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金皇環??萍加邢薰?福建福州 350001)
土壤是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土壤環境質量好壞又直接影響著群眾的身體健康,因此加大力度推進土壤環境的保護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1]。土壤中的污染物往往具有隱蔽性、積累性、長期性等特點,嚴重影響了人類的健康和用地的安全[2]。
目前,我國的土壤環境保護相關工作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污染企業家底未摸清、風險管控體系不完善等[3]。2019年1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宣告我國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在未來的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該防治法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則是詳查的兩大核心內容之一。泉州市作為福建經濟發展第一大市,工礦企業多,其中較大規模行業企業占有較大比例,是福建省首批全面鋪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地區。該項工作的開展,將為泉州市政府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質量現狀提供基礎資料,也可為將來對受污染的場地進行生態修復提供借鑒,對泉州生態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工作分2 個流程:①確定調查對象:該項工作為相關部門根據已有資料確定并下發;②地塊基礎信息采集:通過收集企業的基本信息結合現場踏勘及人員訪談進行企業地塊基礎信息采集,并形成“一企一檔”。
根據相關要求,須以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等重點行業的在產及關閉搬遷企業用地為重點,確定的調查地塊主要包括在產企業地塊、關閉企業地塊、填埋場地塊和尾礦庫地塊。
地塊基礎信息采集工作主要有3 項:①企業生產資料收集;②對企業及其周邊區域進行現場踏勘;③對了解地塊使用歷史的相關人員進行訪談。
(1)資料收集。收集的資料主要包括:①場地利用變遷資料,用以了解場地的歷史使用情況;②場地環境資料,用以判斷場地的特征污染物和可能污染途徑;③場地相關記錄,用以判斷場地的可能污染物;④有關政府文件,用以判斷場地周邊的敏感受體;⑤場地所在區域自然社會信息。
(2)現場踏勘。現場踏勘一方面是對現有收集資料資料的核實,另一方面是現場收集獲取已有文字資料無法體現的相關信息。
對于企業管理完善、資料較全的企業,以現場核實資料準確性為主,對照調查表格,針對缺漏項進行現場調查收集。對于一些資料相對不全的小型企業,現場踏勘則以調查所需填寫表格內容為主,可通過對現場原輔材料使用情況、工藝流程、現場環保治理設施運行情況、企業所在地塊歷史情況和現狀及對企業員工和周邊居民進行人員訪談,確定部分缺失材料的信息。而對于早期的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資料可能大部分缺失,就需要靠現場調查來完成調查表格的填寫工作,必要時可到當地政府部門進行咨詢?,F場調查時主要根據土壤是否有異常顏色、異常氣味,并結合快速檢測儀器(XRF、PID 等)進行判斷。對異常區或者疑似異常區需拍照留證。針對無地勘材料或周邊也無其他大型建筑參照材料,可通過判斷周邊已揭露的地質剖面信息進行填報。
(3)人員訪談。訪談的主要目的是針對前期資料收集以及現場調查時遇到的疑點,針對這些不確定信息進行訪談補充。訪談的方式有多種,可以到現場面對面訪問,可通過電話方式進行交流,也可通過發放調查表的形式進行收集。訪談的主要內容一方面是對企業部分信息的疑點,另一方面是對已獲取信息的驗證。
(4)關注度確定。通過以上所收集的信息,根據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系統,主要可分為地塊基本情況、污染源信息、遷移途徑信息、敏感受體信息和土壤或地下水環境監測調查,以確定企業地塊歷史情況、污染物種類、重點區域面積、地塊現狀、污染物遷移途徑和環境質量狀況等相關信息。根據以上獲取信息,通過系統內自帶分數計算,可獲得各個企業的關注度,再由地方專家和省專家確立劃定高、中、低三種不同關注度。
根據已劃分的三種關注度企業情況,結合現場采樣調查,可進一步確認高、中、低風險地塊。對于高風險地塊,應根據企業未來規劃用地性質,確定是否作為風險管控措施或進行場地污染修復等。
福建省2013 年公布的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控企業名單中,泉州市為重金屬企業大市,重點防控企業數量占全省總數的近一半,大部分為金屬表面處理加工企業和皮革鞣制加工企業,其中有較多企業處于停產和已搬遷整合階段,廢棄場地面積較大,場地污染調查、風險評估和修復工程的工作量很大,也十分迫切。根據本次調查的初步結果,皮革鞣制加工類企業主要目標污染物是鉻,金屬表面處理及熱處理加工類企業主要污染物為鉛、鉻、汞、銅、氟化物和石油烴等多種重金屬、無機非金屬與石油類污染物。由于涉及資料保密問題,其中的詳細數據本文不作詳述。
通過對泉州市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及主要污染物的分析,擬針對具普遍存在的鉻和鉛兩種重金屬污染物,進行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篩選,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目前,國內外已使用的場地污染修復技術主要考慮從降低污染物濃度、阻隔污染物向人體或生態系統遷移、轉化污染物成無毒或低毒物質等角度出發,研究或應用了大概10 多種技術[5]。從技術原理方面來劃分,可以分為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生物方法主要有植物修復與微生物修復方法。從場地土壤的修復位置來劃分,可以分為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從修復途徑或主要針對的污染物危害降低思路來劃分,可分為污染源控制修復技術、暴露途徑阻隔修復技術和受體隔斷修復技術,每一類下又有若干種修復方法[6](表1)。
由表1 可知,除植物修復技術目前處于中試規模以外,其他15 種場地污染修復技術均已規模應用,但應用過程中適合的目標污染物、土壤類型,以及治理成本、污染物去除率與修復時間各不相同。生物通風、生物堆和氣提技術因其修復的技術原理不同,僅適用于場地中揮發性、半揮發性或有機污染污染物的修復,其他技術對于無機物和重金屬的修復均是適用的。對于土壤類型來說,植物修復適用于任何質地的土壤,而化學氧化與電動修復對土壤質地的要求不詳,化學淋洗和氣提技術由于對土壤孔隙的要求較高,僅適用于質地較粗的土壤,也即砂質土壤的修復效果較好。從修復成本上來看,電動修復由于較大的電能耗,修復成本高,其他技術均是低成本至中等成本。生物通風、熱處理、異位土壤淋洗、電動、挖掘、穩定/固化等6 種技術的修復效果較好,污染物去除率均>90%。除植物修復、垂直/水平阻控系統等技術的修復時間較長,需要2 年以上外,其他更多技術的修復時間均在1 年以內。
結合上述分析,考慮泉州市場地實際情況,篩選了幾種可用于重金屬Cr 和Pb 污染場地修復的技術(表2)。土壤淋洗技術(尤其是化學淋洗技術)修復速度快、污染物去除率高,但其對土壤質地有嚴格要求,泉州市大部分企業所在地土壤類型為赤紅壤-紅壤。由于土壤粘粒含量高,技術難度大,而石獅晉江沿海區域的風沙土污染場地則可以考慮采用。氣提技術同樣只適用于孔隙發育良好的污染場地,且對地下水位要求高,考慮泉州市的地下水位變動較大,同時修復的目標污染物是Cr 和Pb,揮發性弱,修復效果很差,此技術不建議選用。

表2 泉州市重金屬Cr 和Pb 污染修復技術比選
植物修復技術盡管在環境、經濟等方面有很多的優點,但其修復需要的時間長,且技術成熟度不高,也不建議選用。電動修復技術考慮在國內應用較少,且修復的對象土壤也需要高滲透性,不建議選用。
從不同修復技術的適宜性、局限性、時限性、費用以及二次污染風險等方面考慮,結合泉州市重點行業企業場地的特點,可選擇固化/穩定化技術和冒封技術進行Cr 和Pb 場地污染修復。
企業地塊基礎信息采集是基礎,工作流程主要為資料收集、現場踏勘、人員訪談、關注度確定。
目前國內對受污染的場地進行生態修復的技術措施有10多種,但最為經濟實用的當選固化/穩定化技術和冒封技術作為泉州市Cr 和Pb 場地污染修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