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瓚瑋

2021年1月12日,日本大阪降下大雪。但大阪可能面臨的最大災難是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2021年是《巴黎協定》全面實施之年。1月20日拜登在就任美國總統當日,作為推翻特朗普“政治遺產”舉措的一部分,第一時間簽署了重返《巴黎協定》的行政命令。次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外相茂木敏充在祝賀拜登上任時都曾積極表示,日本將與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展開合作。1月28日,菅義偉在與拜登的首次電話會談中再次明確表示,日本愿與美國在去碳化等方面深化合作。這表明,美日兩國迎來了重要合作契機,美日同盟又將加一項——“脫碳同盟”。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令國際社會痛感環境、生命問題和人類共同命運的重要意義。當前,地球上沒有一寸土地可以從全球氣候變化的毀滅性影響中幸免于難。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一份報告稱,2000年以來的20年間,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倍增,全球經濟損失高達2.97萬億美元,損失最大的國家是美國、中國和德國。日本也連續多年遭受氣象災害打擊,出現極端降雨、酷熱等大災。世界氣象機構(WMO)的研究數據也在警告人類,2019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高約1攝氏度,如果2020~2030年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不能達到每年下降7.6%,《巴黎協定》要將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的總目標將無法實現。
更為緊迫的是,全球氣候變化正在成為威脅國際社會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媒介,全球圍繞土地、食品、水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主要波及貧困階層和弱勢群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將進一步擴大。世界上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中,近2/3位于海平面上升的危險地帶,如果不對人類活動加以約束,紐約、大阪、上海等城市將在未來幾十年內被淹沒。2019年,英國《衛報》為了更準確地表明事態的嚴重性,第一次使用了“氣候緊急事態”“危機”“崩潰”等詞,并很快為日本媒體采用。同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馬德里氣候變化大會上向各國參會代表呼吁,要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現在就行動”成為會議最具代表性的宣傳標語。
《巴黎協定》簽訂于2015年12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為2020年之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制定出了整體規劃。各國一致認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超越國家界限進行強有力的國際合作。但2017年6月1日,特朗普站在氣候變化懷疑論的立場上,正式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特朗普政府在內政外交中推行一系列“美國優先主義”色彩濃厚的“去氣候化”政策,給減排目標的實現、資金投入、低碳投資等方面造成了消極影響,將全球氣候治理拖入低潮。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兩黨之爭的重要議題,民主黨人拜登直擊特朗普政權的痛點,提出了新的氣候政策方案。
拜登入主白宮后,展現了一改此前美國氣候政策中“去氣候化”潮流的意圖,希望美國到2050年能夠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并意欲重塑美國的全球氣候治理領導力,改變后疫情時代美國經濟社會復蘇的走勢。早在1986年,拜登便作為最早向美國聯邦議會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提案的參議員而名聲大噪。在擔任奧巴馬政府副總統期間,拜登一直支持兼顧環境保護與穩定就業協同發展的“綠色新政”。這些背景與當前他所提出的以氣候變化政策為抓手,提振美國經濟的思路可謂一以貫之。
當前,拜登將氣候變化提高到外交、國家安全以及對外貿易的高度,提出《清潔能源革命與環境正義計劃》。拜登政府成立后率先展開氣候外交,不僅迅速回歸《巴黎協定》的履約框架,還宣稱在其就任的100天內召開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首腦會議,強化減排目標。這一強調多邊主義、相互協調合作、凝聚政治共識的姿態將為2021年即將召開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帶來重要影響。內政上,拜登打破了此前歷屆民主黨政府以環保總署(EPA)為中心推進氣候變化戰略的做法,要求政府各部門團結一致,一切以確保美國不遲于2050年實現100%的清潔能源經濟和凈零排放為總目標。制定“去碳化”的政府執行機制、加強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的相關研究與創新、促進清潔能源發展帶動下的經濟成長等內容將成為拜登首個任期內關注的重點。
作為美國的同盟國,日本在處理全球治理等重大問題時雖有與美國博弈的意圖,但也表露出緊隨美國的政策傾向。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日本曾追隨美國小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議定書》。但日本在加入《巴黎協定》后,采取了比美國更加務實且堅定的態度,這為今后美日尋求“去碳化”合作奠定了基礎。
日本政府承認“氣候危機”時代來臨,無論執政黨還是在野黨,在“去碳化”方面皆愿以積極姿態面對問題。2020年6月,日本環境省將“氣候危機”一詞寫入《環境白皮書》,并指出,為完成《巴黎協定》規定的國家自主貢獻率,政府、自治體以及企業等都應強化制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措施。2020年11月20日,日本國會超越黨派之見,正式通過了《氣候緊急宣言》,使日本成為世界上第十個就氣候變化問題發表緊急宣言的國家。此舉不僅表現出日本應對全球變暖的決心,更為其在后疫情時代的全球氣候治理秩序的重建中搶占了先機。
日本以《巴黎協定》為基準制定了長期發展戰略,構建了實現碳中和的動力機制和行政體制,并根據國際形勢變化不斷修改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特朗普退出協定給國際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2019年,日本在二十國集團(G20)大阪峰會上以“環境與經濟的良性循環”為口號,向各國展現了執行《巴黎協定》的戰略基點。2020年12月25日,日本政府在大阪峰會議題基礎上,發布了由經產省負責牽頭、匯集各相關部門共同制定的《綠色增長戰略》。該戰略被視為日本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進度表,涉及14個重點改革領域。日本政府希望以“去碳化”轉型為契機,帶動經濟社會走向可持續復蘇。日本政府將為破除各行政部門之間的機制障礙,在預算、稅制、金融、行業制度標準化等方面進行深層改革,其中包括設立綠色創新基金,為刺激綠色產業投資和技術創新給予稅收支持,倍增民間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指標體系)投資額,鼓勵企業參與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科學碳目標(SBT)、可再生能源(RE100)等行業脫碳框架行動,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等一攬子工程。
日本將扭轉氣候危機視為經濟社會體系總變革的契機,這與拜登政府的理念相一致。美日“去碳化”改革都將全面而深刻地改變兩國的經濟社會體系結構,而非停留在某些部門與行業。按既定目標,到2050年,兩國將逐步淘汰以煤炭、石油等為代表的傳統能源產業,逐步實現清潔能源驅動型經濟。人們預計,美日同盟關系勢必將以“去碳化”目標為引領步入一個新階段。目前,日本計劃將與美國在溫室氣體回收、核能、可再生氫、航空等領域構建更具包容性的“綠色增長”合作機制。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