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職業(yè)技術學院
作為世界集體項目“三大球”之一的排球運動,自1905傳入廣州、香港后,在我國歷經115年傳播和發(fā)展,在我國的影響逐步擴大,尤其是我國女排在1981-1986 這幾年間連續(xù)奪取世界杯、錦標賽、奧運會這世界三大賽事的五次冠軍,稱為中國女排的“五連冠”,“女排精神”影響著我國各行各業(yè),民眾觀看排球比賽和參與排球運動成為一種時尚與自豪。排球運動對大學生良好體育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促進大學愛國情懷,正確價值觀形成有積極作用。排球的專業(yè)性決定了它對學生綜合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學生體質、技能基礎差,接觸時間短,只留下了一個排球很“硬”、墊球疼、傳球難、網高扣球不過網的印象,不愿意再過多嘗試,大學生體驗差和興趣不高是現(xiàn)在高校排球選項課面臨的普遍問題[1]。本文在高校排球選項課存在問題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我院2018 級選修排球課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排球球體硬容易受傷、球速快、難控制、難掌握、難以進行比賽是影響教學效果和阻礙學生掌握和提高技術的主要原因,而氣排球則很好地避免了這些問題。通過教學實踐,證明了高校排球選項課的每項新技術學習前使用氣排球進行教學再過渡標準排球更有利提高教學質量,對促進高校排球選項課健康發(fā)展,提高學生興趣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為了提高高校排球選項課教學質量,使排球運動在高校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讓更多的學生學到排球技術及得到排球文化的熏陶,學者們進行了積極探索并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方潔認為,排球運動普及度不足;高校排球場地建設滯后;教學課程枯燥乏味等[2]。任廷鋒認為,課程設置不合理;課外活動欠缺;師資力量不足;場地設施建設不到位[3]。楊萬森認為教學內容單調、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方法陳舊;評價方式片面[4]。柯強認為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性不足;教學評價不夠科學;教師綜合素質亟待提升[5]。
學生對排球項目的了解途經及程度,是排球群眾基礎和影響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學生對排球項目關注程度的體現(xiàn)。通過對我院2018 級排球選項課的80 名學生的調查顯示(表1所示)大學生獲得排球知識的途徑主要有:電視、網絡;同學、朋友;書刊雜志等。其中通過電視、網絡和同學、朋友比例較大,分別為76.25%和56.25%,這說明排球運動在社會和各高校中廣泛開展起來了,隨著智能手機的流行及電腦網絡的普及,網絡對排球知識的宣傳起到極大作用;實際調查中通過同學、朋友了解排球的同學大部分是通過排球協(xié)會的干部及在選課前向師兄師姐或老鄉(xiāng)了解到。廣告宣傳才占12.50%,這說明社會對排球運動的宣傳力度還不夠,應加大投入與宣傳,提高對排球運動的認識與關注;通過書刊雜志的有22.50%,這說明排球運動己經受到廣大大學生的關注與喜愛。
在了解學生排球基礎水平時。表2所示,有69 人沒學過,零基礎,占86.25%;有7 人學過,但水平不高,占8.75%,經了解這部分學生是上大學后在學院排球協(xié)會學習或受到系排球隊隊員影響開始接觸排球運動;有4 人學過,有一定基礎,占5%。可見,選項課學生的排球基礎非常差。從學生體質測試成績來看,大多數學生的身體素質是不理想的,身體的速度、耐力、力量、靈敏性和協(xié)調性等方面都比較差。對于排球選項課老師來說,想要讓排球基礎水平及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在一個學期內且每周兩節(jié)課的情況下學好排球技術是一大挑戰(zhàn)。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基礎及身體素質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要遵循因材施教、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選擇更適合他們水平及身體機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才能使他們更快掌握技術動作及提高水平。
表1 學生了解排球的途徑(n=80)
表2 學生排球基礎水平情況(n=80)
表3 兩班教學比賽情況(n=48)
氣排球是在我國由排球衍生的新興群眾項目,它誕生才短短30 多年,就以其獨特的“本土性”“親民性”受到民眾喜愛,具有強大生命力。氣排球的誕生是由于排球存在專業(yè)性強、球硬、速度快、學習門檻高、對人的綜合身體素質要求高等不利因素,氣排球很好地將不利于排球推廣的因素進行改良。氣排球與排球相比:在物理特點及場地方面,材質更柔軟,手感舒服、球體更大、重量更輕、氣壓更低、場地更小、球網更矮;在球的特性方面:氣排球更具安全性、可操控性更強、更具趣味性和適應人群更廣、場地更小網更矮等特點。
隨機選取我院排球選項課兩個班均為40 人,分別為對照班和實驗班。教學實踐前對兩班學生基本情況和排球基本技術進行了調查和測試,結果表明,二班無顯著性差異,符合教學實踐工作的要求。
采用對照班和實驗班用不同教學手段后,對教學效果進行對比方法。對照班一直使用排球教學;實驗班在學習傳球、墊球、發(fā)球新技術時使用氣排球進行各教學2 個學時,以氣排球進行引入,重點消除學生對排球的恐懼感、培養(yǎng)興趣、建立正確的技術概念和規(guī)范各項技術動作,待學生對每項技術動作基本掌握時再過度使用排球繼續(xù)進行相應技術進行強化練習。
比賽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6]。比賽是檢驗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興趣最好的辦法,排球選項課的最終目標也是讓學生能自主打起比賽,提高技術水平及興趣。經過一個學期教學后,為了檢驗教學效果,在期未進行教學比賽,對照班和實驗班分別隨機組兩個男生隊及兩個女生隊進行比賽。對照班和實驗班的男女隊分別進行了6 局比賽,表3所示,對照班比賽總耗時71.04 分鐘,平均每局用時11.84 分鐘。實驗班比賽總耗時83.57 分鐘,平均每局耗時13.93 分鐘;比賽總耗時實驗班比對照班多出12.53 分鐘,平均每局用時多出2.09 分鐘。從來回球情況來看,實驗班比賽過程中出現(xiàn)5 次或以上往返球共11 次,其中最多一次達7 個來回。對照班比賽過程中出現(xiàn)5次或以上往返球共6 次,都是來自男生;從發(fā)球技術來看,實驗班發(fā)球失誤總數為30 次,對照組為38 次,實驗組少失誤8次。從整個教學比賽觀察分析,對照班女生剛剛能將比賽組織起來,來回很少,基本上算是發(fā)球比賽,有些同學存在怕球、讓球、取位不準等情況;實驗組女生稍為好些,來回球較對照組女生多,比賽能順暢進行,算不上精彩但基本技術能做出來,比賽意識較對照組女生好些。實驗班男生比賽相對來說較對照班的精彩,意識稍為好些,會主動擊球,技術動作較為到位。從比賽總耗時、相持球數量、發(fā)球質量和比賽總體表現(xiàn)來看,實驗班要比對照班學生好些。
表4所示,在選項前沒有學生對排球非常喜歡,喜歡的占23.75%,一般喜歡占51.25%,不喜歡占了25%。經過訪談了解到,部分學生是由于沒有選到自己喜歡的課程被調到排球課,也有部分學生不喜歡排球運動的原因是沒有排球運動基礎擔心考試不及格,也有部分同學認為打排球手痛、難學等。經過一個學期教學后,對照班學生選擇非常喜歡的增加了10%,喜歡的增加了12.5%,一般的減少了15%,不喜歡減少7.5%;實驗班學生選擇非常喜歡的增加了15%,喜歡的增加了27.5%,一般的減少了25%,不喜歡減少了17.5%。選項課前、后學生對排球喜歡程度相比較,非常喜歡實驗班較對照多出5%,喜歡多出12.5%,一般減少12.5%,不喜歡減少了5%。總體上實驗班喜歡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班。但課后還有43.75%學生選擇一般喜歡和不喜歡。主要原因:大家都是在室外上課受到天氣的影響,尤其本學期前半段很曬很多女生都怕曬;后半段較冷,冷時球體變得更硬學生練習時手紅一塊青一塊極影響大家練習的積極性及對排球運動的主觀感覺。實驗班采用氣排球進行過渡教學用球,有效提高學生興趣。
高校體育與健康課主要目的是使掌握體育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和養(yǎng)成良好體育素養(yǎng)。課后對學生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如表5所示,40%學生表示會繼續(xù)參與,46.25%學生表示說不準,看環(huán)境,13.75%學生表示不參與。在訪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實驗班女生全部表示排球偏硬、墊于手痛以及容易觸傷手指等,更喜歡氣排球,今后有機會會繼續(xù)參與氣排球運動。
表4 選項課前、后學生對排球喜歡程度的調查結果統(tǒng)計表(n=80)
表5 課結束后繼續(xù)參與排球運動意愿(n=80)
(1)大學生主要從電視、網絡、同學、朋友和書刊雜志等途徑獲得排球知識。
(2)高校排球選課的學生排球運動基礎差,教學效果和學習狀態(tài)不容樂觀,學習后學生興趣提高不明顯。
(3)排球存在的專業(yè)性強、球硬、速度快、學習門檻高和對人的綜合身體素質要求高等不利初學者學習的因素。
(4)女生對氣排球更喜歡,會將氣排球作為今后自己鍛煉項目。
(1)加大對排球運動宣傳力度。
(2)對排球選項課的教學要進行教法和內容的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興趣。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規(guī)律,提高網球教學質量。
(3)氣排球具有安全、球體大、重量輕、球速慢和學習門檻低調等優(yōu)勢,它在排球教學中可以彌補了排球運動容易受傷、專業(yè)性強、入門難等不足。各項基本技術動作的初學入門階段使用氣排球進行教學再過渡到排球教學,能消除學生對排球恐懼心理,容易掌握正確手勢和提高比賽意識、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4)在高校排球選項課教學中,使用氣排球作為過渡教學,經教學實踐證明是可行,值得推廣。