烈,批評其展示了“這些科技巨頭過于強大的市場力量”。澳總理莫里森在自己的臉書頁面上直斥這次“報復行動”:“臉書切斷了其平臺上有關澳大利亞衛生和緊急服務的基本信息服務,這種行徑實在是過于不友好和自大,令人失望。這一行為也恰恰證明了很多國家政府對這些科技巨頭公司的擔憂是對的——他們規模太大,自認為政府規則對他們不適用。”

受極地寒流影響,美國多州部分地區日前出現冬季風暴。據美國媒體2月16日報道,已經有多人因冬季風暴引發的事故死亡。冬季風暴還造成多地路面結冰及大面積停電。全美至少有510萬戶家庭電力供應中斷,其中得克薩斯州有420萬戶停電。此外,路易斯安那州、田納西州、俄亥俄州、俄克拉荷馬州、密蘇里州等地都遭遇冬季風暴的侵襲。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稱,預計美國大部分地區都將出現創紀錄的低溫。
據美聯社報道,此次冬季風暴還對美國的抗疫工作造成干擾。多地疫苗運輸受阻,接種工作被迫延后。除得克薩斯州外,阿拉巴馬州、肯塔基州等地的疫苗預約已被取消或重新安排。此外,疫苗儲存工作同樣受到影響。休斯敦一處存放超過8000劑莫德納公司疫苗的設施斷電,令疫苗面臨失效風險,衛生官員不得不緊急安排分發和接種。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報道,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海洋鯊魚和鰩魚的數量已經減少了71%,導致滅絕風險前所未有地增加。根據有關個體物種的地區報告和數據,自然資源保護者多年來一直在就對這種頂級掠食者不可持續的殺戮發出警告,但近日一篇論文首次提出了權威性全球概覽。

報道稱,這篇論文關注海洋鯊魚和鰩魚(那些生活在公海,而不是生活在沿岸淺水中的鯊魚和鰩魚)并揭示,在1970年至2018年間,全世界的獵取魚翅和捕撈活動已導致這些魚類的數量減少了至少71%。此前的研究已表明,沿海鯊魚的數量也在減少。報道還稱,這一估算來自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所有31種海洋鯊魚和鰩魚,以及地球生命力指數上的新數據,包括有關漁獲量和市場的信息。
據報道,遠洋白鰭鯊曾經是熱帶水域最常見的鯊魚種類,現在卻極度瀕危。研究人員稱這是野外滅絕前的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